说起隋末的农民起义,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翟让和李密领导的瓦岗寨,想起瓦岗寨的众多英雄好汉。其实当年隋末农民义军中有一人的知名度远超翟让,他是第一个站出来反抗隋朝暴政的义军领袖,他就是王薄,历史上无向辽东浪死歌的作者。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王薄领导的山东长白山义军并没有像瓦岗寨义军一样发展壮大,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很快就消失在隋末战乱中。按照争霸天下,金角银边烂中腹的原则,王薄义军所处的山东比翟让所在的河南更容易发展,毕竟瓦岗寨靠近隋朝首都洛阳,是隋朝重点围剿对象。而且王薄当年的知名度比翟让更高,吸引了大批山东、河北豪强加入,可以说王薄天时、地利、人和都比瓦岗寨好,但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呢?
原来让王薄义军无法壮大的原因是,隋军在山东有一个超级厉害的将军,他就是历史上靠山王杨林的原型张须陀。
大业七年,王薄在山东长白山首义成功后,自称知世郎,他利用百姓不愿意远赴辽东征讨高句丽的心理,号召百姓拒绝相应隋朝的征兆。当时山东诸郡的军队都被隋炀帝调去辽东作战了,所以王薄义军很快扩大数万人。
当时还是齐郡郡丞的张须陀手里只有少量临时征集的郡兵,但张须陀毫不惧战,他明白如果不能及时扑灭义军,这股起义很快就会蔓延整个山东,因为当时整个山东诸郡的百姓都因为征讨高句丽的战争苦不堪言。王薄义军虽多,但多是乌合之众,而且王薄起义胜利后就骄傲自满,轻视隋军。张须陀利用王薄轻视他兵少的心理,率军突袭王薄大营,一战而胜,王薄数万义军一哄而散。
王薄带领少数义军精锐逃脱了张须陀的剿杀,他率部北上与郝孝德等起义军会合,王薄义军声势复振,再次达到十余万人。王薄率军攻打章丘,再次被张须陀带领的万余步骑击败。
章丘之战后,王薄只得率领残余义军在山东各地流窜,但每次义军稍微扩大,就很快被张须陀带领的军队击败。张须陀就像王薄克星一样,多次以少击多,大破王薄,使得王薄的义军始终无法扩大。
在隋末起义大潮中,王薄义军因为张须陀的阻击,很快就被河北、河南的义军超过。尤其是翟让在瓦岗起义后,瓦岗义军多次战胜隋军的围剿,使得瓦岗义军的风头很快就超过了王薄义军。因为王薄屡次惨败于张须陀,黄河南北两地不满隋朝暴政的英雄豪杰纷纷离王薄而去,投向瓦岗寨。
就这样因为张须陀一人,使得王薄这个隋末首义之人混得越来越惨,最后不得不投奔他人。从此之后,隋末诸侯争霸的棋局中再也没有王薄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