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广看来,天下是门阀世家的天下,是读书人的天下,是武将的天下,却独独不是百姓的天下,杨广登基后能够很好的处理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纵横捭阖,打压关陇集团而提高南方氏族,随后北巡,西征,南游,以及影响他一生的东讨,在二征高句丽的时候,在他心中可以影响天下的杨玄感(杨素之一)造反了,无奈之下匆匆回师,平定了叛乱,对于余党,一律赶尽杀绝,确实在无意中放跑了一个读书人,这个书生四处流窜直到进入绿林,此后十年风云中原,甚至被很多人看好可以开辟新的王朝,直到兵败。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书生曾称霸中原一时,他叫李密,关陇集团八柱国之一李弼之后,袭蒲山郡公的爵位,至于为何会卷入叛乱,又为何会成为绿林,就说来话长了。
李密,字法主,祖籍辽东,但是因为父辈为官,于长安长大,祖上世代为官,四世三公的出身让他具备了优良的政治资本,父亲李宽是上柱国,也有和公爵的爵位在身,后来父亲去世,李密在袭爵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己最大的政治保护伞,他的父亲,那时候的杨坚已经开始猜忌功臣,李密的日子不能说好过,那时候的他喜欢读书,文武双全,常常以济世安民为己任,后来更是散发家财,资助江湖人士,收养门客,招贤纳士,后又读兵书,师从国子监的助教,常听《史记》,《汉书》,后来杨广登基,以恩荫而入宫中担任千牛卫,被杨广看到后问宇文述这孩子是谁?宇文述说是李宽的儿子,杨广说这孩子顾盼的样子不寻常,不能让他在宫中担任侍卫,宇文述就去和李密说“兄弟你有大才,当侍卫委屈了,应该另谋出路啊”,李密听了很开心就辞官了,宇文述这种老狐狸,既不得罪人,又能完成杨广的任务,杨广宠幸他不是没有原因的。辞官后的李密开始读书,喜欢坐在牛背上读书,牛到哪里算哪里,日子一长也发现宇文述在诈骗他,只能想别的办法,那时候京城中杨素好提拔贤才,以提携后辈为国提供人才,李密决定从杨素下手,他骑着黄牛读书的时候撞进了杨素的队伍而得到了杨素的看重,杨素对他的孩子们说,李密比你们都强,要多和他结交,因此杨玄感和李密成为了朋友。后来杨玄感决心起兵,问计于李密,这时候的杨玄感在长安总督粮草,已经露出了造反的意图,李密给他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断杨广后路,和高句丽前后夹击;中策攻打长安,和杨广对峙;下策攻打洛阳。这个问题让人诟病好多年,都认为杨玄感选择错误,该上策,其实不然,那时候的士兵恋家思想严重,杨玄感麾下多是关中人士,加上正统的杨广还在,杨玄感唯有迅速攻陷洛阳,树立自己的声望,才能保持麾下将士不逃亡,固而听起来上中下三策,其实只能打洛阳。李密劝说后无果,有些担忧,他没想到,日后自己也会遇到这个问题。杨广在辽东一听说后院起火,连忙撤军,也不要已经快打下的辽东,也不要淄重了,而杨玄感久攻不下洛阳城,被来护儿等将领围攻,这场起义很快就被扑灭,杨玄感自杀身亡,李密却得以逃亡,到农民起义军郝孝得那里,结果郝孝得不看重他,他再次逃亡,改名刘智远,在一个村里招收弟子,甚至结婚,开始了隐居生活,我想,如果这样下去也好,可惜世事弄人,不久之后,他再次被官军找到,妻子被杀,只能流亡。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
认为翟让的瓦岗大有前途,于是投奔了瓦岗,刚开始他也不被翟让看重,于是他立下军令状,替翟让说服了周围的很多小股土匪,扩大了瓦岗的实力,因此被翟让尊为座上宾,后来又买通一些人,把“十八子,桃李章”那些传言传给了翟让,翟让认为李密有大本事,于是把瓦岗领导权给了李密,自己隐居幕后,李密带领瓦岗攻打金堤关,获取粮草,因此遭受张须陀的讨伐,翟让听说张须陀的威名不敢与之对战,而李密认为张须陀是勇将,可以用计击败,设下伏击,张须陀兵败被杀,李密进一步增加了自己的个人声望,随后带领瓦岗大军进攻兴洛仓,那里储存了大量的粮食,除了够军用,还能给附近的百姓都分发粮食,因此瓦岗声威大振,而洛阳的杨侗不得已派兵讨伐,先是刘长恭,结果刘长恭兵败,李密反而称王建立了自己的魏公府,分封手下大将,和洛阳对峙。不久之后在投降的裴仁基等人带领下进攻洛阳,打下洛阳后裴仁基没有守住,被隋军反扑,不过李密随后带兵赶到,再次围困洛阳。这时候柴孝和也给李密上中下三策,活捉杨广,奇袭关中,或者猛攻洛阳,李密终于体会到了当年杨玄感的为难之处,他说士兵都是关中人,不会为我背井离乡,我只能打洛阳。结果在攻城中被箭矢射中,不得已撤军,后来王世充带领江都精锐北上救援洛阳,大破李密,斩杀柴孝和,双方进入对峙阶段,王世充也明白鸟尽弓藏,开始养寇自重,扩充自己的实力。李密这边认为自己虽然掌握大权,头上还有个翟让,想动手把翟让干掉又没有借口,翟让的哥哥劝说翟让干掉李密,消息泄露后双方火并,最终以翟家兄弟被杀,麾下的单雄信等人归降李密告终,李密随后再次在仓城击败王世充,重整旗鼓。随后王世充奇袭洛水,又被李密料到,设下伏兵大败王世充,双方力量开始势均力敌起来,很难说清是王世充在示敌以弱,养寇自重还是李密真的很厉害。王世充战败后逃回洛阳,李密乘机攻陷偃师城,被尊为盟主,四处义军皆劝他称帝,李密称,破了洛阳再说。
618年,李密围攻洛阳,结果传来了宇文家杀死杨广自立,于是天下风云色变,王世充等人拥立杨侗登基,随后王世充自封太师,手握大权,而杨侗为了掌权,私下给李密写信让他出兵平定宇文化及后,回洛阳辅政,而李密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也默认了这个条件,和宇文化及对战,李密明白宇文化及名声不正,加上粮食不足,固而只要拒敌,待士气下降就能一战功成,于是徐茂公被派出守仓城,宇文化及久攻不下,又被李密诈骗,麾下离心离德,东都留守投靠了李密,宇文化及败亡之时,洛阳变动传来,王世充杀光了反对者,独揽朝政,随后派出精兵突袭李密,双方大战于洛水。这时候的李密志得意满,已经有些骄傲,加上没有安抚士卒,而王世充能够吸取教训,越战越勇。最终李密兵败,也不敢去投奔徐茂公,只能去往长安投奔李渊,麾下的罗士信,秦琼等人纷纷前往。寄人篱下的日子李密过得很不舒服,带着王伯当等人密谋造反,然后被盛彦师发觉后干掉,传首四方。李渊凭借李密人头招降了徐茂公,李密得以厚葬。
可以说,李密的一生适合于乱世,早年是勤奋好学的,后来到了瓦岗变得志得意满,杀死翟让后变得刚愎自用,以至于兵败王世充,投奔李渊后又不能做一个臣子,固而其命运是注定的,瓦岗的壮大离不开他,李渊后来能够迅速攻克山东,和李密带领麾下投降是分不开的,至于那句桃李章,十八子,只能说是一句舆论罢了。或者说,政治手段幼稚的李密,怎么可能斗得过老谋深算的李渊,善于隐忍的王世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