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钧有诗云:“征南轻仆孔明碑,想见生平暴可知。一死虽因奸计陷,亦由廷辩忿招疑。”这首诗歌所评价的便是周朝末年、隋朝初年的著名军事家,史万岁。
史万岁自小就擅长骑马射箭,对于兵法谋略方面更是格外感兴趣,在稍微年长之后就跟随父亲一起加入到军队之中。周武帝统治时期曾经担任过一些重要官职,后来参与平定了尉迟迥的叛乱,因此被拜为上大将军。等到隋朝建立之后,却受到了大将军的谋反牵连从而被贬到了边疆一带,成为一个守边小卒。
直到开皇三年,跟随秦州总管大败突厥军队,又参与平定江南叛乱,在这其中表现突出,这才有了机会重返朝堂。史万岁的父亲也曾经在朝堂之中做官,在这样的官宦之家长大,这使得史万岁对官场的尔虞我诈有着耳濡目染。在他年轻的时候,英姿勃发,身材高大又格外擅长骑马射箭,在当时也是颇有名望。
在北周政权与北齐政权交战之时,十五岁的史万岁也跟随父亲在军队之中出征,他积极观察战场局势的发展,认为北周军队即将遭遇失败,因此带领着手下换上服装离开。不久之后,北周方面果然遭遇大败,其他的人也感到惊讶,认为他能够未卜先知。周武帝也很庆幸麾下有这样的将领,因此就将他从平民百姓提拔为上士。
大象二年,周宣帝因病去世,周静帝年纪太过幼小,因此国家权力由丞相杨坚把控。当时的相州总管尉迟迥是周文帝宇文泰的外甥,他害怕杨坚专权乱政,对北周政权不利,因此公开带领军队反抗杨坚的统治,史万岁作为杨坚方面的人便跟随主将前往讨伐。在军队到达陕西的时候,初出茅庐的史万岁决定露一手,让别人见到他的才华。
恰巧有一群大雁从远方飞来,史万岁就对主将说,请允许他射下第一行中的第三只雁,于是引弓发射,大雁随着箭而落下。在见识了如此高超的射艺本领之后,士兵们都对他心悦诚服,纷纷改变对他的看法。不久,他们就与敌军正面相遇,每次战斗史万岁一定会冲杀在最前面,勇猛的不像一个新兵。
在当初隋朝方面陷入困境之时,也是史万岁身先士卒,这才激励部下,从而扭转战局,评定叛乱。奈何等到隋文帝建立大业之后,他受到大将军的谋反,从而受到牵连,被发配到敦煌一带,成为一个守卫边疆的小官。敦煌守卫的将领颇有本领,孤身一人深入突厥部落之中掠夺,总是有大收获,无论突厥方面有多少人始终不能抵抗。
这也导致将领感到骄傲,常侮辱史万岁。史万岁并没将这些放在心上,反而忧虑之后遇到敌军进攻之时遭遇不测。于是他主动说自己也擅长射箭,这位将领有心想考验他,就让他像当初一样孤身入突厥部队。不过半天,史万岁就带大量的牲畜回归,使得这位将领改变对史万岁的态度,常与他同行,每次都能将突厥方面打得节节败退。
自从公元583年开始,隋朝方面就开始对突厥发起了全面的反击战争。其中秦州总管带领着军队三万余人从凉州出发,向北追击突厥。而史万岁也积极响应皇帝的号召,加入这支军队之中,成为一位小将领。这位主将早就听说过史万岁的骁勇之名,愉快接纳了他,甚至还派人向突厥方面提议,各自选派出一位勇士来决斗,比出个胜负。
突厥方面应许,立马选出了一名勇士前往挑战,而这史万岁自然是隋朝方面的不二人选,他也背负着众人的期望前往应战。在敌军还没有反应过来,史万岁就直接冲了过去,斩杀突厥勇士的头颅,轻松的就获得胜利。这使得突厥方面产生畏惧之心,不敢再与之交战,因此请求议和。
在暂时威慑了突厥势力之后,隋文帝又将自己的目光转移到江南地区上来。而自从东晋王朝开始,江南地区的那些世家大族一直欺压寒门子弟,等到隋朝统一天下之后,那些地主更是因隋朝所推行的一些政策,损害他们的利益,而产生不满,因此就利用一些流言蜚语趁机煽动叛乱。
其中以高智慧等人为代表,他们自立为天子,并设置文武百官,带领军队攻陷许多城池。隋文帝愤怒不已,就派遣杨素带兵前往,但在最初的交战之中,杨素却遭失败,于是他便派出最后的王牌力量,也就是史万岁带领2000军队前往讨伐。
在史万岁的正确部署之下,军队从东阳一个小路出发。以敌人意想不到的姿势进入他们的眼帘之中,最终凭借着速战速决斩首数千人。但由于深入太过,导致史万岁与主力部队之间的联系一度中断,还是史万岁将书信放在竹筒之中,通过河流漂浮,这才使得杨素得到了消息,能够更加迅速的掌握局势的变化。
在得知史万岁方面已经接连攻下多座城池,消毁敌军多座据点之后,隋文帝感叹不已,实在后悔当初没有早点发现史万岁的才华。或许是为进行弥补吧,他还特意将其任命为左领军将军,并赐予他金钱十万。
高颎和元旻侧曾赞曰:“史万岁雄略过人,每行兵用师之处,未尝不身先士卒,尤善抚御,将士乐为致力,虽古名将未能过也。”作为一位将领,大多都是在城池之中观战,起到稳定大局的作用。但是这史万岁绝对是其中的一个例外,每次战斗之时,他总是会冲杀在最前面,唯恐别人不能看见他的英勇风姿。
事实证明,他的这种表现极为亮眼,不仅使得敌军闻之胆怯,甚至己方士兵也十分佩服他。从而向他学习,让军队实力得到了大大增强。
参考资料:
《隋书:列传第十八史万岁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