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 六月十四日,李渊眼看天下已是群雄四起,不他再等待观望,自称为大将军,正式拉起革命队伍,随后确定了进军路线,四个字:直取大兴。
然而,李渊要想达到了既定的战略目标,还有一只超级拦路虎要除掉——镇守河东城的屈突通。
屈突通,长安人,其父屈突长卿,是北周刺史。屈突通的个性特点,概括起来有三:
一是有情义。
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三月,屈突通任亲卫大都督,奉杨坚之命到陇西(今甘肃陇西)巡查直属朝廷的牧群。屈突通秉公执法,共查出两万多匹隐马。隋文帝闻讯后大为震怒,欲将罪臣太仆卿慕容悉达及一千五百多名管事的官员全部处斩,屈突通于心不忍,便向文帝求情:“人命至重,陛下奈何以畜产之故杀千余人!臣敢以死请!”文帝怒视并且大声斥责屈突通。屈突通继续说:“臣一身如死,望免千余人命。”隋文帝此时方才明白其宽仁之心,于是说:“朕之不明,以至于此!赖有卿忠言耳!”当即免除了众人的死罪。
经过这件事,屈突通在隋文帝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渐重用,升右武侯车骑将军。
屈突通为人正直,秉公办事,即便是亲属犯法,也依法制裁,决不包庇宽容。当时他的弟弟屈突盖任长安县令,也以严整而知名。因此民间顺口流传:“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二是有胆识。
大业中期,屈突通转任左骁卫大将军。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六月,杨素之子杨玄感趁隋炀帝第二次征高丽之机,举兵造反。结果屈突通抓住杨玄感不善用兵这个致命弱点,联合宇文述、卫文升、来护儿等人,成功镇压了杨玄感的革命。因为镇压有功,迁升为左骁骑卫大将军。
三是有谋略。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延安人刘迦论据雕阴(今陕西绥德)起兵反隋,自称皇王,建元大世,其众号称十万,与稽胡刘鹞子义军呼应。隋炀帝任命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发关中兵进讨。屈突通率军进至延安,按兵不动,敌军以为隋军胆怯。屈突通则宣布要撤兵,放松敌人的警惕。同时,屈突通暗中率兵前往上郡(今陕西富县)。刘迦论不明敌情,率部南进,距屈突通军七十里扎营。屈突通乘其无备,夜率精甲进行偷袭,结果斩杀刘迦论,擒获万余义军。
随后隋朝政治日益腐败,各地革命军不断,而隋军则军无斗志,很多将领皆战死。只有屈突通作战时非常慎重,鲜有败绩,有常胜将军之美誉。也正是因为这样,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杨广南下江都宫,令屈突通率部随代王杨侑镇守大兴,可见杨广对这位名将的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