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穷途末路的侯景何以横行江南?

穷途末路的侯景何以横行江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李行娱乐 访问量:356 更新时间:2024/3/31 17:01:09

侯景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事件,它不仅仅是改变了南北朝的政治格局,更是摧毁了江南自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为之后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当然,这其中的代价是繁华的江南之地几为废墟,以及百万的生灵涂炭。区区一个侯景,何以有如此大的能量,竟然能够把江南搅得个天翻地覆呢?

侯景,羯族,据传为西域来中原的白种人,初参加了北魏六镇的起事。先从尔朱荣,后追随高欢,成为了东魏的一员大将。在东魏时期,他统兵十万,镇守河南之地,深受高欢器重。但此人骜不驯,不肯屈于人下,在高欢死后反动了叛乱。

面对高欢之子高澄的讨伐,他先是投靠西魏,后又选择归降南梁。在被东魏击败后,率残兵八百逃归南梁。然而,侯景就是靠这仅仅八百人,把南朝搞了个底朝天,使得南北实力发生了巨变,南朝最终丧失了争夺天下的可能。

这首先是由于南朝最高统治者的无能。当时的南梁皇帝是萧衍,此人在年轻时也是一个人物,凭借着出众的能力夺取了南齐的政权,和北朝进行过激烈的征战。但经过四十几年的皇帝生涯,已经年过八十的他,早已没有了当初的进取之心。沉迷于佛教的他,肆意纵容皇亲和权贵的穷奢极欲,底层百姓早已挣扎在死亡线上,萧衍还一无所知,被表面的盛世所蒙蔽。

在接到侯景归降的消息,很多大臣都表示质疑,认为此人不可信任。可萧衍却认为是自己一心向佛感动了上天,才使得敌国的人来归降。昏庸的他,不知道这样不仅恶化了和东魏的关系,更是引狼入室,最终致自身于死地。据史书记载,侯景战败逃亡,东魏大将慕容绍宗就要将其擒获。侯景对慕容绍宗说,我完了你也就没什么用了。慕容绍宗深以为然,就放过了侯景。实际上,当时东西魏对峙,哪里没有慕容绍宗的用武之地?侯景的这番话,实属不可信,大概率的是胡诌,更大的可能就是这是东魏有意地放过侯景,让他去祸害南梁。

之后事情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个说法。东魏不断地派出使者与南梁联系,使得侯景逐渐地生疑。最后惶恐的侯景冒充东魏给萧衍去书,说是愿意拿俘获的南梁宗室交换侯景,萧衍一口答应下来。看到这,走投无路的侯景就起兵了。

只有八百人的侯景首先要做的就是扩军,否则以他现在的力量是绝对不能对抗南梁的。他在驻地寿阳发布命令,免除所有的赋税。一时间投军者如云,很快就纠集起一支八千余人的部队。随即他带兵南下,直抵长江北岸。

其实就是这样,侯景也毫无胜算,关键时刻,萧衍和南梁统治阶级内部又出了问题。大将羊侃建议迅速进军占据要点,不能使侯景兵临长江北岸,同时派出军队攻击侯景的后方,使其首尾不能呼应。但自负的萧衍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认为依靠长江之险,很快就会把侯景区区几千人困死,可就在这长江天险上出了问题。

负责长江防御的南梁统帅是萧衍的侄子萧正德,萧衍对于亲属是非常的爱护,优待有加,因此他把很多重要的职务和任务交给了这些自家人。可他没有想到的是,早就在觊觎皇位的萧正德,被侯景的一顿忽悠,竟然派出船只,将侯景的军队运过了长江。于是侯景直扑皇城,开了祸害江南的战争。

除了统治者的无能和内部的倾扎外,侯景得以成气候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士族阶层的穷奢极欲,使得阶级矛盾激化。侯景单凭渡江的八千余人,是翻不起什么大浪的。就在侯景渡江之后,萧衍的子孙、各地的藩王纠集了十几万大军前来救援。虽说这些人抱着观望的态度,坐看皇城的攻防战。但要想控制住局势,侯景的人还是太少了。但侯景使出了杀招,他下令赦免“北地之人”,很多贵族门下的奴仆纷纷加入其阵营,使其迅速纠集起十几万的大军。势力膨胀的侯景,最终把江南收入掌中。

其实侯景之乱,看似民族冲突,实则为阶级冲突。侯景阵营中的大部分力量均为饱受压迫的底层民众,他们的打击目标自然也就指向了那些士族阶层。三年的侯景之乱,使得江南之地几成废墟。这其中,除了无数的民众死亡外,门阀士族更是被铲除殆尽。就在南梁大将王僧辩讨伐侯景进入建康城时,他们的烧杀掳掠更胜于侯景,以至于百姓不禁怀念起侯景来。看起来这无疑是个笑话,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场战乱的实质。

其实纵观历史,一个国家的衰败,外部只是诱因,根本的原因还是在其内部,侯景之乱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侯景之乱的发生,除了南梁最高统治者的无能、内部的倾扎外,社会矛盾的激化才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标签: 侯景

更多文章

  • 风云南北朝之侯景之乱:梁武帝给侯景下套,没想到被侯景反噬了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侯景

    侯景这个南北朝搅屎棍,是谁见了也不待见的主。早年这哥们跟着北魏大丞相高欢混,高欢活着还能镇得住他,高欢前脚刚死,侯景后脚就背叛了高欢的儿子高澄。侯景觉得高澄是个鲜卑小儿,压根就不足以统领四方。高澄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二话不说就要灭了侯景。侯景也不是傻瓜,立刻撒丫子跑路了。他最初打算投奔西魏宇文泰,连

  • 两朝风云朝廷大臣对侯景叛乱示警,为什么萧衍姑息纵容?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拐点标签:侯景

    侯景先叛魏后叛梁,对南北朝三国的局势引发了巨大的震动,也使得南朝从此一蹶不振,走上了下坡路。侯景的叛乱对东魏造成的损害还能够勉强承受,但对南梁的损害却是近似于灭国的。侯景的叛乱将整个南梁的门阀士族和朝廷军队卷入其中,陷入了国家大乱的境地,甚至于连都城建康和萧衍的皇宫都沦陷了。这样毁灭性的打击是南梁难

  • 都说陈叔宝是个非常荒唐皇帝,那他到底有多荒唐?荒唐在哪?

    历史人物编辑:老虫侃历史标签:陈叔宝

    陈叔宝有多荒唐呢?别的不用多说,只说一件事,就足以彰显这个人荒唐到了什么地步。大将萧摩诃可以说是南陈最后一根擎天大柱。而且,陈叔宝能登上帝位,萧摩诃功不可没。当年陈宣帝陈顼病重时,陈叔宝和二弟始兴王陈叔陵、四弟长沙王陈叔坚一起入宫侍疾。始兴王陈叔陵早就看荒唐无耻的陈叔宝不顺眼了,他阴怀异志,在宣帝咽

  • 陈叔宝在宠妃处发现一个美人,他责怪妃子为何不早早将美人献上?

    历史人物编辑:大百娱乐谈标签:陈叔宝

    人与人的相遇,似乎都有很多的因缘际会。若是命里注定你会遇到谁,那么不管中间有什么阻碍,你们都会相遇,若是无缘,就算是近在咫尺也难以相遇。公元568年,太子陈叔宝到宠妾龚氏处闲逛。他看到一个小宫女长得好看,情不自禁撩起她的长发闻着,他责怪龚氏:“后宫有如此尤物,为何私藏不献给我?”他拉着小宫女往外走,

  • 历史上除了杨广、陈叔宝以外,名副其实谥号为炀的皇帝,他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一枕残夢标签:陈叔宝

    提到谥号为“炀”的皇帝,大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隋炀帝杨广,其实杨广给陈后主陈叔宝上的谥号也是“炀”。“炀”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按照《史记.谥法解》说:好内远礼曰炀。朋淫于家,不奉礼。说句实在话,“炀”是一个非常差的谥号。其实历史上除了杨广、陈叔宝以外,还有一位谥号为炀的皇帝,他的“炀”这个谥号可以说是名

  • 陈叔宝是历史上有名的荒唐皇帝,到底有多荒唐?荒唐在哪?

    历史人物编辑:武成历史标签:陈叔宝

    中国有句非常著名的成语,那就是“井底之蛙”。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南朝陈后主陈叔宝,那就是绝配。正所谓无知者无惧,陈后主在自己极度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之下,渡过了沉湎酒色,醉生梦死的一生。在陈叔宝自己的意念中,想必他的一生也是幸福的。陈叔宝出生于南朝梁元帝萧绎时期,年幼时曾随父亲陈宣帝陈顼一起,被西魏掠到北

  • 著有《玉树后庭花》的陈后主陈叔宝,到底有多荒唐?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陈叔宝

    陈叔宝是南北朝时期陈国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整个南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其传于千古的名声在杜牧这首《泊秦淮》里写尽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位皇帝的代表作是被后世称为靡靡之音、亡国之声的《玉树后庭花》。陈朝的亡国年代也正是这首曲子在宫中盛行传唱的年代,其创作于陈

  • 南陈亡帝陈叔宝,比杨广还荒唐的另一个“炀帝”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陈叔宝

    看新鲜的历史撰文:乔西编辑:吃硬盘吧插画:发达蚊公元582年,在南陈为太建十四年。这一年的正月,宣帝陈顼病重,太子陈叔宝、始兴王陈叔陵与长沙王陈叔坚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太子陈叔宝的思绪旁人无法得知,也许面对父亲即将离去的悲痛与很快就要登基为帝的喜悦兼而有之。但始兴王陈叔陵此刻的想法,我们或许可以从史籍

  • 她10岁入宫,16岁生下儿子,使陈叔宝为之神魂颠倒

    历史人物编辑:唐宋风华标签:陈叔宝

    张丽华出身兵家,入宫为侍女,后来做了是南朝陈后主的贵妃,她长相上最大的特点是发长七尺,光可鉴人,眉目如画。此外,更具有敏锐才辩及过人的记忆力,所谓“人间有一言一事,辄先知之。”她在做龚贵嫔的侍儿时,陈后主一见钟情,封为贵妃,和孔贵嫔一起宠冠后宫,以至于陈后主临朝之际,百官启奏国事,都常常将张丽华放在

  • 隋文帝杨坚的长相到底有多奇特?张丽华是如何得到陈叔宝宠爱的?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炸烩标签:陈叔宝

    这两个问题看似毫无关联,但它们之间却有着绵绵不绝、错综复杂的联系。接下来,我就为大家详细谈谈这两个问题。一、隋文帝杨坚相貌《隋书》:龙颚男子,额顶五柱,双目外视,手执文字,据说是君王,上长下短,深沉严肃.据真实史料记载,隋文帝杨坚长得丑得不忍直视。他也很丑。比如他的头顶就像龙角,手上还有一个王字,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