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6年7月,隋炀帝在北方已是群雄割据的情况下,第三次下江都。他这次下江都与前两次有何不同呢?前两次除了下江南游玩,主要目的还是安抚南方,他毕竟是做过扬州道总管,曾经经略过南方,对南方还是有感情的。这次却不同,那是为了避祸。还有一个想法,哪就是如果北方局面无法控制,他准备在南方割据。
隋炀帝是个猜忌心极强的人。到了江都后,大概是感觉到了这些骁果们很不可靠,便从官奴中挑选了几百名精壮的小伙子,把他们武装起来,取名为“给使”,并以这些人为主,专门成立了一个给使营。这给使营无形中却成了隋炀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在最后的关头,能不能救他的命呢?
这给使营成立了,隋炀帝把他们放在了玄武门这个关键的部位。为何说玄武门是个最关键的部位呢?因为在古代皇宫的设计中,玄武门在整个皇宫的北面,而且离皇帝的寝宫也是最近的,若要发动政变,必走玄武门。所以在隋唐时代,他们都是走玄武门这条道的。所以说玄武门对于皇宫的保卫,是非常重要的。唐太宗李世民不也是搞了个“玄武门事变”吗?
所以,每个皇帝都是把自己最精锐、最忠诚的卫队安排在玄武门,隋炀帝也不例外。隋炀帝为了保证这些给使们的忠诚度,对他们的待遇是非常的优厚,哪个没有结婚,他便把宫中的哪些漂亮的宫女给他为妻,而且在平时的生活上也是倍加关怀。当然,这些给使对隋炀帝的忠诚更是没有的说,哪是绝无二心。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叛军攻入皇宫时,他们却一点作用都没有。怎么回事?
这时间久了,军心就出问题了。这些骁果们大部分都是关中子弟,关中人向来是比较恋家,当他们慢慢明白真相后,就有人开始逃跑。这就给了本来想发动政变的宇文氏兄弟和骁果统领司马德戡可乘之机,他们到处散布谣言,说隋炀帝为了长期呆在南方,要将这些骁果们杀死。就这样,本来是一场集体叛逃,到最后硬是被变成了一场兵变。
就在大业十四年三月十日晚,司马德戡率领骁果包围了皇宫,并分兵两路开始攻打皇宫。司马德戡负责从玄武门攻入,而玄武门是由给使营把守。说到这儿,大家肯定会想这些给使们肯定会拚死抵抗。可事实上却并不是我们想像的哪样,司马德戡几乎是大摇大摆地进入了玄武门,然后直奔隋炀帝的寝宫。这又是怎么回事?原来这些给使们集体失踪了。
原来隋炀帝为了便于对给使的控制,平时在宫里面专门指定了一个姓魏的宦官,负责与给使营联络,传达他的命令,隋炀帝对这个宦官是相当地信任。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他此时最信任的人却早已被司马德戡拉下水了,却成了这些反叛者们的内应。
这天这个魏宦官就假传圣旨,把这些给使们全部给调开了,所以给使营中一个人都没有。就这样,隋炀帝精心打造的、官方体制以外的、最精锐的秘密卫队,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也没有能发挥上作用。发动政变的两路大军,在几乎没有任何阻挡的情况下,直扑隋炀帝的寝宫。
隋炀帝被杀后,宇文化及被推到了前台,这宇文化及便将这个给使营全盘接了过来,变成了自己的卫队。不同的是,他给这些给使们指定了一个头,这个头是谁呢?他叫沈光,这个沈光也是一个相当厉害的角色,他有一个外号叫“肉飞仙”,是在隋炀帝第二次东征的时候脱颖而出的一个勇士,从此之后就成了隋炀帝的贴身侍卫。
这沈光本来对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心怀不满,总想找机会报仇,这不正是天赐良机吗?这时候,正好有两个南方籍的将领,一个是麦铁杖的儿子麦孟才,一个叫钱杰,这两个人也受过隋炀帝的大恩,也想给隋炀帝报仇。二人找到沈光后,经过密谋,准备在当天夜里发动兵变,杀死宇文化及。他们能得逞吗?当然,结果我们是知道的。
非常可惜,在最后关头走漏了消息。宇文化及知道后,就从他住的军帐中溜了出来,然后就让司马德戡包围军营,对他们进行抓捕。沈光听见声音后,知道事情败露,他连甲胄都没有穿,就提着大刀直奔宇文化及的大帐。可进去一看没有人,这时司马德戡已经包围了大营,沈光带领他手下的这几百经使与司马德戡厮杀了起来。最后这些给使全部战死,但却没有一个人投降。
隋炀帝在最后时刻,亲手打造的这支精锐卫队就这样被消灭了,他们也终于是报答了隋炀帝的知遇之恩。然而,做为大隋王朝的皇帝,在最后关头,却要靠这些奴隶们来保护,也不能不让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