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良有什么过人之处,吕雉为什么没有杀了张良呢?

张良有什么过人之处,吕雉为什么没有杀了张良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墨文历史 访问量:741 更新时间:2024/2/14 16:22:07

这个问题并不奇怪,一个国家也好,一个王朝也罢,不管什么时候,总得需要一些具有大才华的人来支撑,总不能一旦社会安定,不分青红皂白,就都杀光了。而这些具有大才华的人,还必须具备几个特点才能够长久维持自己的生存地位。

一,忠心耿耿

这忠心耿耿,并不是你自以为忠心耿耿就可以,还得让你的“主公”觉得你忠心耿耿才行。

如果你的“主公”认为你外忠厚、内奸诈,那不算,也不行。

二,才华,必须要和人品匹配

你有大才华,值得“主公”委托你做一些大事。但是你光有才华还不行,还要具备良好的人品。你的人品,会使你的才华如虎添翼,锦上添花。

三,善解人意,懂得进退

在创业时期,“主公”知道你才华横溢,知韬晦,懂运筹、胜千里;在守成时期,你还得懂人情,知进退。

有了上面三个特点,你就是“主公”持续看好,而且会委以重任的人才。即使天下平定,“主公”也不会认为你是一个潜在危险、定时炸弹。而“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就是这样的人才。

另外,不知朋友们发现没有?刘邦跟前的杰出人才,大多数不是美女,就是帅男。和陈平一样,张良还有一个先天优点,就是长相俊美,和美丽的女人一样好看。

故此,现在所有的影视艺术作品,对于张良这个人物无论是外形定位,还是在演员挑选上,都是不准确的。至少可以说,这些导演、编剧都太专注于张良这个人的内在素养,而忽略了张良的外在形象。

《封神榜》里有一个场景,妲己由于太漂亮,纣王被她迷惑,干尽了坏事。后来,武王伐纣,一举灭商,纣王鹿台自焚,妲己被判斩首。但是,因为她太漂亮,刽子手都不忍心杀她,还愿意替她去死。

西汉丞相张苍,因为犯法应该斩首,脱下衣服,伏在刑具上时,身体又高又大,同时还有一身如同葫芦籽一样肥硕白皙的皮肤,凑巧被路过的王陵看见,惊叹张苍长得好。因此,王陵就向沛公刘邦说情,赦免了他的死罪。

现在的许多女明星,尽管毫无演技,但因为长相靓丽,仍然没有影响许多人争先恐后噌噌噌加入她们的粉丝群。

可见,每个人对外形漂亮的人,总是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好感。尽管这漂亮或许和自己一毛线关系都没有,仍然不影响“漂亮者”讨人喜欢这样的现实。

张良原在楚王项梁手下做过事。公元前208年年底,刘邦起兵不久,还没有任何羽翼。他听说东阳宁君与秦嘉立景驹为楚假王,在留县(今沛县东南),于是投奔景驹,欲借军攻丰。在路上,偶遇张良。两人于是兵合一处。

两人一见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刘邦当即让张良担任了汉军的厩将(jiùjiāng),就是管理汉军后勤部队的将领。过去有一句话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刘邦对张良的重视。

到公元前202年,在六年的岁月中,张良给刘邦取得最后的胜利出了很多出奇制胜的良策,而且和汉军中所有的人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其中也包括和吕后的和睦友好。

张良脾气性格温和,人缘很好,又才华横溢,谁会不喜欢这样的人呢?

这里有一个故事,或许最能说明张良随和、善解人意的性格。

早在秦朝天下还没有乱的时候,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到一个老人。老人故意把鞋脱下丢在桥下,傲慢地对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把鞋捡上来!”

张良有点不高兴,心想你故意把鞋丢下去,让我捡。不过,他一想,毕竟是个老人,便替他取了上来。

老人傲慢地跷起脚,让张良给他穿鞋。张良此时真想打他,但他久历人间沧桑和生活磨难,棱角早就磨平了。他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

老人不但不谢,反而仰面大笑着离去了。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人走出去很远,又慢慢返了回来,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你小子不错,是个人物。五天后的凌晨,你再来,我有话对你说。”

张良有些莫名其妙,但还是点点头,恭恭敬敬地说:“好。”

五天后的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已经在桥上等他了。见张良晚到,不高兴地斥责道:“你一个年轻人,和老人相会,怎么还迟到?五天后再来!”

老人说罢悻悻然走去。此后第二次,张良又晚到了。

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了桥上等着老人。老人到了以后,点点头,表示张良的确是个可以做大事业的人,于是便送给他一本书,并说:“这本书你读了以后,可以成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是老夫。”

这位老人,据说就是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圯上老人”。

张良得到的这部书,就是传说中的《太公兵法》。此后,张良如饥似渴地钻进书中,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反秦大旗。再后来,遇到项梁,又遇到刘邦。

此后,张良给刘邦屡献奇策,比如佐策入关、斗智鸿门、暗度陈仓、下邑奇谋、虚抚韩彭、劝都关中、急封雍齿等奇谋良策,奠定了汉朝天下。成为刘邦最信任、最倚重的三人(萧何、陈平、张良)之一。

故此,在六年多时光中,吕后无论对张良的人品,脾气性格,还是个人才华,都是非常钦佩、赞赏的。而且,在刘邦创业过程中,张良和吕后两人的关系也非常融洽。

我们平常总说:“站得高,看得远。”

吕后跟随刘邦创业,又在刘邦得到天下以后,成为大汉王朝的皇后,她始终是站在一个平常人没有的高度上。看问题自然和普通人不可能一样。

古往今来,纯粹的谋士是没有野心的,吕后非常明白这一点。你别看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但这种人是完全为别人服务的。只能做配角,也只配服务于别人。真要让他自己去打江山,他还真做不了。这道理,张良明白,吕后自然更明白。韩信没明白,稀里糊涂被处理了。

这世界上不管什么时代,也不外乎只有三种人,一种是创业型人才,一种是守成型人才,还有一种是普通人。

创业型人才,往往需要高瞻远瞩的思维,经天纬地的意识,纵横捭阖的胸怀。在秦末战乱当中,刘邦就是这样的人,故此,他就能够聚集众多的大人才,扫灭群雄,一统天下。

吕后尽管没有刘邦那样的雄才大略,但每天在一起,即使看也能看出个大致意思。故此,吕后对张良这样的人,非常了解,非常放心。韩信为什么被杀?就是有雄心大志,但在军事才华以外,毫无点墨。不懂得自己究竟是干什么的。

张良本来就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谋略家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博古通今,当然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

张良的身体一直就体弱多病,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以后,张良便经常因病请假,闭门不出了。

随着刘邦皇位的逐渐稳固,张良逐步从“王者师”的位置,退居到“王者宾”的地位。因为他深知,在“主公”刘邦打天下的时候,他可以担当“王者师”;但天下大定以后,他就不应该再担当“王者师”的角色了,而是应该换一个位置。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二月,刘邦正式即帝位,史称汉高祖。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恳请刘邦封他到留地(今江苏沛县)。这既是他和刘邦初次相遇的地方,也是他的故土。刘邦答应了,故称张良为留侯。

这时候的张良,遵循着朝中可有可无、时进时退的角色。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也始终遵循着“疏不间亲”的古训,既不站队,也不参与谋划。

张良讨吕后喜欢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扶助吕后的儿子继位。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197年(汉高祖十年),汉王朝上层出现了一场新的危机。

当时刘邦宠爱戚夫人,并察觉吕后有异心,有代刘而王的迹象,因此,他想废了吕后的儿子、太子孝惠,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国储。

朝野所有的大臣,都来劝谏刘邦“不可”。但是,刘邦都不想听。吕后急了,求救于张良。

张良基于稳定汉王朝大局着想,但又不想把自己卷入宫廷内斗之旋涡中,便给吕后出了个主意,让太子请“商山四皓”出山。

所谓商山四皓,就是四个白头发的老人,他们分别是东园公、甪里(lùli)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这四个人当时都已经八十多岁了。他们节义清高,刘邦建立汉王朝后,曾经多次请他们出山,但四个人就是不理睬,也不想做官。

刘邦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由此更加敬重他们,平时经常对他们念念不忘。

张良的主意就是,由太子孝惠想办法把“商山四皓”请回来,让这四位老人跟着太子出入宫庭。结果刘邦一见,这四位连他自己都请不动的老人,居然随侍在太子身后,成为了太子的随从,可见太子羽翼已丰,翅膀早就硬了,轻易动不得。刘邦从此便再也没有提过改立太子的事。

后来,无论是太子孝惠,还是吕后,都对张良更加敬重。

张良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到越国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张良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

现在,再提到题主所说“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这个问题,也就容易理解了。

另外,在张良跟随刘邦建功立业的过程中,他呈现在刘邦面前的身份也挺有意思。

首先,是他的道家弟子身份。张良遇见黄石公这件事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恐怕没人说得清,只有张良自己明白。这件事应该也是张良自述的故事,别人无从知道。

但是我们慢慢揣摩黄石公这个人,显然属于道家人物,这倒符合张良淡薄名利的思想。

其次,张良得到黄石公“天书”这件事,和世人挑明了他的身份,就是“王者师”。既然是“王者师”,便不会有密谋造反,自己当“王者”的意思。这也就告诉所有人:我张良不是真龙天子,我就是辅佐真龙天子的人。

我们可以想想,对于这样一个知道满足、又知进退的好人,谁会杀他呢?

张良离开朝廷以后,反倒是吕后想起张良的种种好处,于心不忍,派人劝他不要把自己的生活弄得那么清苦。张良听从了吕后的劝告,也并没有真的出家,只是再不想过问朝中之事罢了。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张良有几个优点:一,才华横溢,但不妄自尊大;二,博古通今,又懂得进退;三,功高盖世,不居功自傲;四,功勋卓著,又知道满足;五,天下平定,即功成身退。

你想想,张良有了上面这两个身份、五个特点,吕后既不猜忌他,又那么放心他,无缘无故怎么会杀他?

标签: 吕雉

更多文章

  • 非武媚非吕雉,史上最狠皇后是她

    历史人物编辑:姜紫琪标签:吕雉

    文/老王武后“骨醉”王皇后与萧淑妃,吕后“人彘”戚夫人,与她血洗太子党、断腕殉夫比起来,真的是小巫见大巫…01天赞五年(公元926年)七月二十八,对辽朝述律平皇后来说,既是一个波诡云谲、杀机四伏的日子,又是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因为,就在一日之前,她的王,她的男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死了。死在了东征渤海国

  • 戚夫人被吕雉迫害时,其父掌握数万禁卫军,为何无所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追溯历史传奇标签:吕雉

    我们知道刘邦在晚年的时候非常宠爱戚夫人,不仅如此甚至还想要废除吕雉的儿子刘盈的太子位置,立戚夫人的孩子当太子。为此刘邦还多次和大臣们商量这件事情,但是最后由于吕雉的家族势力比较大,最后保留了刘盈的太子位置。但是在刘邦死后,吕雉掌权之后逐渐就开始对曾经威胁到自己的的人展开报复,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人就是戚

  • 汉代吕雉祸乱宫闱,屠杀皇室子孙,唯独对此人留有余地

    历史人物编辑:李行娱乐标签:吕雉

    汉朝是我国第二个封建一统的大国。刘邦出身寒微,以亭长之身,率五百囚徒起义芒砀山,经过几十年的戎马生涯,先与诸侯推翻暴秦,在和将士与项羽逐鹿天下,最终取胜,创立了令如今中华儿女万分自豪的汉朝。 刘邦身边能人众多,文友萧何张良,运筹帷幄,将有韩信长胜,武有樊哙英布骁勇,可以说各个都是人中精华,英雄豪杰。

  • “小混混”刘邦是如何逆袭娶上“富家千金”吕雉的?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略知一二标签:吕雉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小混混”刘邦能够娶上“富家千金”吕雉,那是一个相等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不是现在的人知道刘邦后来成为了万人之上的皇帝的话,估计会有很多人骂吕雉的父亲眼瞎。和刘邦一样,都是从底层崛起的朱元璋,他在娶马皇后的时候,已经有了不少的功劳,属于那种未来可期的人。而刘邦就不一样了,刘邦当

  • 汉高祖刘邦贪图美色?却遭因果报应,妻子吕雉狠狠反击!

    历史人物编辑:丹丹的生活标签:吕雉

    古代第一位皇后是刘邦的妻子吕雉,也就是吕后,和武则天共称“吕武”,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女强人,尽管没有称帝,但却行使皇帝的权力。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女子,却给自己的丈夫汉高祖刘邦带了一顶大大的帽子子,而刘邦到死都不知道。或许这就是因果报应,曾经刘邦也霸占别人的妻子。汉八年,刘邦从祖国东边回来,再次到女婿张敖

  • 吕雉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至今无人能打破

    历史人物编辑:逸凌人物集标签:吕雉

    导语:吕雉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至今无人能打破从秦朝开始,中国便进入到了大一统的时代,然后这种模式一直被沿用,盛唐强汉等等王朝,令人心驰神往,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过一个王朝的成立并非是一个人的功劳,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维护一个大统一王朝的运行,但是在运行的过程

  • 吕雉并没有称帝,为什么司马迁将她列入帝王本纪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吕雉

    吕雉并没有称帝,但是司马迁依然将她列入帝王本纪是因为吕雉并不是单纯的皇后,她更像是刘邦的合伙人,在刘邦去世之后,如果没有吕雉对朝政的把握,汉朝政权很可能就是颠覆,正是由于吕雉的存在,才能扶持两位汉朝皇帝登基,这样的功劳被司马迁列入帝王本纪也理所应当了。司马迁的《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等,本纪是专

  • 吕雉的父亲为何要将她嫁给老穷酸的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钱宇豪标签:吕雉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与妻子吕雉之间有一段奇怪的婚姻。刘邦是混混出身,年轻时,无论产业,整天无所事事,40岁时只混进秦朝基层,担任泗水阁亭长。刘邦是个少年比陆雉,但吕太公自己考虑,吕太公跑到沛县,是为了避难,吕太公需要在沛县找个好回地保护自己的安全。理论上这是沛县令,但沛县令威信不够。但刘邦较好。吕太公不

  • 吕雉:历史上第一位皇后,女权斗争的开路先锋

    历史人物编辑:伊尔三四标签:吕雉

    在两汉长达400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像高祖刘邦、兵神韩信、霍去病、卫青等好男儿、人中豪杰。但是我们不能忽略那位女儿身的狠角色,她就是逼死韩信、制造耸人听闻的人彘的吕后——吕雉。天子之气古代封建君主为了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便自称为天子,即万民的主宰。在古代科学技术相对落后,有很多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

  • 吕雉为什么会嫁给刘邦?深度解析这次联姻背后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胡润平标签:吕雉

    史料上记载的是吕太公“善相面”,看出了刘邦未来必成大器,不过我并不相信这种无稽之谈。如果刘邦真的有所谓的龙气,估计秦始皇早就派人把他干掉了。我认为刘吕两家的联姻肯定是有明确目的的,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没能出现在史料当中罢了。根据目前的史料,我推论出了两种可能,在此与大家交流一番。 可能性之一:避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