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太后弟薄昭从如代。”
上边这段记载出自《史记·外戚世家》。
对于这段记载,通常的解读都是字面上的意思,认为吕后是个妒妇,把刘邦所有的宠妃都幽禁了起来,而薄夫人不够受宠,所以能跟儿子到代地去,安安稳稳地做代国的王太后,薄夫人的弟弟薄昭也跟着姐姐一起到了代国。
但如果结合西汉初年权力斗争的大背景和最后的结果来看,这段记载很可能是掺了水,把刘恒母子往白莲花的方向上写。
一切都得从刘邦说起。
刘邦的崛起,打破了很多权力传统。
从前,权力是血统的衍生物。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王侯将相,靠的不仅仅是能力,更是出身,出身好,才能称王称侯,没什么出身的,顶多也就是个办事员,跟韩信在楚营的结果一样,你怎么努力,最后也不过是个执戟郎罢了。
虽然项羽起家前并非王族,但项羽在起家过程中,却全盘复制了旧社会王族的思路,重用有血缘关系的项家人和有婚姻关系的妻之一族,田儋、魏豹等诸侯,也跟项羽差不多,选择了同样的操作方法。
但在刘邦这里,情况却很不一样了,你能否上位,跟你是不是刘邦的族人,是不是刘邦妻子的族人,没多大关系。因此,陈平、韩信等在楚营中没法出头的能人,才在汉营中大放异彩。
出于同样的思路,刘邦后宫中的权力斗争,也异常激烈,刘邦的哪个儿子能最终继承刘邦的位置,也未必要看嫡庶,这也是刘邦和戚姬想要改易太子的核心思路。
这种全新的权力思路下,你若说薄夫人对于皇位没什么想法,我是不信的,尤其是薄富人曾被闻名天下的女相士预言会生天子的情况下,薄夫人多少会相信自己唯一的儿子非同凡响吧?
比起戚夫人来,薄夫人当然算不得受宠。
戚夫人在刘邦刚刚成为汉王的时候做了刘邦的妃子,而后和刘邦共同经历了楚汉战争中最艰难的日子,这是戚夫人的优势,这样的优势是薄夫人、曹氏乃至吕后都不曾有的,所以刘邦最宠戚夫人。
虽然薄夫人不如戚夫人受宠,但薄夫人和刘邦的感情绝对不差,只是他俩相处的模式有别于刘邦和戚夫人的相处模式,刘邦跟戚夫人经常腻在一起,跟薄夫人则更像是英雄美人,天雷勾地火,宝塔镇蛇妖。
或许有人要说了,薄夫人不是“一幸生男,是为代王”吗?你怎么还说天雷勾地火宝塔镇蛇妖呢?的确,刘恒是刘邦和薄夫人“一夜情”的结晶,但这并不能证明,刘邦和薄夫人没从“一夜情”发展到“N夜情”呀!
我开篇引述的那段文字中说,薄夫人是“希见”,不是“不见”,既然是“希见”就是“有见”,只不过“见”的次数不够频,不够戚夫人那么频罢了。结合语境,可知“见”就是“幸”的另一种表达,不然呢?刘邦为什么要见“有色”的薄夫人呢?跟薄夫人吃吃点心谈谈心吗?当然是共进晚餐后共赴红烛昏罗帐了!
可见,薄夫人和刘邦的感情,不能说是不好,只能说是跟戚夫人比不了,或者说是另一种好的样子。
另外,从薄夫人唯一的儿子刘恒受封代王的事情上也能看出来,薄夫人母子和刘邦的感情,应当是相当不错的。
刘恒受封代王的时候,刘邦或许已经集齐了生命中的八个儿子,就算皇八子刘建尚未出生,当时的刘邦应当也已经拥有七个儿子了,这七个儿子中,皇长子和皇三子已经封王,皇次子也就是唯一的嫡子刘盈已经被立为太子,在无封地可封的情况下,刘邦并没有把曾经作为封地的代地一分为四,而是作为一整块,拿出来封给了刘恒。可见,在刘邦所有的儿子中,刘恒还是比较受宠的,只不过没有前三子那么受宠。
说完薄夫人和刘邦的关系,再简要地谈谈薄夫人和吕后的关系。
前边我已经分析过了,薄夫人不是不受宠,只是没有戚夫人那样受宠,但在其他宠妃都被幽禁的情况下,薄夫人竟然能被放出皇宫,到刘恒的代国去做王太后,如此不寻常的结果,或许真正的原因是薄夫人和吕后的关系好。
可以佐证刘恒母子和吕后关系的,是吕后称制后的表现。
刘友、刘恢等人,都被吕后许以吕家女,吕后需要通过联姻的方式来绑定刘友、刘恢等皇子,但刘恒和刘长,却都没有娶吕家女,这说明,吕后早就把刘恒和刘长当成自己人了,不需要再通过联姻的方式来绑定了。
刘长被吕后当作自己人,很好理解,因为刘长是被吕后养大的,为什么刘恒也会被当作自己人呢?很可能是在刘邦活着的时候,薄夫人就站到了吕后的阵营之中,所以薄夫人才会在刘邦驾崩后被放出皇宫,而吕后幽禁戚夫人等妃子,也不是什么醋意,而是假借醋意来消灭政敌。
再看三个刘姓赵王先后殒命,吕后对刘恒的安排,她有意把更好的赵地给刘恒,跟刘恒商量,这就非比寻常了,吕后没有直接下命令,而是以商量的口吻来询问,这不是对待自己人的方式啊!
从这些细节来看,薄夫人和吕后的关系应当很好,所以薄夫人母子才没有才吕后主政的时候受到冲击,薄夫人母子也不愿意参加到诛诸吕的行动中,周勃、陈平等功臣和薄夫人母子一样,也跟吕后的关系很好,所以没有在吕后亡故时候对吕家发难,吕禄也才会相信功臣集团中的郦寄,周勃、陈平等人在诛诸吕后选择薄夫人母子,并不是因为薄夫人母家弱,而是因为他们和薄夫人本就都是相似的,他们不过是在结盟对抗以齐王为首的其他刘氏诸侯王。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外戚世家》、《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史记·淮南衡山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