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子夫是在“巫蛊之祸”后,先是被汉武帝下诏剥夺了象征皇后身份的玺绶,而后得知汉武帝下诏捉拿谋反的儿子太子刘据之后,万念俱灰下自杀而死的。汉武帝刘彻当时并没有明令要求卫子夫自杀来赎罪。
只是当时太子起兵攻杀挑起“巫蛊之祸”的首犯江充时,太子曾派人征求了卫子夫的意见。卫子夫在当时非但没有阻止,反而是认同了太子做法,并将负责守卫长乐宫的侍卫交于太子统领,扩大了事态的发展和不可逆,在汉武帝亲自坐镇指挥攻入长安后,正在气头上的汉武帝,下诏剥夺了卫子夫的玺绶。
这其实是一种惩戒,不过程度比较重,实质上已经进入到了废除皇后之位的程度。最好的结果,就如同卫子夫的前任陈阿娇一般,被废后孤独一人在长门宫中,断绝了所有的对外联系。
要知道陈阿娇的母亲长公主当时还在世。以长公主的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而不倒的政治经营之术以及其皇室身份,还不能改变汉武帝的决定,出自于贫贱之家的卫子夫更难做到,更何况卫氏家族的三大顶梁柱,卫青、霍去病和太子刘据全部倒塌。这对于失去了皇后身份的卫子夫及其家族包括谋反的太子来说,无异于永无出头之日。
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太子虽然兵败四处逃亡,却不敢轻易举手降服。
那么,汉武帝逼死卫子夫之后,逐渐冷静下来的汉武帝有没有后悔呢?
应该是有的。不过,表现很轻微。只是在两件事上有所体现。
第一件事,在巫蛊之祸第二年即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汉武帝下令屠江充三族,烧死苏文,作“思子宫”和“归来望思之台”纪念太子。
第二件事,巫蛊之祸后,汉武帝年岁已高,刘据上吊自杀的时候,汉武帝已65岁,仅余下四年的寿命,还时常有病。征和二年刘据起兵时,他正在甘泉宫养病。
他面临最棘手的问题,不是处理匈奴的问题,也不是平定内乱的时候,更不是追悔皇后太子之死究竟谁该负责。而是太子死后,谁充当继承人。
当时,汉武帝共有四子。
经过刘旦的上表自请入长安担当侍卫,刘胥信奉巫术喜好游乐,刘髆舅舅李广利叛逃匈奴等一系列事件,最终汉武帝选定了幼子刘弗陵。
之后,汉武帝开始为年仅七八岁的刘弗陵选取辅政的大臣,做好这些后,汉武帝下令幽禁刘弗陵的生母赵婕妤。不久,赵婕妤死于云阳宫。
赵婕妤死后,汉武帝询问身边的人。
(汉武帝)问左右曰:“外人言云何?”左右对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儿曹愚人之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女住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从汉武帝所说的不得不先去之也这句话可以看出,汉武帝杀其母,乃是担忧之前的吕后的所作所为,有辱朝廷的脸面,不得不出手,内心是不舍的。
而卫子夫在跟随汉武帝49年(公元前139——公元前91)的时间里,经历了诸多事情,却没有为家族中的人谋求过什么,行事风格小心谨慎。此时卫子夫同样年事已高,也不存在汉武帝很是忌讳的主少母壮的事情。
更何况此时,卫子夫诸多亲友基本上都被汉武帝以行巫蛊事的借口铲除,卫子夫无法在大方向上对太子施加过多的影响。
即便卫子夫想施加影响,也得太子认可才行,曾经卫子夫提出,让太子忍让汉武帝的霸道性格,却没有明显的效果。
以上几番比较后,汉武帝询问身边人外人的看法,表露出的无奈,自然含有一丝丝对卫子夫的歉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多年以后卫子夫的曾孙汉宣帝刘询即位,刘询经过辅政大臣霍光的默许,追赠卫子夫为“思后”。一方面这个“思”字刚好与汉武帝为太子刘据建造的宫殿和台阁有诸多的联系。另一方面,霍光是汉武帝亲自认定的大臣,对汉武帝很是了解,虽然不能等同于汉武帝本人的意思,最少霍光是比较认同汉武帝亏欠了卫子夫及其家族,要不然的话,汉武帝在世时已经剥夺了卫子夫的皇后之位,此时再追赠,无异于抗命,这对于一直想要掌控整个汉朝的霍光来说,没有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