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平定七国之乱,除了太尉周亚夫还有梁孝王刘武

平定七国之乱,除了太尉周亚夫还有梁孝王刘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解说家 访问量:2301 更新时间:2024/1/20 20:49:34

点击关注 一起读《史记》。码字不易,谢绝抄袭。

《世家》作为一种文体,司马迁用来写有关诸侯的传记,《史记》中共有三十篇,其内容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

单说汉朝,像楚元王刘交、荆王刘贾、燕王刘泽、齐悼惠王刘肥、梁孝王刘武都挤进了《世家》中,而吴王刘濞及淮南王刘长却被扔进了《列传》,司马迁如此并非无意的,而代表了一种感情倾向。

如果再把《世家》名单拉长会看到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对比《列传》中的张耳、陈余、韩信、黥布,我们会发现《世家》中这些人都对大汉可以说有功而无过。

这其中梁孝王刘武最容易被忽视,因为司马迁夸大了其传位之争与行刺袁盎,而忽略了在平定七国之乱居功至伟的作用。

梁孝王刘武雕像。

01刘武初次受封为代王

“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而与孝景帝同母。母,窦太后也”,这是司马迁对梁孝王刘武的介绍,刘武是文帝刘恒之子,景帝刘的胞弟。母亲是窦漪房。

“孝文帝凡四男,长子曰太子,是为孝景帝;次子武;次子参;次子胜”,司马迁介绍完刘武之后,又对刘武的兄弟作了介绍。汉文帝一共四个儿子,刘启,刘武,刘参,刘胜。

汉文帝元年(即前157年)正月,在有关部门(即“有司”)的要求下,汉文帝立长子刘启为太子;三月,“有司请立皇后”,薄太后授意“立太子母为皇后”,即窦漪房成了皇后。

次年(即前156年)三月,“有司请立皇子为诸侯王”,“以武为代王,以参为太原王,以胜为梁王”。

刘武初次分封为代王,这意义非同一般,毕竟代国是汉文帝隆兴之地。而这看似简单的分封,是否意味着刘武颇受汉文帝赏识,值得考虑。

从《汉文帝本纪》中来看,当时一起受封的还有:赵幽王刘友长子刘遂为赵王;赵幽王小儿子刘辟强为河间王;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

刘友为刘邦之子,惠帝元年(即前194),吕太后派人将赵王刘如意毒死,将刘友从淮阳王迁徙为赵王。高后七年(即前181)幽死(被吕后囚禁饿死),谥为赵幽王。

“赵幽王幽思死,朕甚怜之”,汉文帝出于对刘友的怜悯从而封其长子刘遂为赵王。

“遂弟辟强即齐悼惠王子朱虚侯章、东牟侯兴居有功”,刘辟强、刘兴居、刘章是因为对汉文帝刘恒继位有立功表现所以被分封。

河间应该是从赵国割裂出来一个郡,而城阳、济北则是从齐国割裂出来的,“以齐剧郡立”。“剧郡”是指较大的郡县,城阳为今山东莒县,济北为今济南附近。

但是在《史记》中,司马迁并未透露刘辟强有何功劳,这与汉文帝对赵幽王刘友怜悯之情一样值得玩味。不过,从汉文帝分封刘辟强、刘兴居、刘章来看,这应该是最初版本的“推恩令”,将赵国、齐国封地割裂分封。

02刘武更换封地为梁王

回到《梁孝王世家》继续看,“二岁,徙代王为淮阳王”,第二年代王刘武徙为淮阳王。从代地到淮阳,封地变更应该说明刘武备受汉文帝宠爱,当然不排除窦太后枕边风的影响。

“以代地尽与太原王,号曰代王。参立十七年,孝文后二年卒,谥为孝王”,刘参从太原王升级为代王,在孝文后二年(即前162年)死去。

“初,武为淮阳王十年,而梁王胜卒,谥为梁怀王”,刘胜在刘武做了淮阳王十年的时候死去,谥号为梁怀王。按照刘武前177年徙为淮阳王推算刘胜死于前168年,如果以刘武从前178年为代王计算刘胜死于前169年。

“怀王最少子,爱幸异于他子”,梁怀王刘胜是文帝最小的儿子,尤其受文帝喜爱。刘胜死于交通事故,“怀王骑,堕马而死”。刘胜之死还牵扯到另外一个历史名人——贾谊,梁怀王太傅。

汉景帝画像。

贾谊针对汉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提出反对意见,“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也,可稍削之”,有的诸侯封地连接好几个郡,这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减他们的封地,削弱他们的势力。

可惜,“文帝不听”。

“其明年,徙淮阳王武为梁王”,第二年,刘武又改换了封地,成了梁地的诸侯王。以刘胜受汉文帝宠爱来讲,梁国应该是富庶且地位重要的诸侯国。所以,刘武再次变更封地说明也颇受汉文帝的宠爱。

“梁王之初王梁,孝文帝之十二年也。梁王自初王通历已十一年矣。”汉文帝十二年为公元前167年,此时刘武已经成为诸侯王十一年了。这么来看正好对应了前面,“孝文帝即位二年”封王。

这是司马迁说的废话吗?并非如此,而是过度。

“梁王十四年,入朝。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司马迁以刘武在位时间记事,而不是通用的以皇帝纪年方式。

这在《史记》中是很独特的现象!

在读《梁孝王世家》时,需要明确了人物关系,明确了时间再横向对比,才能发现司马迁隐藏的秘密。

刘武在汉文帝十五年,入朝。十八年,十九年连年入朝。刘武进京朝见天子有违常规,尤其是刘胜、刘参相继去世,汉文帝四子仅剩两个,均为窦太后所生。所以,刘武深受宠爱。

03刘武为了一句话而卖命

“二十一年,入朝。二十二年,孝文帝崩”,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梁孝王刘武在汉文帝去世之前年年进京拜见天子。

汉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滞留长安大约二十天左右。

但是,梁孝王朝见却有违常规,“今梁王西朝,因留,且半岁”,“今梁王常比年入朝见,久留”。这是褚少孙在补充《梁孝王世家》透露的内容,梁孝王刘武入朝时间长,将近半年;其次接连入朝。

如果说汉文帝时不堪丧子之痛,把爱转移给了刘武聊以慰籍。那么进入汉景帝时代,仍接连入朝,“不知退让”,那就很值得怀疑了。

“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复入朝”,梁王刘武二十四年、二十五年应该是汉景帝二年、三年,即前155年、前154年。司马迁紧接着补充了一句话,“是时上未置太子也”。

汉景帝在即位之后的前三年里没有设立太子,这与汉文帝明显不同。汉文帝即位元年,“有司”就积极奏请要求设立太子,而汉景帝干了三年“有司”竟然没一人提出要求,这明显不符合常规。

“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位于王’”,“燕饮”指像家人一样随便喝酒,汉景帝酒后对梁王“从容”说了一句话“千秋万岁后传位于王”,汉景帝的意思是自己驾崩之后,帝位传给弟弟梁孝王。

这是醉话,还是疯话?

要知道“天子无戏言”。周成王小时候与弟弟叔虞过家家,以桐叶分封弟弟,周公知道后使戏言成真。

桐叶封弟

“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梁孝王刘武内心窃喜,但仍然摆摆手推辞,他清楚这不是汉景帝的真心话。

“太后亦然”,窦太后也是如此!窦太后心情与刘武一样暗自高兴,还是清楚地知道景帝所说的并非真心话?

司马迁用“从容”二字形容汉景帝说这句话,意思是随意、平淡,表明了汉景帝这既非醉话,也不是疯话,而是工于心计的“谋划”!

“其春,吴楚齐赵七国反”,汉景帝三年,即前154年春天,吴楚为首的七国叛乱了。

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04晁错建议强行削藩

吴楚叛乱,在中学历史课本上称之为“七国之乱”,反叛还有响亮的口号“诛晁错,清君侧”。

而在《晁错列传》中记叙,晁错因善辩之才受太子刘启的宠信,“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晁错多次给汉文帝上书陈述削诸侯封地的事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上书次数非常多,但汉文帝根本没有采纳。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太子刘启升为皇帝,晁错被提拔为“内史”。“内史”负责治京师的行政长官,不在三公九卿之列。“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但晁错常常单独汇报工作,而且是超越职权范围,汉景帝愿意听从晁错意见,所以晁错受尊崇地位高于九卿。

晁错是太子舍人、家令、门大夫,又被称之为“智囊”,跟汉景帝个人交情不一般,受信赖和倚重是肯定的。

“请诸侯之罪,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晁错请求依照诸侯罪过大小,削减其封地,收回其国之边郡。汉景帝让公卿、列侯、宗室集合议论。

这事搞得沸沸扬扬,结局连晁错老爹都预料到了。汉景帝不至于连晁错他爹都不如吧,所以说景帝对诸侯叛乱早已心知肚明。

更何况晁错对削藩在汉文帝时便有提议,又给汉景帝做过太子家令,所以景帝对削藩的影响肯定早有预料。“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急,迅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正如挑破脓疮,早挑破早好,再耽搁下去可能会溃烂不可收拾。

所以说“千秋之后传位于王”绝不是随口而说。

梁王刘武是自己的胞弟,梁国地理位置又十分重要,而且景帝没有立太子,综合以上三点可推测汉景帝早有预谋用这个想法来拉拢刘武,把实力强劲胞弟拉到自己的战船上。

当然,也不排除景帝做了最坏的打算,万一不能镇压吴楚反叛,自己谢罪而将烂摊子交给胞弟刘武去收拾。

05平叛军功刘武占一半

“吴楚先击梁棘壁(河南拓城西北),杀数万人”,吴楚联军首先攻打梁国棘壁,杀了梁军几万人。

“梁孝王城守睢阳,而使韩安国、张羽为大将军,以拒吴楚”,梁王刘武竭力抗击吴楚叛军,占据睢阳城严防死守,并派韩安国、张羽抵御。

《梁孝王世家》中并没叙述梁王刘武被吴楚打得有多惨烈,而《绛侯世家》中,“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周亚夫带着汉军大部队会师荥阳,根本不顾及梁王刘武。

而在《窦婴田蚡列传》中司马迁明确,“窦婴守荥阳,监齐赵兵”,大将军窦婴据守荥阳城,监督或者监视着齐国、赵国的军队动向。

“(周亚夫)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周亚夫对汉景帝明确战略思路,楚兵勇猛迅捷,士气正盛,不能正面迎敌,希望暂时把梁国丢递给他们。然后,从后面截断他们粮草运输道路,当吴楚兵疲粮尽,就可以打败了。

周亚夫、窦婴之所以会如此,完全是事先得到了汉景帝批准,“上许之”。

睢阳城遭到吴楚叛军围攻,梁孝王拒不投降,坚持守城奋战,多次派人向周亚夫求援,“太尉守便宜,不肯往”,周亚夫坚守有利的作战方针,不予施救。

梁孝王无奈又向皇帝大哥求援,“景帝使使诏救梁”,汉景帝派使臣下诏令让周亚夫救援梁国。“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周亚夫不遵从皇帝诏令,坚守营垒不出兵,而是派出轻骑兵截断了吴楚粮草供应线。

这正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吴楚以梁为限,不敢过而西,与太尉周亚夫等相拒三月”,吴楚把梁国看成难以攻克的险阻,不敢过境向西进军,与周亚夫率领的汉军相互攻守,持续了三个月。吴楚兵疲粮绝,汉军平定了叛乱。

周亚夫因为治军严谨、刚正不阿,所以细柳营佳话广为流传;另外还有汉文帝临终嘱托,“既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再加上将门虎子,周亚夫为开国功臣周勃之子,所以历来将平定吴楚叛乱的功劳完全归于周亚夫。

殊不知,这种偏见埋没了一代枭雄,平定七国之乱另一位功臣——梁孝王刘武。

“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吴楚叛军被打败,而为梁国军队所击败杀死的叛军的数量与汉军所杀大致相等。

这句话足以证明梁孝王在平定吴楚叛乱中居功至伟的功劳。司马迁并没有忽略梁孝王刘武的功绩,而刘武之所以能够挤进《世家》,估计与此有关。

至于,刘武的功绩为何不予彰显,大概这是当权者的影响。试想一下,李广因为在平定吴楚叛乱时收受梁王刘武将军印信而被疏远弃用,更何况这个有继位野心的胞弟呢!

“明年,汉立太子”,平定吴楚叛乱次年,即汉景帝四年,前153年,汉景帝立刘荣为太子。

现在可以琢磨出来“千秋之后传位于王”这句话的分量了吧。

06刘武居功自傲枭雄没落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这一年应该是汉景帝七年,即公元前150年。“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景帝派使者拿着符节,用天子驾有四马的副车到函谷关迎接梁王。

“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梁王朝见天子之后,打着此后老娘的旗号上疏请求,从而得以留在长安。

“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梁孝王入宫陪同汉景帝同乘步辇,出宫一同坐车出游打猎,到上林苑中射鸟兽。其实就一句话,梁孝王出入与天子没有区别!

“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梁国官员与汉朝官员出入天子殿门也没有区别,只需要在出入朝廷薄册上登记即可。

梁孝王这不是明显逾越了礼制,目无王法嘛。

的确如此!

“其后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与景帝一母同胞,而且又平定吴楚反叛战功卓著,所以梁国在诸侯中成了封国最大的,拥有四十多座城,又处于最肥沃的地方。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偏心溺爱的老妈。“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窦太后对小儿子溺爱,随口一说便是赏赐。

前150年十一月,太子刘荣被废,梁孝王在窦太后怂恿下欲争储位,而且行为越来越放纵,甚至暗杀了朝廷之中反对他的大臣。事发后,汉景帝派酷吏郅都的严密调查,无奈只得把给他献暗杀计谋的羊胜、公孙诡当替罪羊。

前150年四月,景帝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梁孝王自知争储无望,负荆请罪于汉景帝前。

“三十五年冬,复朝”,这一年为汉景帝中元六年,即前144年,梁孝王再次入朝拜见。“上疏欲留,上弗许”,再次请求留在长安,景帝没有批准。

“归国,意忽忽不乐”,刘武闷闷不乐地回到梁国,“六月中,热病,六月卒”,六月突患热病,病情急剧恶化,六月病逝。

一代枭雄黯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对话,跨越两千年;邂逅,司马迁密码。欢迎互动评论,一起探讨学习。

标签: 周亚夫

更多文章

  • 周亚夫:临危受命镇压七国叛乱,多次力谏汉景帝,最终竟活活饿死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周亚夫

    《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记录在《史记》中,通过这个故事可以了解到周亚夫将军是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他治军严明、战功赫赫,晋升速度也非常快,年纪轻轻就已经地位显赫。然而最后却被诬陷造反,只得活活饿死。周亚夫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中,为周勃的次子。因为他只是次子,上面还有个哥哥,所以按照常理来看,他是不可能承袭父

  • 有人报告:周亚夫意图谋反!汉景帝一笑:还等什么,抓起来斩了

    历史人物编辑:怪味胡豆史标签:周亚夫

    一天,有人向汉景帝报告:“周亚夫图谋造反!”汉景帝冷冷一笑,说道:“那还等什么,抓起来!”周亚夫暴怒:“老子没造反!”廷尉狡黠一笑:“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谋反吧!”周亚夫情商再低,也能听得出来,廷尉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铁了心的要治他个谋反的罪名。周亚夫性格倔强,受此屈辱,无法忍受

  • 名将周亚夫吃饭要筷子,被皇帝嫉恨,竟绝食而死 ?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周亚夫

    在公元前152年,丞相陶青有病退职,景帝任命周亚夫为丞相。开始景帝对他非常器重,由于周亚夫的耿直,不会讲政治策略,逐渐被景帝疏远,最后落个悲剧的结局。有一次,景帝要废掉栗太子刘荣,刘荣是栗姬所生,所以叫栗太子。但周亚夫却反对,结果导致景帝对他开始疏远。还有和他有仇的梁王,每次到京城来,都在太后面前说

  • 为何周亚夫吃饭嫌弃没有筷子,汉景帝大怒就要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甲一方文史标签:周亚夫

    周亚夫是西汉时期非常有名的大将,也是镇压吴楚七国之乱的首席功臣。后面汉景帝有一次请他吃饭,没有给他筷子,周亚夫非常生气走了。汉景帝后面对周亚夫动了杀心,并且后面还用了地府造反的罪名杀掉了周亚夫,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讨论一下周亚夫被杀的真相。汉景帝却甩出了一句话:此怏怏者,非少主之臣也!这句话让汉景帝

  •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没有给他筷子,其中有什么含义?

    历史人物编辑:春秋录标签:周亚夫

    背景介绍:西汉景帝朝的时候,一天,赋闲在家多日的前丞相周亚夫突然接到景帝的邀请去参加一个宴会。当周亚夫收到这个邀请的时候,手下的人劝他对这个宴会一定要重视,但是周亚夫却满不在乎,穿着便服便直接去赴宴了。宴席开始之后,众人纷纷开始吃饭,这时周亚夫却发现自己没有筷子。如此重要的场合,吃饭却没有筷子,这不

  •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保住汉景帝皇位,为何被皇帝害死?

    历史人物编辑:严守说历史V标签:周亚夫

    公元前154年,韩经济刘启经历了皇位危机,他的党白部吴王刘英联合6位流星诸侯王,发动了名为“七国混乱”的大规模叛乱。在这一紧急关头,西汉出现了为了保护韩经济的皇位,击败吴楚数十万叛军的名将朱雅夫。谁能想到11年后,周亚夫会被汉景帝杀死呢!事情发生在公元前143年,朱雅夫在监狱绝食5天,“吐血而死”。

  • 从丞相到狱囚,由周亚夫之死看性格决定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民间故事会标签:周亚夫

    被命运之手推动在周勃之后,《绛侯世家》中大篇幅记录了周亚夫。周亚夫不是嫡长子,所以没有机会继承侯爵,而凭借自己的能力做到了河内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周勃死后,长子周胜之接班为侯。周胜之娶了汉文帝的公主为妻,但是两人感情不合,“尚公主,不相中”,因为杀人封邑被废除。周胜之与妻子感情不合,究竟是什么矛

  • 历史奇案:一代名将周亚夫竟是被折磨死在监狱里

    历史人物编辑:贺鹏标签:周亚夫

    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七个诸侯王国发动武装叛乱。吴王刘濞亲自领兵二十万来犯,北渡淮河,会合楚军。先向梁国进击,又派奇兵到崤、函之间埋伏起来,伺机行动。周亚夫以中尉的身份代行太尉的职务,奉命率领大军东进,反击吴楚叛军。走之前他得便亲自请示皇上说:“吴楚兵士凶悍迅猛,与他们正面交锋很难打胜。希

  • 古代第一女神相对西汉战神周亚夫的神预言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好旺角V标签:周亚夫

    天道暗,莫负谁?相人者,具慧眼。群雄起,天下乱。慎相之,助君贤。01西汉能征惯战的勇将很多。比如:李广、卫青、霍去病等等。但他们都没有被冠以“战神”的称号。西汉真正被称为战神的只有一人,他就是周亚夫。关于周亚夫的事迹,大家早就耳熟能详了。最著名的当然是平定“七王之乱”。这个当然不是咱们要说的重点。正

  • 汉景帝邀请周亚夫吃饭,故意不给他筷子,周怎么做才能保住性命?

    历史人物编辑:贤谈文史标签:周亚夫

    周亚夫是汉景帝的丞相,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功臣。说实话,如果不是周亚夫平定了“七国之乱”,景帝刘启未必能坐稳江山。当初景帝削藩时手段过于刚猛,激起了七国判乱,是周亚夫临危不惧,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平定了七国之乱,周亚夫因功升为丞相。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 他的父亲周勃曾是诛杀诸吕,拥立汉文帝刘恒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