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丞相到狱囚,由周亚夫之死看性格决定命运

从丞相到狱囚,由周亚夫之死看性格决定命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民间故事会 访问量:2077 更新时间:2023/12/21 0:20:41

被命运之手推动

周勃之后,《绛侯世家》中大篇幅记录了周亚夫。周亚夫不是嫡长子,所以没有机会继承侯爵,而凭借自己的能力做到了河内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

周勃死后,长子周胜之接班为侯。周胜之娶了汉文帝的公主为妻,但是两人感情不合,“尚公主,不相中”,因为杀人封邑被废除。

周胜之与妻子感情不合,究竟是什么矛盾呢?这又是一个历史之谜。按理说不应该如此,毕竟公主曾经帮忙挽救了周勃一命!

司马迁介绍周胜之寥寥数语看似简单,实则包含着重要的时间信息。而这些时间信息正好与许负相面时间吻合。

造化弄人,命运如此。

周勃于孝文帝十一年去世,此后六年封邑被废除,时间已经是汉文帝十七年。“绝一岁”,废除封邑断绝了一年,“文帝乃择勃子贤者河内守亚夫封为条侯”,汉文帝十八年周亚夫被封侯。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从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57年。由此推算汉文帝十八年即公元前162年,周亚夫被封为条侯。

“君侯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史记·世家第二十七 绛侯》

许负,作为秦汉时第一女相师,曾经给薄太后等相面,准确率极高,信誉度奇好,所以美名流传。

然而,周亚夫并不相信许负所说,大哥周胜之已经承袭了父亲侯爵,“臣之兄已代父侯矣”。即使周胜之死了自有他儿子承袭爵位,“有如卒,子当代”。“然既已贵如负言,又何说饿死?指示我。”周亚夫当场质疑许负,如果像你所说位及将相,何来饿死之说?指给我看看。

“许负指其口曰:‘有从理入口,此饿死法也。’”许负指着周亚夫嘴角说:“这里有一条竖纹延伸到嘴角,这就是饿死的法相。”

不管你服不服,许负说这话有依据的,而且灵验!“居三岁,其兄绛侯胜之有罪”,周亚夫果然封侯——条侯。

周亚夫正如许负所说的一样,被命运之手推动着一步步向前。

文帝细柳营劳军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即为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犯边境,兵分两路进犯上郡、云中,各有三万人。汉文帝命周亚夫驻扎细柳、刘礼驻扎霸上、徐厉驻扎棘门以防备匈奴保卫京师。

司马迁通过汉文帝劳军对比,表现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这个故事高中课本有,但是有必要再细细品读一下。

“军士吏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文帝到细柳军营时,看到将士身披铠甲,手拿兵器,张开弓弩,拉满弓弦。细柳营正在加紧训练,与霸上、棘门军有明显不同。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天子的先导跑到军营竟然不能进入。而霸上、棘门的军营,“直驰入”,直接奔驰进入。先导说:“皇帝将要到了!”意思是让守门开方便之门,且要做好迎接准备。

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史记·世家第二十七 绛侯》

守军门的都尉说:“将军命令说‘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汉文帝到达竟然吃了闭门羹。汉文帝只好派使臣持符节诏令周亚夫说:“我要进营劳军。”

汉文帝车队刚要进入军营,守营门军官对随从车骑人员说:“将军有规定,军营中不准车马奔跑。”于是,汉文帝拉紧缰绳,让车缓慢行进。

到了军营大帐,周亚夫手拿武器拱手作揖说:“将士们穿着铠甲不能跪拜,请允许用军礼参见皇上。”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汉文帝不仅没生气,反而深受感动,面容变得庄重,靠在车前横木上向官兵致敬。

慰劳礼仪结束后,汉文帝“称善者久之”,对周亚夫赞不绝口,“嗟乎,此真将军矣!”

平叛之后升官

“既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汉文帝临终之前弥留之际,告诫太子刘说:有紧急事情的时候,可以任用周亚夫将军带兵。

父子命运何其相似:曾经刘邦给吕后遗言任周勃为太尉;如今汉文帝遗嘱刘启信任周亚夫将兵。

“孝景三年,吴楚反”,即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周亚夫从中尉提升为太尉,率兵平叛吴楚。“中尉”执掌京师守卫部队的官,而“太尉”则是最高军事长官。

“因自请上曰”,周亚夫自告奋勇向汉景帝出谋划策。其实,周亚夫无论是想法,还是出发点都是好的。而且从实践来看也确实不错,仅用了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然而,这为以后周亚夫牢狱之灾再次埋下祸患。

“楚兵剽悍,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史记·世家第二十七 绛侯》

“楚兵”指吴楚叛军,“剽悍”为作战勇猛迅捷,“委”舍弃、丢弃,“绝”断绝。叛军作战勇猛迅捷,士气正旺,很难与他们交战取胜。希望皇帝允许先把梁国丢给他们,让他们去进攻,我们截断他们的输送粮食的通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

“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那时候将领们都认为周亚夫的计谋是正确的,也就是完全同意。

所以,在平叛中,“吴方攻梁,梁急,请救”,无论梁国如何派使者请求救援,周亚夫坚持既定方针,最后汉景帝下令救援,周亚夫仍然坚持有利的战略方针。“不肯往”,“坚壁不出”,以梁国换取时间,“绝吴楚兵后食道”,最终平定叛乱。

“归,复置太尉官。五岁,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周亚夫回朝后,朝廷重新设置了太尉一职。五年之后,又升至丞相,汉景帝非常器重周亚夫。

犯颜直谏惹怒皇帝

“繁荣之下的暗藏隐忧”,这句话说得真好。

其实,人在上升期往往掩盖了矛盾,当矛盾积累到临界点便会瞬间爆发。

“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汉景帝废黜栗太子,周亚夫极力争辩,最终未能阻止。“景帝由此疏之”,汉景帝从此开始疏远他。

“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梁孝王经常在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梁孝王之所以恨周亚夫起因便是七国之乱。将梁国丢给吴楚叛军攻打,屡次求援而不救,“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隙”。

梁孝王是汉景帝一奶同胞的兄弟,而且“窦太后少子,爱之”,又备受窦太后的喜爱。可想而知,这小坏话说了有多大的影响了。所以,窦太后跟景帝商量封皇后哥哥王信为侯,岂料周亚夫搬出来刘邦的誓约强烈反对。

窦太后这招太狠了,借给皇后王娡哥哥讨封赏,从而激化皇后与周亚夫的矛盾,也让汉景帝触了霉头。

此后,匈奴五名将领投降了汉朝,汉景帝想通过封侯引诱后边的匈奴人投降。周亚夫对这种方式再次提出反对意见。汉景帝坚持自己的意见,封赏五人为列侯。

“亚夫因谢病”,周亚夫称病辞职。“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即公元前147年周亚夫免去丞相职务。

“倾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过了不久,汉景帝传召周亚夫进宫,赏赐吃饭。皇帝恩赐一起吃饭,按理说这是好事情吧。岂料这竟是“鸿门宴”,汉景帝试探一下周亚夫是不是改了脾气。

“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箸”,餐桌上盆子里放着一整块熟肉,既没有切刀,也没有筷子。“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著”,周亚夫心里有点不高兴,回过头让安排酒席的人取筷子。

汉景帝看了之后笑着说,“此不足君所乎?”莫非这还不能让你高兴?周亚夫羞愤不已,不乐意地向景帝跪下谢罪。汉景帝刚说了个“起”,他就马上站了起来,不等景帝再说话,就自己走了。

“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汉景帝看着周亚夫离去的背影,叹息道:“如此不满。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这已经不是君臣之间意见不一致,也不是君臣之间的不信任,而 是杀机四伏。

饿死在牢狱中

“居无何,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工官”、“尚方”,均为官署名,主管制作皇室日用器具和武器。“被”此处为量词。

不久,周亚夫儿子见父亲年老了,就偷偷买了五百套甲楯。这甲楯就是一些陪葬品,买了皇室制作应该属于违禁。“取庸苦之,不予钱”,搬运甲楯的雇工认为很辛苦,周亚夫的儿子又不想加钱。

“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雇工心生怨恨,知道周亚夫家偷偷购买皇家用品,因此上书状告周亚夫的儿子要谋反,“事连污条侯”,事情牵连到了周亚夫。

“书既闻上,上下吏”,汉景帝知道之后,交给官吏追查此事。

“吏薄责条侯”,调查的人叫来询问周亚夫,“条侯不对”,周亚夫不知如何应对回答。毕竟,儿子偷偷做了这些事情,周亚夫根本不知道,当然无法回答。

“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汉景帝以为周亚夫装糊涂,骂道:“我也不信他了”。下令周亚夫到最高司法官廷尉那里去交代问题。

主办案件的部门明显上升了!这意味着汉景帝对案件有所暗示,廷尉审问明显能感觉针对性。

“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君侯想要谋反吗?

“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儿子买的都是丧葬品,怎么能说是谋反呢?

“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你纵然不是在地上谋反,恐怕想要到地下谋反吧!

“吏侵之益急”,狱吏欺凌迫害周亚夫。周亚夫在差官召他入朝时就要自杀,被夫人阻拦。这次又受羞辱,更是难以忍受。“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于是绝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

“条侯果而死”,司马迁用此既是回应前文许负的预言,又是对周亚夫之死表示遗憾。

性格决定命运。

司马迁通过汉文帝细柳营劳军,平定吴楚不救援梁国,否决王信封侯,争执栗太子废黜,阻止封赏匈奴降将等等事情,明确周亚夫人生悲剧源于性格。“守节不逊”最终导致“终以穷困”。

汉文帝劳军“既出军门,群臣皆惊”,为何对周亚夫不反感,反而称赞不已呢?估计与冯唐有关。“十四年冬,匈奴谋入边为寇,攻朝那塞,杀北地都尉卬”(《汉文帝本纪》),冯唐怼汉文帝“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在前,所以比较欣赏周亚夫纪律严明、性格耿直。

正是因为有汉文帝的欣赏和遗言重托,所以周亚夫不会改变自己。

岂料,汉景帝却不能接受特立独行、目无尊长。周亚夫却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颜直谏,触犯皇权威严。

当一个人的容忍到了极限,小矛盾也会变得格外刺激。更何况是九五至尊的皇帝!

周勃、周亚夫父子俩悲哀的结局何其相似,从平凡到颠峰,从巅峰到突然跌落。而这一切与其说是命运使然,不如说性格决定更为贴切。

悲夫!

标签: 周亚夫

更多文章

  • 历史奇案:一代名将周亚夫竟是被折磨死在监狱里

    历史人物编辑:贺鹏标签:周亚夫

    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七个诸侯王国发动武装叛乱。吴王刘濞亲自领兵二十万来犯,北渡淮河,会合楚军。先向梁国进击,又派奇兵到崤、函之间埋伏起来,伺机行动。周亚夫以中尉的身份代行太尉的职务,奉命率领大军东进,反击吴楚叛军。走之前他得便亲自请示皇上说:“吴楚兵士凶悍迅猛,与他们正面交锋很难打胜。希

  • 古代第一女神相对西汉战神周亚夫的神预言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好旺角V标签:周亚夫

    天道暗,莫负谁?相人者,具慧眼。群雄起,天下乱。慎相之,助君贤。01西汉能征惯战的勇将很多。比如:李广、卫青、霍去病等等。但他们都没有被冠以“战神”的称号。西汉真正被称为战神的只有一人,他就是周亚夫。关于周亚夫的事迹,大家早就耳熟能详了。最著名的当然是平定“七王之乱”。这个当然不是咱们要说的重点。正

  • 汉景帝邀请周亚夫吃饭,故意不给他筷子,周怎么做才能保住性命?

    历史人物编辑:贤谈文史标签:周亚夫

    周亚夫是汉景帝的丞相,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功臣。说实话,如果不是周亚夫平定了“七国之乱”,景帝刘启未必能坐稳江山。当初景帝削藩时手段过于刚猛,激起了七国判乱,是周亚夫临危不惧,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平定了七国之乱,周亚夫因功升为丞相。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 他的父亲周勃曾是诛杀诸吕,拥立汉文帝刘恒即位

  •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没有给他筷子,其中原因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老伊先生标签:周亚夫

    周亚夫本来就辞去了丞相官职,回家养老去了。 可是没过多久,景帝设宴请周亚夫。周亚夫面前摆了一大堆肉,没有切碎,也没有放筷子。周亚夫喊宴会主持人,让他拿筷子来。景帝在一旁说:“难道这样你都不满意吗?”周亚夫连忙下跪谢罪。景帝说:“起来吧!”周亚夫起来后,摇晃着走出了宴会厅。景

  • 为什么汉景帝会因为一双筷子选择放弃了周亚夫?

    历史人物编辑:人文之光标签:周亚夫

    如果有人请你吃饭,却没有给你准备筷子,你会怎么办?一般人而言当然是给主人要筷子了,如果主人还不给呢?那自然是“友尽”了,友谊的小船必须翻啊。普通人之间绝大部分都会如此。但如果换成了皇帝请客,你还会要筷子吗?估计绝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个胆量,但是周亚夫有。筷子平定过七国之乱,也当过宰相的周亚夫,有一次被汉

  • 周亚夫:西汉名将,汉朝江山的奠基者

    历史人物编辑:方轩标签:周亚夫

    汉朝这个朝代在我国历史时期是一个不得不提的朝代,而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不少能人异士,为了国家以及百姓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而今天我们要说到的这位历史人物,就是汉朝时期的周亚夫。周亚夫出生在公元前199年,是西汉时期非常著名的将领,属于我国现在江苏一带的人。他当时已经把官职做到了丞相这个职位,不仅仅是

  • 屡建军功,并且官任宰相的周亚夫,却因为一双筷子让皇帝起了杀心

    历史人物编辑:清依说史标签:周亚夫

    公元前143年,汉景帝宴请周亚夫,宫人端上来一大盘肉却没给餐具,周亚夫问宫人讨要筷子,竟惹得皇帝起了杀心!周亚夫是河内郡守时,请当地有名的面相大师给他看相:“你的命相比较尊贵,三年之后封侯,再过八年,就是丞相,地位显贵。但再过九年,你就会因饥饿而死。”周亚夫听了根本不信,他说:“你这就是胡说了!我哥

  • 历史:被气死的不只是周瑜,还有周亚夫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述标签:周亚夫

    《三国演义》,中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呈现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死时才三十六岁。 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令人唏嘘不已。《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站在历史潮流顶级人物,会有被气死的人吗?他三年封侯,八年登相,为相九年却是死亡之日。周亚夫是怎么被气死的

  • 周亚夫:平七国之乱拯救汉室江山,因未受君命,被冤下狱绝食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爱旅行标签:周亚夫

    周亚夫画像千百年来,"细柳整军"作为中国历史上治军的一段佳话,一直都被大众所熟知。而这个故事的主角周亚夫,是我国西汉初年的一名出色的将领和军事家。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一生忠于国家,但最终却不得善终。为什么汉景帝在他没有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要把他下狱,最终逼死他呢?这其中的原委,要先从周亚夫平定"七

  • 一代明君汉景帝,为何非要逼死周亚夫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周亚夫

    应该说,汉景帝总体来说还算可以。算是一代明君。周亚夫被逼而死,不能都怨到汉景帝身上。天家无情。帝王无恩。我们在这方面苛责汉景帝有些‘’不公‘实际上周亚夫被逼而死的最大原因就是在于政治利益分配上,与汉景帝产生了巨大分歧(李开元先生对此有着详细地论述)。周亚夫作为军功集团和开国功勋集团的受益者和代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