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可敬春风面,四老仍扶汉惠时。
汉惠帝刘盈虽然在二十四岁时便早逝,但是他仍然留下了六个儿子,这件事是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六子之中,有人曾经继承帝位,也有人成为了割据一方的诸侯,然而诡异的是,同样一位帝王,居然有一种说法称其无后。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和刘盈去世后,吕后强势介入朝政有着直接的联系。高祖去世后,吕后将全部心血放在辅佐儿子身上,并没有过多干预其执政。可惜的是刘盈早早夭折,打乱了吕后的部署,尤其是刘盈没有立太子,让她十分头痛。
惠帝意外早逝令吕后措手不及
我们可以说汉惠帝刘盈是一个平庸的皇帝,不过却不能说他是一个懒政的皇帝。在他短暂的七年执政生涯中,人们能够目睹他做出的一系列举措,包括延续先帝的执政路线,提倡黄老之术,给百姓留出足够的休养空间。
种种事实说明,刘盈基本已经从父亲的阴影下走出来,并且在努力学习作一位明君。
遗憾的是,在心仁厚的刘盈似乎并不适合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他怀揣的仁慈之心成为了前行的绊脚石。在目睹了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悲惨下场后,他满腔愤懑和同情无法宣泄,最终开始厌恶朝政并且积劳成疾,在大好年华便英年早逝:
秋八月戊寅,帝崩于未央宫。
惠帝的意外早逝令吕后措手不及,这位不被高祖所喜的政治联姻对象,在经历了入狱、被俘和冷落后,将全部心血投入到抚养和栽培刘盈身上,好不容易盼来了希望,又眼看着希望破灭,这种心情落差之大,常人实在是难以理解。
在惠帝的葬礼上,吕后嚎干了嗓子,却没有掉一滴眼泪,在她心里盘算的是如何保留刘盈的血脉。
由于年轻的缘故,刘盈生前没有册立太子,包括吕后也没有意识到此事的严重性,只是希望通过正常途径的婚配和生育,让一切水到渠成。
如果不通过结果回看过程,那么无论是吕后还是刘盈,做出的这种选择其实是有合理之处的。除了古人的继承传统外,太子的德行、才学和能力也需要时间去考察。
因此刘盈死前无太子,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刘盈有六子却无一嫡出
吕后中年丧子,心里的悲伤无疑是真实的。不过既然问题已经发生了,在悲痛之余还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的。
刘盈的正室皇后是张敖和鲁元公主的女儿张氏,很明显这也是政治联姻的产物。这个小姑娘和刘盈成亲时只有十一岁,因此这件事令刘盈十分反感,认为和张氏行房有悖人伦。虽然几年后张氏的年龄达到了古人的生育年龄,但是刘盈到死都没有碰她,自然不会有嫡出子。
不过刘盈不碰张氏,并不代表他不近女色。事实上,这位年轻的帝王有六个儿子,只不过他们都是庶出子,和张氏毫无瓜葛:
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
古人的宗族观念十分强烈,对嫡子和庶子的区别也十分严格。一般来说,嫡子的娘家都有着强大的势力,才会使自己家的女儿成为男方的正室,这种情况在贵族的强强联合中屡见不鲜。
很多时候,庶子和嫡子享受同样的生活条件,接受同等的教育,甚至还会更加被父亲以及族中的长辈宠爱。然而他们和嫡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继承权。
古人的继承习惯是立贵不立贤、立长不立幼,这一条就直接断绝了庶子的继承权。
尽管也有少量的庶子最终继承了父辈的地位和财富,然而这其中少不了上一代长辈的斡旋和博弈。
因此从理论上说,刘盈死后,其庶子们再也没有机会继承帝位了。
反吕势力杀害刘盈后人并称其无后
由于刘盈没有嫡子,且没有册立太子,那么他死后帝位立刻出现了法理上的真空,许多人嘴上不说,心里却珠胎暗结了。
吕后自然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因为刘盈不光是她的骨肉和心血,更是其背后吕氏家族在朝堂势力的代言人。
如果刘盈的血脉断绝,在自己死后,恐怕没有人为吕氏站台了。
此时还在世的功臣集团,愿意喊吕后一声大嫂,并且卖她面子,不过这种给面子,是牺牲了吕氏之外其他功臣的利益得来的,必然难以长久。
就在功臣集团等着看吕后笑话的时候,吕后使出手段,将刘盈的一个庶子刘恭过继给了张皇后,对外宣称刘恭是嫡子,强行为刘盈的血脉续命。
此举在短时间内受到了成效,等着重新划分权力的功臣集团瞠目结舌却又无可奈何。
然而权力和利益,会使人丧失理智,功臣集团和刘氏集团,在明白吕后意图保护吕氏家族的心思后,联合一致对抗吕氏。经过了一系列的复杂斗争,吕氏最终失败,吕后去世,诸吕被诛,反吕势力笑到了最后。
反吕势力中的绝大多数人,亲眼目睹了吕后的一系列操作,为了避免刘氏后人继续为吕氏站台,他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彻底将刘盈的血脉斩杀殆尽,消除了吕氏继续利用的隐患。
不过刘盈后人毕竟是皇族,反吕势力为了掩盖其罪行,对外宣称刘盈无后,这种说法也经过口口相传流传了下来。
从上述史料我们不能看出,刘盈的庶子们在整个事件中显得十分无辜。他们本无意争夺帝位,只是因为吕后的私人欲望被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昔日尊贵的皇族身份,此时反而成为了他们的催命符。
古人心心念念、奉为圭臬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存在其合理的地方,这种制度既能尽可能地以法理避免手足相残、维护宗族,也能确保势力强大的娘家得到属于自己的利益,因此从周朝建立到秦末,这种制度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了社会主流的选择。
刘盈乃至吕后,错就错在没有具备忧患意识,提前为下一代布局谋划,或者说吕后至少开始考虑了这件事,然而她对功臣集团的大清洗使得自己的后代遭到了报应,可谓是天道循环,报应不爽。
参考文献:
【1】《古梅》宋释宝昙
【2】《汉书·卷二·惠帝纪第二》
【3】《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