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自白登之围后,处于战略防守阶段,国内矛盾重重,民生凋敝,固而只是防守云中等战略要地,同时不断和亲以积蓄国力,文景之治之后海晏河清,国库充足,年轻的汉武帝看着麾下的军马,想要改变改变和匈奴的战略,这时候,上天将第一个将军送到了他的面前,他宠爱的卫夫人的弟弟,卫青。
卫青从小出身贫寒,母亲在平阳侯家中和小吏私通生下了卫青,上面有三个姐姐,但是汉代那个时候奴隶制度盛行,亲生父亲郑季对他并不好,让他放羊,奴役,殴打他,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卫青坚韧,善于隐忍的性格,后来年龄大了一些,就跑到平阳公主府中投奔母亲,做了平阳公主府中的骑奴。一次跟随人到甘泉宫,遇到一个囚犯,说卫青日后大富大贵,拜将封侯,卫青笑了笑,没有理会。之后,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中,纳入宫中,一年以后,怀有身孕的卫子夫让汉武帝开心异常,却惹毛了陈阿娇,她惹不起卫子夫,卫青一个奴隶还是没问题的,这时候幸亏卫青的同僚公孙敖带着家丁拼死救出了卫青,卫子夫一顿哭诉,刚刚大权在握的汉武帝怎么忍的了这个,皇帝的权威收到挑衅自然不能允许,如果不是顾及窦太后,陈阿娇早就被废除了,最终的结果是卫青成为了汉武帝的贴身侍从,跟随汉武帝左右,这时候的卫青凭借自己爱好学习的品质,学会了很多东西,为日后执掌一方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决心北伐,想让自己这个小舅子混点战功,也没指望他立功,毕竟当时出兵的主力是飞将军李广,公孙贺,公孙敖,还有卫青,一人带领一万骑兵,这是大汉朝第一次试探,结果李广遭遇匈奴主力,全军覆没,被俘虏后侥幸逃回,公孙敖折兵过半,公孙贺没有遇到匈奴,唯有卫青,胆大的绕过匈奴军马,奇袭匈奴腹地龙城,虽然斩杀敌军不多,俘虏七百余人,但是意义重大,因此得胜还朝,又因为外戚的原因,被封为关内侯,一战封侯,汉武帝信任可见一斑。之后的几年,卫青的才能被不断发挥,先后担任将领出征,不仅多次逼退匈奴进攻,还修复了很多蒙恬当年抵抗匈奴的要塞,可以说为日后反攻匈奴修建了桥头堡。公元124年,卫青作为主将北伐匈奴,大破右贤王的部众,光是俘虏都有一万多,钱粮无数,一战扬名。汉武帝听说过更是大喜,派出使者在军中当场拜将,卫青为大将军,统帅三军,同时三个儿子都被封为列候,一瞬间外戚卫家名满天下。之后,再次率领大军十万北征,破敌一万,而这一战,把另一位名将带到了汉武帝面前,年纪轻轻,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年幼的霍去病带领八百骑兵奇袭匈奴,斩杀数千敌军,更是俘虏很多匈奴勋贵,因此卫青功绩更甚,在朝中地位更加稳固。
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响起,汉武帝动用倾国之力,几十万人马作为后勤供应,卫青,霍去病各自带领五万骑兵北伐,或许,这是汉军两大派系,卫系和霍系的开端,卫青遭遇匈奴单于主力,沉着应对,以战车铸防御阵型,稳扎稳打,同时派出骑兵和匈奴单于大战,最终匈奴单于胆怯,弃兵独自逃脱,匈奴大败,追寻单于没有追到,但是战果斐然。之后遇到了迟来得增援,李广。李广不堪受辱自杀而死,但是李广的儿子李敢却认为是卫青逼死了自己的父亲,因此到军营中羞辱卫青,卫青以大局为重,隐瞒了下来,加上确实有些愧对李广,但是这件事惹怒了另一个人,立下赫赫战功,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听说舅舅受辱,霍去病在一次狩猎中直接射杀了李敢,但是汉武帝对霍去病宠幸异常,没有怪罪,可见两位将军情义之深厚,毕竟霍去病从小就被卫青养大,也正常。
漠北之战后,卫青的权利很多被分割给了霍去病,毕竟霍去病身上外戚的因素不大,而且霍去病的性格非常受到汉武帝的喜爱,加上是自己的外甥,卫青也不在意,这时候的卫子夫是皇后,儿子刘据是太子,卫青后来又机缘巧合迎娶了刘彻的姐姐,一瞬间身份贵重,自然不能在掌握大量军权,从此在家中赋闲。而且卫青此人爱好士卒,又不供奉门客,汉武帝自然放心这个小舅子兼姐夫。人生最后的岁月卫青更多作为大汉军方的旗帜和平衡砝码而存在,外甥霍去病则是不断领军,毕竟帝王心术还是要制衡的,随后霍去病英年早逝,卫青也卧病在床,这时候李夫人已经出现,卫子夫的皇后位置有些不稳,但是军中已经分裂为霍系(和霍去病征战封侯者)还有卫系列,而卫青后人中没有人能整合两个系列,霍去病的儿子又死的不明不白,留下了年幼的弟弟霍光,一直被汉武帝养在宫中,直到成为顾命大臣,这是后话。
但是因此,卫青霍去病死后,外戚卫家地位一落千丈,几年后刘据被逼造反之时,竟然没有一个将军愿意跟随,可见卫青低调也是有坏处的,最终显赫得卫家随着卫子夫去世,刘据自杀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在兵家史上,卫青的功绩无法抹除,和李广类似,卫青比较抚恤士卒,能和士卒同甘共苦,而且为人正直,为官多年没有人非议他,就算是李广利等小人,也是多年以后才执掌权柄。可能,卫子夫的悲哀就是卫家外戚的两根顶梁柱去世太早了吧,若有一人在世,刘据之位稳如泰山。就算如此,多年后,霍光亦然扶持了刘据的孙子为皇帝,也算贯彻哥哥霍去病的政治理念吧。
汉有长平候,赫赫压匈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