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公元前121年,夏,金泉河边。
残阳如血下河水涌动泛出粼粼波光,边塞令人难以忍受的暑气也即将褪去,凉风袭面带来胜利的愉悦,意气风发的少年将军从属下手里接过了上好的美酒。
据说这酒是天子赏赐,江阳所产,产量极少。像这样的好酒也只有他这样的少年将军兼天子近臣才有资格享用到,尤其还在这荒无人烟的战场之中。
少年将军站在岸边利索地揭开了酒坛上的红绸布,但他一转头又看见站在旁边有些疲累但又处处洋溢着喜悦的士兵
他回过头去拎着手里的好酒大步走向金泉河边然后一口气把坛子里的酒全倒进了河里,河水顿时散发出清冽迷人的酒香。
岸边众士兵看着这个极为年轻的将军纷纷高呼起来,河水连带着酒香一路蜿蜒而去。那个极为年轻的将军叫霍去病,他洒酒的地方如今被称作酒泉。
霍去病 酒泉
天子近臣,高贵的出身
关于霍去病,《史记》上是这样记载他的身世的:“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
这里的大将军青就是指霍去病的舅舅——卫青,而皇后则是指汉武帝当时的皇后——卫子夫。那么这一整句话的意思就是: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和皇后卫子夫二人的姐姐的儿子。
有一个身为大将军的舅舅和身为皇后的姨母,霍去病的出身自然是十分高贵的。天子近臣十八岁就担任侍中一职,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但霍去病虽年少并不是一个飞扬跋扈恃宠而骄的人,史书上评价他的性格是: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
霍去病
这里“少言不泄,有气敢任”的大致意思是:从不多说话从不泄露秘密,但为人有勇气敢作敢当,从这句话我们大概能推测霍去病是一个怎样的人。
另外,《史记》里还记载了一则关于霍去病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故事的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有一次汉武帝刘彻想教霍去病学习兵法,按理来说,天子亲自下场催促学习应该诚惶诚恐地应着才是。但是霍去病没有,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意思是:打仗的时候看具体情况制定谋略罢了,没必要学兵法。或许有些人觉得霍去病不过年仅十八,尚不够有资格说这些话。
但实际上,霍去病在说出这句话时是很有信心的,因为他的确有资格也有能力说出这些话,毕竟在他短短二十三年的生涯中,他行军从未有过败绩。
封狼居胥,武官的梦想
我们提到霍去病就不得不提到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汉匈之战。汉人与匈奴人之间的矛盾从很早的时候便一直存在。战国时,地处北方的秦、赵、燕便一直承担着抵御匈奴的压力。
后秦始皇一统中原,他便派蒙恬领兵30万夺取了河套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并在此设立九原郡,修筑长城。
但在秦末农民起义之际,北方的匈奴首领冒顿单于趁着中原大乱趁机夺回了河套地区并控制了从东北到西域的广大北方地区,势力迅速强大起来。
汉朝建国后,由于实力不济只能采取和亲这样的“怀柔”政策换取暂时的和平,但匈奴依旧时不时南下入侵抢劫边境百姓,气焰日渐嚣张。
后汉武帝刘彻即位汉王朝这个时候已经是十分富庶了,所以汉武帝即位初年,太史公在《史记》中是这样描述国家的经济情况的:
钱多数不清连串钱的绳子都烂了,粮食吃也吃不完都要从仓库里溢出去了。有钱有粮,汉武帝刘彻又是一个有理想的皇帝。
于是在汉武帝元光年,制定了诱敌深入的“马邑之谋”。但计划因为一个汉军俘虏告密而导致了失败。但从“马邑之谋”后,汉匈之间的大战正式拉开序幕,而霍去病正是在汉匈大战中一战成名,让匈奴闻风丧胆。
四战封神
霍去病的从军经历大致可以分成四战,但四战四胜。考虑到他二十岁的年龄,与他的舅舅卫青七战七胜比起来也不遑多让。
第一战,我们称之为:
封侯之战
。
汉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命大将军卫青出征北攻匈奴,18岁霍去病随军出征并且汉武帝赏给他“嫖姚校尉”的称号。
除此之外,霍去病还有精锐将士800名听其指挥,就这样霍去病兴奋地带着自己的突击小队随军出发了。
但谁都没料到霍去病和他的800骑兵在这战中一战成名,他率兵远远甩下大部队并行军数百里深入敌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痛击匈奴。
在这战中霍去病斩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匈奴的相国、当户,单于大父(祖父)行籍若侯产,以及单于季父(叔父)罗姑比。
对于这次的霍去病胜利史书中的记载用了这两个字:
“过当”
,即:所杀敌人数量远远超过自己所折损的数量。
霍去病也因为这次的军功一战成名,被封为“冠军侯”意为:
功盖全军,并获食邑1600户。
第二战,我们称之为
河西春之战
。这场战争发生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春,那年霍去病20岁,受命收回河西走廊。
他被汉武帝授予“骠骑将军”的称号,领精锐骑兵1万人在陇西补给之后便越过马衔山和兴隆山,经兰州过黄河,从景泰进入河西走廊。
进入河西走廊之后霍去病继续发挥自己闪电战的优势,趁其不备攻其不意,迅速攻下匈奴遬濮部,紧接着渡过狐奴河,翻过焉支山,横扫匈奴人5个小国。
紧接着在皋兰山下与敌人短兵相接,此时霍去病所面临的是匈奴人的三方夹击。浑邪王、休屠王、以及西南方向的羌族人。
但皋兰山地势狭窄不利于匈奴的骑兵发挥优势,加之汉军自身强于步兵的传统,于是霍去病充分利用地势与敌人进行鏖战。
最后匈奴折兰王、卢侯王被霍去病斩于马下,相国、都尉及下属兵将也都未能脱逃杀敌共计8900余人。
与此同时生擒浑邪王王子,休屠王逃跑但夺得休屠王重大礼器—祭天金人。霍去病因此加封两千户食邑。
但此战霍去病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大的,甚至朝廷里出现了怀疑他的声音,对此汉武帝提出想要再赏他一幢宅子以示抚慰,但他说: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也由此得汉武帝爱重。
第三战,我们称之为
河西夏之战
。同河西春之战一样,这次战争同样发生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不过季节为夏季。
当年夏天,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领兵分东、西两路对匈奴进行歼灭。西路“骠骑将军”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领兵从北地郡(今甘肃环县)出塞,分路进兵,但公孙敖迷路。
与此同时,霍去病一路北上,采取大迂回大纵深的进兵策略,他们横穿沙漠然后绕居延泽并沿弱水一路南下最后翻过祁连山迂回横扫休屠、浑邪。
这次河西之战,霍去病俘虏酋涂王,受降2500人,杀敌30200人,俘获5个匈奴王上及其母亲10人、单于妻子、匈奴王世子59人。
另外还俘获匈奴相国、将军、当户、都尉等共63人,汉朝军队大概减损十分之三,这次的战争取得了空前胜利,霍去病增封五千户食邑,与卫青同获大司马。
河西之战的胜利为汉朝彻底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祁连山自此成为汉朝最大的养马场,攻守异形,从此寇可往,我亦可往!
第四战,我们称之为
漠北之战
。这次战争发生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20年),匈奴的首领单于对于河西战场上的失败并不甘心。
加之休屠王和浑邪王的投降让他心有不忿。于是匈奴又多次向汉朝发动进攻,并计划引诱汉军到沙漠以北进行全部歼灭。
与此同时汉朝派精兵10万命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领兵5万,深入漠北,歼匈奴主力。霍去病领兵从代郡出发一路向北追击匈奴左贤王,奋力拼杀。
生俘匈奴屯头王、韩王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灭匈奴兵7万人,败匈奴左贤王。
“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匈奴也自此再无力气反击,史书称:
“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年仅23岁的霍去病因病薨逝,病因不详。他像是一个从天而降的英雄,任务完成便魂归于天。
如今陕西茂陵旁霍去病墓前有一座名为“马踏匈奴”的石雕。这座石雕前被游客放上了好多棒棒糖并留言道:
“他还这么年轻,我想他是喜欢吃棒棒糖的。”
我想也是,他喜欢蹴鞠很可能也喜欢吃棒棒糖。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班固《汉书·霍去病传》
[1]张思恩.霍去病与西汉抗击匈奴的战争[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3):38-43.
[2]王名峰.西汉霍去病墓及“马踏匈奴”石刻研究[J].新美术,2021,42(06):82-93.
[3]文文.汉代名将霍去病死亡之谜[J].科学大观园,2013,No.429(1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