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莽:创新者还是复古派?王莽到底是不是穿越者?

王莽:创新者还是复古派?王莽到底是不是穿越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杨雷说历史 访问量:3629 更新时间:2023/12/7 20:54:02

西汉末年,已经深处高龄的太皇太后王政君正坐在自己的宫殿里。她是汉元帝的皇后,极其长寿,已经送走了三任皇帝。

虽然她是王家人,但是已经出嫁到皇室数十年,心中早就认定自己就是刘家人,要守护刘家的江山。而现在,她的侄儿将要篡夺这片她守护了将近几十年的皇位,她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很快,宫外便传来消息,陛下即将到达这座宫殿。王政君明白,她的侄儿现在来宫殿肯定不是为了看望她这个姨母,而是为了更重要的东西,就是她手中的传国玉玺。

这枚和氏璧所做的传国玉玺从战国时期开始,就已经成为了天命的象征,谁想成为皇帝,都要夺得这枚玉玺,她的侄儿也不例外。

很快,她的侄儿就进入了宫殿。眼前的一切让她几乎目眩,他居然穿上了龙袍,这是只有皇帝才能换上的服装。

侄儿苦口婆心地劝她将玉玺交出,可是王政君难以忍受心中的愤怒,将手中的玉玺猛然砸向面前这个穿着龙袍的人。

侄儿吃了一惊,闪过玉玺。这样的结果就是,这块历经数百年也未曾失去光泽的玉玺,居然在地上摔了一个角。侄儿很是遗憾,冷冷地看了一眼他的姨母,拿着玉玺走出了宫殿。

这就是传国玉玺一角镶了金子的原因,而这个故事中的侄儿就是大名鼎鼎的王莽,西汉的送葬者,新朝的创立人。

一、儒家大师

王莽出身名门,王家乃是战国时期的陈国王室后裔,长期居于齐地。幼年时期,王莽的父亲早早历离世,很快兄长也夭折,王莽成为了这一脉家中的唯一男人,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家主。

王莽的伯父最后抚养了王莽,在王莽长大之后,对自己的伯父和母亲嫂子也十分孝顺。同时王莽省吃俭用,经常帮助穷人,受到了当时士人的一致好评。

王莽在青年时期开始四处游学,同时也在洛阳城内的太学学习,为他积累了丰厚的儒学知识。他也广泛结交士族,在儒士有着相当好的名声。

当时王政君已经成为了太后,有着很大的权力,她也十分照顾自己的这个侄子。王莽很快就被封为黄门郎,之后又一路高升。

但是汉成帝去世之后,王太后倒台,王莽不得已只好罢官。在罢官期间,王莽更是做出了一件震惊士人的事。因为自己的儿子杀死了家奴,王莽也命令自己的儿子自杀。

此事一出,以儒学思想治国的汉朝无人不对王莽感到敬佩,王莽真正践行了儒学思想,是一名真正的儒学大师。

二、篡汉立新

王政君在汉哀帝死后重新掌握大权,王莽也被用,成为了皇宫之中地位最高的大司马。而且作为辅政大臣,被封为“安汉公”。王莽的女儿也被汉哀帝纳为皇后,王莽的权势开始席卷朝廷。

但是汉哀帝也是早早去世,王莽便将年仅两岁的孺子婴立为皇帝,自己则变成了汉朝的“假皇帝”“摄政皇”,实质上掌控了汉朝的中央权力,同时开始准备自己的篡汉工作。

汉朝以儒家思想治国,但是这儒家思想又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实则是儒皮法骨的新思想。

汉宣帝曾经对自己的太子说过“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就是在告诫太子,汉朝的制度并不是纯粹的儒学。

但是太子明显没有听进去,在上位之后的太子也就是汉元帝开始推崇纯粹的儒学思想,不久便渗透到了全汉朝中。

儒学的最高理想就是让贤者治国,建立真正的理想社会。也就是让汉朝皇帝禅让于真正的贤者,这就为王莽篡位提供了思想基础。

同时此时的汉朝已经进入王朝末年,民生凋敝,国力衰退,大家都希望有一个优秀的统治者能带领王朝走向更好的明天,王莽在这种情况下上台了。

公元九年,王莽在万众瞩目中接受汉朝皇帝的禅让,建立了新朝,开始了自己的皇帝生涯。

三、王莽改制和沉重的后果

在网络上,一直都有一种王莽是穿越者的言论,就是因为王莽在建立新朝之后,推行的制度与我们现在的制度相似,于是便有了这种阴谋论。

但实际上,王莽的制度并非像某些人想的那样超前,反而确实相当的复古。

王莽将土地收为国有,安排人人劳役等改革措施,这些看起来都与今天的许多政策相似,但是实际上这并不是超前的政策。

王莽的这些政策实际上是来源于周政,王莽作为儒家大师,意图和他的祖师孔子类似,就是建立一个像西周一样人人劳动的美好社会,这恰恰反映了王莽的复古倾向。

这些政策如果是真正实行,可能会有助于新朝的发展,但是遗憾的是,由于没有彻底的改朝换代,此时的新朝仍然是老汉朝那一套,贪污腐败横行,新政根本无法实行,反而给人民增加了负担。

同时王莽还赫然发动对北方的匈奴和高句丽发动战争,更是加剧了新朝的国力下滑。国内民怨四起,王莽则选择高压政策压制,从此王莽从那个人人赞扬的儒学大师变成了一个偏执的独夫。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由刘玄率领的起义军在公元23年攻入长安,王莽被杀。他创建的新朝仅仅15年就灭亡了,天下陷入了乱世中。

标签: 王莽

更多文章

  • 王莽改革的历史意义,「穿越者」王莽?为何最后身首异处?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小趣事标签:王莽

    今天我们从土地制度聊聊颇有争议的新朝,就是王莽篡汉后建立的新朝。王莽是一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啊,曾一度被称为未来人。那他究竟做了什么呢?王莽篡汉之后,他实施了一个所谓的“托古改制”,王莽其实就是想要试着解决当时社会尖锐的矛盾。这个托古改制里面,针对土地制度就有很多的探讨。从秦朝以来,土地私有制被

  • “穿越者”王莽,一手烂牌打出王者轰炸的华丽效果

    历史人物编辑:YES星球标签:王莽

    众所周知,历史上很多皇帝要么是自己打下江山,要么就是拼爹拼妈继承皇位,可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竟然是“民选”出来的,真的假的?答案是:真的,这个人靠着“人设”一步步俘虏人心成功上位,然后为即复古又超前的骚操作跌下神坛,以至于死后,头颅还被后朝收藏近300多年。他就是被后人戏称为“穿越者”的王莽,因为他

  • 王莽:不可思议的“穿越者”?逆天发明领先世界1000年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王莽

    地皇四年九月,69岁的王莽站在城楼上,看着绿林军的士兵攻入城内,却无计可施。最终他被商人杜吴所杀,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大新朝也随之灭亡。王莽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古代的史书上对他的评价基本都是“巨奸”二字。但是现如今,社会上有很多人为他正名,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是一个

  • 疑似穿越者王莽,头颅被割传了272年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的历史标签:王莽

    公元23年10月6日的战乱中,王莽被商人杜吴斩首杀死,首级被悬于宛市之中,数十个军士争相分裂了王莽的尸体。王莽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他推行的“王莽改制”,可以说是非常超前,甚至后世说他是“最早的社会主义践行者”。可是史书上对于他的记载,多半来源于“篡汉”,撇去这些政治因素不说,王莽确实是把大汉朝拦

  • 为何说王莽是一位穿越者?看王莽穿越的4大证据,只能服气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王莽

    在西汉与东汉之间,有一个存在了16年的王朝,是被王莽所开创的新朝。虽然新朝的存在时间比较短,对世人也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甚至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有这个朝代,但是王莽的大名却名满天下。王莽之所以被人们所熟知,自然不是因为他当过皇帝,而是因为他被称为“穿越皇帝”。一是,王莽当上皇帝以后,制定了一连串的改革政

  • 为什么王莽被杀后从东汉到晋都收藏着王莽的脑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炸烩标签:王莽

    根据《晋书·张华传》记录:“军火库着火了……所以汉高的蛇刀、王莽的斗、孔子的鞋子等历代珍宝都被烧毁了。”王莽的头颅一直作为“宝物”保存在宫中,直到两百多年后被一场大火烧毁。也就是说,王莽死后,他的人头已经被皇宫收藏,经过宣汉、东汉、曹魏,传到西晋。王莽的脑袋是个什么“宝贝”?王莽所在的王氏是西汉末年

  • 历代皇帝为什么要珍藏王莽的头颅?

    历史人物编辑:心研墨香标签:王莽

    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在王揖等护卫下逃往渐台,公卿大夫、宦官、随从还有千余人。守城的王邑日夜搏斗,部下死伤略尽,也退至渐台。这时他的儿子、侍中王睦正想脱掉官服逃命。王邑将他喝住,父子俩一起守着王莽。最后随从王莽的千余人全部战死或者被杀。王莽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所杀,校尉公宾问杜吴王莽的尸身在

  • 异类王莽,心有天下,奈何生不逢时!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的意林标签:王莽

    历史就像一个迷宫,需要时间和耐心,才能从入口探索到出口,而历史人物也常常如此,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仅仅是通过他人只言片语的评价,就很难真正深入了解到他真实的样子,在这一点上,西汉王莽就是典型代表,白居易斥他为伪君子,甚至写下诗歌:“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

  • 太行山上:王莽岭

    历史人物编辑:扁舟听雨轩标签:王莽

    海拔一千七百米的王莽岭是山西省与河南省的界山,也是南太行的最高峰,归属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传说西汉末年,王莽追赶刘秀到此,因而得名。39.5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包括了王莽岭、锡崖沟、昆山三个景区。昆山景区尚未开放。景区门票100元,含王莽岭70元,锡崖沟30元。景区交通费50元。咱们长话短说,先给你奉

  • 假如王莽未曾篡位,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人,被千古传颂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炸烩标签:王莽

    王莽字巨君,政治家,改革家,魏郡元城人,是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子,为汉朝皇帝刘家后代,篡夺皇位。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王莽统治末期,天下大乱。公元23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灭亡。王莽共在位15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而王莽这个可谓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