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冯婕妤之所以自杀,还是与这头熊高度相关。
公元前38年,汉元帝刘奭正在皇家猎场“虎圈”中观看“斗兽”,突然,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头黑熊,张牙舞爪直奔元帝而来,刘奭命在旦夕!
当时后宫嫔妃们均在元帝身后就坐,但均被吓得四散而逃(“左右、贵人、傅捷妤等皆惊走”)。大家都跑了,谁来救驾?难不成让刘奭跟黑熊来场决斗?刘奭能干过黑熊?搞不好,刘奭就真地撩在这了!
正在刘奭发呆绝望之际,突然,一个妖娆女子——冯婕妤站到了刘奭面前,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挡住了那头熊(“直前,当熊而立”)。那意思好像在说,你要是敢伤皇帝,就先从我身上吃过去!
冯婕妤是刘奭即位(前49年)两年后,接受皇家遴选入宫的,其父冯奉世为“右将军、光禄勋”,大哥冯野王也担任着“左冯翊”的要职,虽然算不上什么豪门世家,却也出身不低。而冯婕妤也是个“争气”女子,进宫数月便由“长使”晋升为“美人”,并收获了元帝的宠幸。五年后,冯婕妤给刘奭诞下“龙种”(“中山孝王”刘兴),并因此而拜婕妤,“内宠与傅昭仪等”。
常言道:“虎父无犬女!”或是受到将军父亲的影响,当其他妃嫔都落荒而逃时,冯婕妤却能勇敢地站出来,挡在了黑熊面前。
眼见冯婕妤救驾,左右军士迅速“反应”过来,遂一起动手将黑熊“格杀”,终于使得刘奭转危为安。
面对熊的威胁,一个大老爷们尚且惧他三分;现在,一个弱女子竟有胆量站出来救驾,这是何等的胆识?怎能不令刘奭好奇呢?遂问道:“按理,一个正常人都害怕熊,你怎么还敢拿身子去挡它呢?”
冯婕妤回复说:“臣妾以为猛兽抓到人就会停下来,我是怕那头熊伤到陛下您,所以才挡在了前边啊……”
刘奭一听,大为感动,便对其“倍敬重焉”。
冯婕妤得到了皇帝的敬重,但却不代表也能得到其他妃子的敬重,比如同样受到刘奭“爱幸”的傅昭仪,就“惭,由是与冯婕妤有隙”。
是的,没错,就因为一头熊,傅昭仪竟对冯婕妤“羡慕嫉妒恨”起来。
可能有朋友会问:至于吗?至于!虽然这种事,咱们男同胞不大好理解,但这世上确有如傅氏般“小肚鸡肠”的女子存在,并且在几十年后才将这个“熊事”,做了个彻底了断!
相比冯婕妤,傅昭仪出身要低下地多,她是前上官太后(霍光孙女)的“才人”,是平民女子出身,没有什么深厚的家世背景,但为人处事却十分“有材略,善事人”,又比冯婕妤入宫早——早在刘奭当太子时她就得以“进幸”——于是刘奭嗣位后,便直接晋升其为昭仪。更厉害的是,傅昭仪的肚子很争气,先后为刘奭诞下了一儿(定陶王刘康)一女,并且刘康也深得元帝喜爱。
自己和儿子均获皇帝宠爱,你说傅昭仪能不想着将刘康往“九五至尊”的皇帝宝座上推一推吗?当然想!于是傅昭仪便与当朝皇后王政君展开了“太子争夺战”。怎奈实力不济而败北,王皇后之子刘骜嗣位登基(前31年),是为汉成帝,而自己也只能和儿子定陶王刘康一起,“收拾铺盖卷走人”,到定陶安家落户去了……
而几乎是同一时期,冯婕妤也和其子“中山孝王刘兴一道去“中山”落户了。至此,即便傅昭仪对冯婕妤“羡慕嫉妒恨”,也因两人分居两地而不得不放下了。甚至可以说,若非命运际会,这两位婕妤的人生将再无交集。
然而,造化弄人,历史却又将这两人再度勾连在了一起……
公元前9年,成帝刘骜宣中山王刘兴、定陶王刘欣(此时刘康已死,子刘欣嗣位)长安面圣。
刘骜把这两人叫来干吗?
为大汉帝国遴选继承人!原来此时的刘骜已年届四十,但仍然是膝下无子——倒也不是刘骜生不出儿子。只是其之前的子嗣均已夭折。民间盛传,这与其后赵飞燕有很大关系……总之,不管什么原因吧,你总不能让大汉帝国后继无人。于是,迫于朝堂压力,刘骜便准备从元帝所余的子嗣中挑选合适的人来继承皇位。
那么刘兴刘欣二人谁会当选呢?
这就要看两人的考试成绩了。
如上所言,傅婕妤十分“有材略”,面对成帝召见,一看便知是个巨大机遇,并因此做了充分准备,比如刘欣前来时,其“傅、相、中尉”等能出谋划策的人员都跟了来,而刘兴一方则只是跟来了一个“太傅”。此事甚至惊动了成帝,但见刘欣回复道:“令:诸候王朝,得从其国二千石。傅、相、中尉,皆国二千石,故尽从之。”这里显示出刘欣一方对于皇帝召见的重视。
接下来,刘骜又考核了两人《诗经》、《尚书》的学问,结果刘欣“通习,能说”,而刘兴则不能对——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汉王朝自上而下对于儒生、儒学的重视程度就非常之高,所以刘骜就此考核二人学问,便是顺理成章的了——于是成帝便看上了刘欣,“数称其材”。
再加上傅太后舍得花钱,私底下贿赂赵皇后赵飞燕姐妹、票骑将军王根等权臣为自己说话,终使得刘欣被选立“太子”,并于两年后(前7年)嗣位登基,是为汉哀帝。
事实上,此次嗣位之争对于冯婕妤来讲至关重要。若是刘兴胜出,那么以后冯氏家族的日子就会好过许多,她自己也就不至于上吊自杀了。笔者想不明白的是,如此浅显的道理,她为何就不懂?为何就不帮儿子刘兴好好争取一下呢?
不过,胜负已分,说什么都晚了。
刘欣继位后,不愿屈居幕后的傅昭仪,硬要孙子立自己为“恭皇太后”。至此,傅昭仪重回政治舞台,大权在握,直于太皇太后王政君相当。
之后,傅太后便开始“有冤报冤,有仇报仇”了。可任谁都没想到,她竟然将目光投在了早已远离皇权,并在“中山”安心养老的冯昭仪(之前也获晋升)身上。
公元前6年,中郎谒者张由诬告冯昭仪“祝诅上及傅太后”!
你说这事是真是假?当然是假!试想,此时距离上边所提之“熊事”,已经过去了30多年,此时的冯昭仪就算再年轻,也已是个五六十岁的“糟老太婆”了,还有什么恩恩怨怨放不下?再说了,这冯傅二人之间本就没什么深仇大恨。当初,冯昭仪也并未参与立储之争。
可傅太后一听这话就急了,不分青红皂白,也不调查研究,直接就安排中谒者令史立“治之”——史立何许人?史书记载不详,大家只须知道他是和上面那个张由一般的“小人”即可。史立想巴结傅太后,“冀得封候”,便不顾是非曲直,对冯昭仪一家下重手,直接就干死了冯家几十口人。
可“巫祝皇帝”这事儿是要诛九族的,就算家里死几十口人,你也不能承认啊!
于是不管史立用什么手段逼迫,冯昭仪都“无服辞”,直至史立冷冷地抛出来一句话:“你当初拿身子挡熊的时候多么勇敢,现在怎么那么胆怯,不敢承认呢?”
三十年前的旧事,史立这小子是怎么知道的?更何况此类皇家秘事,又岂可外传?只能是傅太后给他讲的!想到此处,冯昭仪便知,这是傅太后欲报三十年前的“旧仇”了。太后要你死,你可怎么活?冯昭仪无奈,为了不再拖累家人,便“饮药自杀”了……
至此,这三十年前的“熊事”算是有了个了结。
细细想来,冯昭仪罪不至死,甚至都没有罪,可她,以及她背后的整个家族,硬是因为得罪傅太后而受此“无妄之灾”,真的是好不冤枉!回想当初,她可能还真地不如不替元帝挡熊!大家都不挡,你也不挡,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
常言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十年的周期本已十分漫长,可谁想女人们报仇却是“三十年不晚”,真真是叹为观止了,就不怪孔夫子会讲:“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宁得罪小人,莫得罪女人”了。
大家以为然否?
参考:《汉书》、《资治通鉴》(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