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说到仗义疏财的好汉,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宋江。实际上,就书中而言,仗义疏财的好汉并不只有宋江一人,晁盖、柴进甚至朱仝,作者都说过,他们喜欢仗义疏财,救济天下好汉。
很多人看到这里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个疑问:仗义疏财可是需要很多钱的,这些人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作者或多或少的都有提及过。
比如说美髯公朱仝,虽然只是郓城县的马兵都头,职位不是很高,但实际上他家是个富户,所以富户,就是有钱的大户人家,既然是有钱的大户,自然就不差钱了。正因为有经济基础,所以朱仝能够做到仗义疏财。
朱仝私放雷横之后,被刺配到沧州。沧州知府的儿子小衙内很喜欢他,知府就每天让朱仝带着他的儿子玩耍,而带着小衙内吃喝玩乐,钱都是朱仝自己出的。如果没有钱,朱仝显然做不到这些。
比如晁盖,作者也说过他仗义疏财。其实,即便是劫取生辰纲之前,晁盖家底子也不错,书中说他家是“祖是本县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书中还说,无论谁来投奔晁盖,晁盖都让他在家吃住,临走还送给盘缠。
显然,晁盖家不差钱。晁盖假意认亲,从雷横手里救了刘唐后,大手一挥,立马赠送十两花银。要知道,一两银子就够吴用和三阮大吃大喝了,这显然是一笔小巨款。间接证明,晁盖家里不差钱。
至于柴进,更不用多说。
柴进是前朝皇族,大周嫡派子孙,虽然不如真正的皇族,但是比起普通人还是强很多的。事实上,就是知府这样的官,柴进也等闲视之。柴进曾跟林冲说过,沧州知府与他交好。林冲在柴进庄上,柴进先后花了几十两银子。
武松和宋江也曾在柴进庄子里待过,柴进也是管吃管住,还送衣服银子,都是大手笔。
另外,从柴进的庄子规模,东西两处米仓,以及他常带着十多名庄客骑马打猎等活动来看,柴进一点也不差钱。
总之,柴进不差钱,他有田产等收入。
这些仗义疏财的好汉中,比较有争议的是宋江。因为对别人的财产来源,作者都以“富户”“前朝皇族”等点明,唯独到宋江时,作者没说过这话。有些人甚至认为,这是作者故意如此,用来暗讽宋江是贪财的小吏。
这种说法,实在有点儿阴谋论了。
实际上,宋江虽然只是小吏,收入不多,但也并非就是贪财之辈。作者虽然没明说,但是也不能就此认为是暗讽或者刻意为之。
宋江虽然是小吏,但是父亲和弟弟守着家里的田园过活,他们家既然有田地,自然就有收入,再加上宋江也有收入,所以至少不会没钱。
还有,仗义疏财不一定非要大富大贵才行,扶危救困,帮人家一个小忙,这也是仗义,未必就要花什么钱。再者,不是每次疏财都是几两银子,甚至几十两银子的大手笔,给三文钱,一两银子也是疏财。
同样的例子,水浒里也有。
比如武松被张都监陷害,进了牢狱。当时,一个姓叶的孔目知道武松被冤枉,所以即便没人贿赂他,他也要帮武松。按书中所说,就是“当案叶孔目仗义疏财,不肯陷害平人”。叶孔目也是小吏,书中也没提到他家如何,难道作者也暗讽他贪污受贿吗?
显然不太可能,叶孔目一个跑龙套的小吏,作者去暗讽他干什么?前面那些狱吏,作者都直接说他们问犯人要钱,到了叶孔目这里,就不能直接说了,非要暗讽吗?显然没道理呀。
还有一点,宋江帮助别人后,别人也可能会回报他,这也是他收入之一。比如他救过晁盖等人后,晁盖就派刘唐给他送了一百两金子,宋江坚辞后,取了一小块。
如果非要深究,可以追溯宋江的原型人物。
宋江的原型人物,除了历史上的宋江之外,还有南宋洞庭湖起义的钟相。侯会在《水浒探源》中,说过,水浒中的宋江和晁盖,都有钟相的影子。
钟相曾利用摩尼教起义,也提出“等贵贱,均贫富”之说,来拉人入教。他本人也是摩尼教的教主,当时称之为“吃菜事魔教”,也即是武侠小说里的明教。就因为用摩尼教,所以二十年间,钟相积攒了百万家私。
小民无知者翕然从之,备糈相谒,旁午于道……如实凡二十余年,(钟)相缘此家赀钜万。——《三朝北盟会编》
明朝人在《鸡肋编》中,也有类似记载。
又始投其党又甚贫者,众率出财以助,积微以至于小康。凡出入经过,虽不识,党人皆馆谷焉。——《鸡肋编》
这里的“凡出入经过,虽不识,党人皆馆谷焉”,与水浒中对宋江的描述,基本一致。因为水浒中说宋江就是“有人来投奔他的,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若要起身,尽力资助”。
由此可见,宋江的钱,不是贪来的。
其实,对于小说中的细节之事,很多不必在意,因为那不是作者表达的重点。如果非要纠结这些细节,甚至因此而钻牛角尖,那就本末倒置了。
比如武侠小说中,对个别大人物,作者或许会提到他有家业,有钱庄,会偷盗等,但很多江湖侠客都没个工作家产,却能终日好酒好肉,吃穿不愁。这是为什么?现实中可能吗?当然不可能,只会发生在小说中。
像“郭嘉和黄蓉密室七天如何排泄”“杨过怎么剪指甲”“戴着铁链的小昭如何换衣”等问题,用来作为饭后闲谈也就够了,非要深究或者因此而钻牛角尖,认为作者必有深意,那就大错了。
当然,有些细节还是需要抓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