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不说李逵坐衙,只讲小乙哥“智扑擎天柱”。道那擎天柱为何人?乃太原府任原,书言“身长一丈,自号擎天柱”,曾口出狂言:“相扑世间无对手,争跤天下我为魁。”好几年都在泰安州三月二十八日岱岳庙会摆擂,打了无数好汉,也挣了不少细软,也确实了得。这一年他又在此摆擂。是说受高逑授意,专门为挑战梁山好汉。
话说那燕小乙自幼跟了玉麒麟,颇得真传,也是自言“未遇敌手”,当下便是不服,请示宋江之后,便要下山应擂,讨个彩头。不曾想,他便下山前面走了,那黑旋风却偷偷地跟了来,这才有了泰安的那场命案。李逵也顺便当了几天的县太爷,此处不表,大家可拜读《水浒传》原著。
燕小乙来到泰安,先去了那岱岳庙,找到擂台踩个盘子。但见上面立一面粉牌,写道:“太原相扑擎天柱任原”;傍边又配两行小字:“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苍龙。”小乙哥当下恼火,便扯匾担将牌打得粉碎,然后自和李逵找店歇息去了。早有好事飞报任原。后又有人传话,约定了某日某时放对。
到了那日,燕青怕李逵当场惹事,便起了个大早,偷偷溜出店来到擂台等候。不一会儿,那任原便簇拥而来,好不风光。怎见得一个威风:
只见人如潮涌,却早十数对哨棒过来,前面列着四把绣旗,那任原坐在轿上。这轿前轿后,三二十对花胳膊的好汉,前遮后拥,来到献台上……百十万人齐喝一声采。看那任原时,怎生打扮?头绾一窝穿心红角子,腰系一条绛罗翠袖。三串带儿拴十二个玉蝴蝶牙子扣儿,主腰上排数对金鸳鸯踅褶衬衣。护膝中有铜裆铜裤,缴臁内有铁片铁环。扎腕牢拴,踢鞋紧系。世间架海擎天柱,岳下降魔斩将人。
这里有个“部署”,也就是擂台的裁判了。压阵的是本州的太守。那部署让燕青脱衣。小乙哥便“除了头巾,光光的梳着个角儿,脱下草鞋,赤了双脚,蹲在献台一边,解了腿绷护膝”,赤条条地立在了擂台之上。部署又告诫“不许暗算”。
燕青冷笑道:“他身上都有准备,我单单只这个水裩儿,暗算他甚么?”
那任原明显是没有燕青除得干净,可见本有偏向。那太守见燕青嫩皮玉面,煞是可爱,又不忍心,便劝说几句。小乙哥固执,二人便当下立了文书,放马过去了。
看到二人身形的悬殊,众人都是为燕青捏了一把冷汗,可结果出人意料,却是任原输了。你道小乙哥是怎样将任原打下台的?
任原看看逼将入来,虚将左脚卖个破绽。燕青叫一声:“不要来!”任原却待奔他,被燕青去任原左胁下穿将过去;任原性起,急转身又来拿燕青,被燕青虚跃一跃,又在右胁下钻过去。大汉转身终是不便,三换换得脚步乱了。燕青却抢将入去,用右手扭住任原,探左手插入任原交裆,用肩胛顶住他胸脯,把任原直托将起来,头重脚轻,借力便旋,五旋旋到献台边,叫一声:“下去!”把任原头在下,脚在上,直撺下献台来。这一扑,名唤做鹁鸽旋。数万香官看了,齐声喝彩。
这一变故让任原的徒弟们按捺不住了。平日里全是师傅赢,钱物好处自是少不了,这下输了,什么也没有了。大约有二三十个,便一拥上台,哄抢了利物银钱,把那擂台也掀翻了。这时,台下一个却不情愿了。谁呀?
原来那黑旋风早在台下,等着小乙哥赢钱去吃酒,看到这般情形,便将气撒在了任原身上。那任原刚想起来,又被一脚踏翻,李逵要结果他的性命。他手边实在没有什么趁手的家伙,便搬走一块石板,照头砸将去。任原两眼一翻,一命呜呼!
燕青:阿弥陀佛!哥没想要你命,阎王那里别告我的状。
解析:燕青如何赢了任原
你道那燕青有多大能耐,竟能赢了看似非常悬殊的任原?
燕青是梁山好汉中“三十六天罡星”中排名最末的一位,江湖人称“浪子燕青”。那“浪子”的名号不知怎么解释才好,总的理解,它并不是什么好名声。只因梁山都是一帮打家劫舍的“强盗”,所以也无从计较,总归是个江湖中的名号。那燕青本就是个吃“软饭”的小白脸,凭着一副俊模样行走江湖的,否则李师师怎么会喜欢他呢?
这个擂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比武,而是叫做“相扑”。宋代(或整个古代)的相扑实是“摔跤”,也就是说二人是比赛摔跤的。而燕青是靠了身体的灵巧外加取巧才羸了任原。若是真的拳脚并用,或提了刀、拿了棒相拚,燕青未必是任原的对手。任原是靠了身高力大,采取“逼”、“拿”的手段,都被燕青躲开了。单说这一个“拿”,任原就输定了。而燕青羸时,也正用了一个“拿”。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摔跤并非如日本的相扑,脱光了衣服的,还是穿着着一个褂子(坎肩)的。前面说了,那燕青脱得“赤条条”的,任原是如何能够“拿”得住?如果如燕青从“裆”里一抓,估计把内裤脱掉也是举不起来的。而燕青却是够贼的,看似光明磊落,实在是占了极大的便宜。
宋代相扑的兴起
其实,相扑(仍沿用小说的叫法)这种游戏,也不知是在古代的哪个朝代诞生的,大约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有,只是在宋代时格外流行,成了一种非常有观赏性的比赛,大约和现在的奥运会一样,是由官方组织的。这事还得从宋太祖赵匡胤说起,先说一个非常有趣的事。
赵匡胤是个策划的高手,也是个编剧加导演的双料皇帝,曾经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他的杰作,后世虽有模仿,但“缜密”程度却是远不能及的。相传赵匡胤就曾主持过一场相当引人瞩目的相扑比赛。
据记载,公元975,即开宝八年的一场科考,在进行殿试时,赵匡胤就在大殿之上,即兴策划、导演了一场相扑“闹剧”。
北宋时期的科考,在进行到殿试时,规则是先交卷子、皇帝提问,回答让皇帝最为满意者即点为状元。当时在众举子里应试的有两名“优秀”考生——王嗣宗和陈识同时交了卷子。怎么办呢?廷对之后赵匡胤对二人都满意、都喜欢,这下就为难了,点谁为状元呢?
赵匡胤灵机一动,又有了新的创意:"你们俩摔角(相扑),谁赢了谁就是状元。"此时,距离宋仁宗赵祯开设武科还有55年(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开武举),所以"武斗"决出的状元当然还是文状元。于是,王嗣宗和陈识这两个读书人为了“十年寒窗苦”,也就顾不得斯文了,便遵命立刻脱了衣服,当场相扑起来,结果是考生王嗣宗赢了,当上了状元。
从此,由皇帝亲自主持相扑比赛成为惯例了。据《梦粱录》载:"朝廷大朝会、圣节、御宴第九盏,例用左右相扑。"
后记
相扑和马球、蹴鞠一样,最初也是起源于军队。宋太祖赵匡胤曾在军中大行此风,用于军队的训练和士兵的选拔。太祖之后便在社会流行,深受喜爱。通常是州官亲自主持,观众多达数万人。"相扑社条"的比赛规则,其中一条是"不许暗算",但是可以插眼睛踢裤裆吐口水扯头发。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光看《水浒传》中的记述,就知当时有多盛行,其中多人擅长此技,也常以此炫耀。蒋门神凭"不曾有对"的相扑夺了施恩的快活林;武松凭相扑中的"玉环步"和"鸳鸯脚"打败了蒋门神;把李逵摔着玩的"没面目"焦挺,是"祖传三代相扑为生"的职业相扑手。就连高俅也会自夸说:"我自小学得个相扑,天下无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