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青这个人物,出自元时期的《大宋宣和遗事》和《宋江三十六人赞》两本书中,他是宋江部下头领之一。同时期元杂剧的舞台上,他也曾多次露面,其中包括《燕青博鱼》、《燕青射雁》、《燕青打擂》等剧目,施耐庵杂糅了这些雏形和蓝本,在《水浒传》重新刻画了燕青这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是一个接近完美的人物,非常英雄了得,虽然自幼父母双亡,由卢家抚养长大,是个孤儿。但燕青非常好学,年纪轻轻就多才多艺,文武双全,诸行百艺,无有不精;年轻英俊却为人低调,温文儒雅,与其他梁山匪徒有着天壤之别。
更难能可贵的是:燕青有着不同于其他草莽英雄的大智慧,他的见识远远超过梁山其他草莽,甚至在宋江吴用之上,从他劝卢俊义隐退的一番谈话就能窥得一二:“小乙此去,正有结果,只恐主人此去无结果耳。岂不闻韩信落得未央宫里斩首,彭越醢为肉酱,英布弓弦药酒?今日不听小乙之言,只怕悔之晚矣!”
燕青劝卢俊义随自己急流勇退,但卢俊义拒绝了他的请求,燕青只好拜别了主人并留一封信给宋江后,当夜浪迹天涯,从此下落不明。信中这样写道:“急流勇退志已酬,陈辞欲伴赤松游。时人苦把功名恋,只怕功名不到头。雁序分飞自可惊,纳还官诰不荣求。身边自有君王赦,脱就风尘过此侯。”
“身边自有君王赦”指的自然就是宋徽宗给他的御笔赦书,宋徽宗,这个瘦金体和院体的开创者,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假如御笔赦书在历史上真的存在过而且能够流传到今天,那在佳士得和潘家园的台面上,必是无价之宝。
燕青是个义重的人,对于宋徽宗的这个随意一笔写就的赦书(也许本意只是为了讨好李师师),他一直感铭于心,念念不忘。
宋靖康元年,金人侵汴,东京城破,宋徽宗做了俘虏,被羁押在驼牟冈(今开封西北部),燕青得知这个消息,痛心不已,想法买通了守营门的金兵,混进去拜会徽宗一面,陈忱的《水浒后传》中描写了君臣二人会面的场景:“只见太上教主道君皇帝,头戴唐巾,身穿暗袍,一片红毡铺着,坐在上面,眉头不展,面带忧容。燕青走进帐房,端端正正朝上拜了五拜,叩三个头,跪奏道:“草野微臣燕青,向蒙万岁赦免。罪犯流落江湖,天高地厚之德,粉身难报!今闻北狩,冒死一觐龙颜。”徽宗一时想不起,问:“卿现居何职?”燕青道:“臣是草野布衣。当年元宵佳节,万岁幸李师师家,臣得供奉,昧死陈情,蒙赐御笔,赦本身之罪,龙札犹有。”遂向身边锦袋中取出一幅恩诏,墨迹犹香,双手呈上。道君皇帝看了,猛然想道:“原来卿是梁山泊宋江部下。可惜宋江忠义之士,多建功劳,朕一时不明,为奸臣蒙蔽,致令沉郁而亡。朕甚悼惜!若得还宫,定当重加褒封立庙,子孙世袭显爵。”燕青谢恩。捧过盒盘,又奏道:“微臣仰觐圣颜,已为万幸。献上青子百枚、黄柑十颗,取苦尽甘来的佳谶,少展一点芹曝之意。”齐眉举上。道君皇帝便取一枚青子纳在口中,说道:“连日朕心绪不宁,口内甚苦。得此佳品,可以解烦。”叹口气道:“朝内文武官僚,世受国恩,拖金曳紫。一朝变起,尽皆保惜性命,眷恋妻子,谁肯来这里省视?不料卿这般忠义,可见天下贤才杰士,原不在近臣勋戚中!朕失于简用,以致如此。今卿远来,实感朕心。”命内监取过笔砚,将手内一柄金镶玉把白纨扇儿,赐与燕青道:“与卿便面。”燕青伏地谢恩。
燕青还要俄延,当不得执令旗的小校连次催促,止不住泪落满腮,上皇亦掩面而泣。又降玉音道:“和议已成,蒙金朝大元帅许放我父子回朝。那时宣卿特授清职。”燕青复拜了四拜,随小校而出。
情和义,值千金。在临别之际,道君皇帝和燕青都动了真情,流下了热泪,即位之初的宋徽宗也曾启用新法,颇有明君之像,然后经蔡京等奸臣的诱导,政治形势一落千丈,终于一发不可收,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他和燕青余生再也没有见过面。
宋徽宗是当时中国合法的政府首脑,而梁山好汉的确是反政府的武装团伙,在这种情况下,宋徽宗的一纸赦书给了燕青一个合法的新生,称得上恩同再造。感恩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流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管里,渗透在我们民族性格的行为中。燕青出生卑微,是个奴仆之类的小人物,但他身上有着人性的闪光点,心中存着善念的光辉,因此对道君皇帝一直感恩不忘。
正如《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燕青后来曾对人说道:“道君皇帝是极伶俐的,只为高居九重,朝欢暮乐,不知民间疾苦!又被奸臣弄权,说道四海升平、万邦宁静,水旱饥荒、盗贼窃发皆不上闻。或有忠臣谏诤,反被谤毁朝廷,诛流贬责。于是一朝变起,再无忠梗之臣与他分忧,所以土崩瓦解,不可挽回。”可见在燕青眼里,宋徽宗并不是梁山好汉蒙难的罪魁祸首。
其实燕青最终去了哪里?有没有和李师师在一起,根本无人知晓!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肯定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因为他善良、聪明,感恩并且懂得取舍之道,他的世界一定是五彩斑斓的和绚丽多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