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杜甫推崇孔明,怨恨刘禅,原来原因在此

杜甫推崇孔明,怨恨刘禅,原来原因在此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三秋文史阁 访问量:2888 更新时间:2024/2/21 7:09:29

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他活了59岁,除了年少时外,只有在成都过上了几年的安定日子。那还是在朋友的资助下,中间还因为各种原因,资助一度中断,生活毫无着落。

但是无论社会如何动荡,生活如何艰苦,杜甫一颗关心民生疾苦、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心没有变。在他心里,一直是拿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做榜样的。

在杜甫现存的1500来首诗中,就有20多首是缅怀诸葛亮的。可以说,杜甫是有远大抱负的人,原是想做一个政治家,立一番事业的。

因为科举考试不利,特别是安史之乱造成的逃难和混乱,杜甫最终全身心投入到了诗歌创作中。

杜甫和别的诗人不同,他的诗歌就是日记,没有忌讳,真实地记下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包括国家时局、民生苦难和流浪中的沿途风光。

他就像今天有些人发微信朋友圈那样,及时地记录着。所以他的诗是记载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的,可以当作史实来读。

现在我们来读读杜甫在代宗时期,即764年写的《登楼》诗。此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他在成都已经住了五个年头,但叛军余力和吐蕃的骚乱一刻也没有停止。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战争频繁,国家面临危机,连皇帝都不停地逃难,老百姓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此时杜甫登上高楼,眼前看到的是一派萧条冷落,心中不免感慨万分。

登楼本意是要揽胜,但于今却是伤心,而且是伤客心。因此这伤心就更有切肤之痛。可以说杜甫流浪到成都,也是没有办法,算是寄人篱下吧。

虽然是花开时节,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时登楼,可以说正是万方多难。外敌入侵,内乱不断,再加上藩镇割据,宦官当道,唐朝已经是百孔千疮了。

但是这大自然不会去考虑人意,锦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而来,玉垒山的浮云悠悠,好像在述说着历史的变幻。人世短暂,只有它们才是历史的见证者。

世事真是变幻莫测,天高地远,古往今来,此刻都融进了诗人的脑海。从这里仿佛听到了陈子昂的声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但是诗人是清醒的,纵然有如此多的劫难,唐朝的根基还是稳固的,就像那北极星一样始终高悬在天空,无人能够改变。

你们吐蕃那些盗贼只不过是侵犯捣乱而已,不可能会有什么好结果。看终究有一天,有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出来匡济天下,唐朝又会恢复昔日的辉煌。

凭楼望远,诗人想到了武侯祠、先主庙,想到了先主庙中供奉着的蜀汉后主刘禅。这样一个宠信宦官导致国家沦亡的昏君,还配享用后人的香火供奉吗?

虽然这些都过去了,但历史是多么惊人地相似。于今的唐朝,从玄宗末期到肃宗,到代宗李豫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宠信宦官,才致使天下大乱。

既然没有像诸葛孔明这样的人才出来挽救危难,老百姓们除了受苦受难,还有什么办法呢?

在这个万方多难的时候,登上高楼,触景生情,没有什么办法,也只能吟诵一下诸葛亮的《梁甫吟》,以表示对他雄才大略的怀念了。

虽然杜甫在尾联借古喻今,感叹朝廷的昏暗和个人的不幸,但是他始终是爱着国家爱着人民的,没有去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和恩怨。

杜甫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立志以天下为己任,曾经说过“致君舜上,再使风俗淳”。读此诗,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杜甫,深深为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对《登楼》诗历来评价都很高。浦起龙称它“声宏势阔,自然杰作”,沈德潜说它“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的这一精神永远没有变,即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穷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但仍然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标签: 孔明

更多文章

  • 智不及孔明,武不敌关张,刘备如何为大?

    历史人物编辑:团团说历史标签:孔明

    论计谋,刘备远远比不上卧龙诸葛亮,论武力,张飞有丈八蛇矛万人之中取一人项上人头如探囊取物,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战功累累,刘备自然敌不过。既然如此,为何诸葛孔明要喊一声主公,关张二人要道一声大哥?刘备到底如何为大? 因为德,所以为大。 刘备曾说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当初刘备初见关张二人时便侃侃而谈

  • 刘备曾经猜忌赵云?死前告诫孔明,子龙不可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清风自来论古今标签:孔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东汉末年,三国分立,在这三国之前,是多方势力的角逐,群雄逐鹿之后,三国时代开启,这个时候才是王者的战场!三国的史实在文学家的作品里是一部《三国演义》,明清时期的话本小说流行,很多人都津津乐道于三国的故事,一说起曹操·,大家都会想到他的奸诈狡猾,一想到刘备

  • 孔明初用兵——颐和园长廊彩画故事七

    历史人物编辑:贺诗庆标签:孔明

    孔明出山后不久,十万曹军来犯刘备的驻地新野。初次用兵的孔明令关羽率一千人埋伏在博望坡左面的豫山,看到南面起火后,出击曹军的辎重粮草;命令张飞率一千人在博望坡右面的山谷中埋伏,待起火后,直接攻击博望城之敌,烧毁城中的囤积粮草;吩咐关平、刘封帅兵五百准备引火物品,只等曹兵一到,就点火攻击曹军;孔明又从樊

  • 民间故事:孔明台和司马洞

    历史人物编辑:菲哥侃娱乐标签:孔明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孔明没有到过桂林。但是在桂林宝积山上却有一个孔明台,人们传说孔明曾在这里点过将。孔明火烧司马懿的葫芦谷是在甘肃祁山附近,离桂林十万八千里可是在桂林却有一个司马洞,人们传说这就是司马懿挨烧的那个葫芦谷。猛然间听到这么说,也许你会觉得这是无稽之谈,可是端详起来也不是没有根由的

  • 三国时期有两个“孔明”,一个是诸葛孔明,另一个是诸葛亮的偶像

    历史人物编辑:电影中的忆记标签:孔明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因为羡慕一位叫“孔明先生”,于是取字为“孔明”。这和清朝林则徐名字的来历很相似,林则徐出生时,父亲林宾日非常敬佩的清廉官员——福建巡抚徐嗣正巧路过林家,林宾日大喜,认为是吉兆,于是给儿子取名“则徐”。诸葛亮年少的时候,十分景仰比自己大二十岁的“孔明先生”,这位“孔明先生”叫胡

  • 被历史严重高估的人~诸葛孔明

    历史人物编辑:伊河史话标签:孔明

    历史上最严重高估的人就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述: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借东风,火烧新野,排八阵图,诸葛亮舌战群儒,三气周瑜,骂死司徒王郎,辅助刘备建成三分天下的伟业。《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是三国第一军师,神机妙算,算无遗策,帷幄运筹,筹无失筹。周瑜虽智,司马懿虽诡,但是在诸葛

  • 刘备都三次访求孔明了,草堂前的考验更加严峻,难怪孔明会被打动

    历史人物编辑:蕾蕾搭配秀标签:孔明

    刘备都三次访求孔明了,草堂前的考验更加严峻,难怪孔明会被打动我们应该学习匡衡克服困难,刻苦读书,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胸怀大志,勤奋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本领的人。三顾茅庐的故事在小说《三国演义》当中,那是家喻户晓的一个事情,常常被比喻成一个人诚信的相求,对方终于被真情所打动。然而

  • 为什么说“宁可做张飞,不做孔明”?

    历史人物编辑:徐慧说历史标签:孔明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张飞性格鲁莽,脾气暴躁,不识大体,而孔明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五行八卦,熟知算命占卜,他是一个被妖魔化了的人物。不少人幻想着成为诸葛亮,殊不知能成为张翼德已是万幸。 一开始的张飞的确性格鲁莽,做事全凭意气,难以顾全大局。刘备种菜浇花时,他看不懂刘备的用意,对于暂时的委曲求全满心

  • 神机妙算的孔明这事不如刘邦,刘邦用了一个月,孔明则用七年无果

    历史人物编辑:谭红意标签:孔明

    巴蜀之地,当属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刘备的根据地也是在此。但是这个地方也是因为敌视险要,扩展疆域的话也是极为困难,在李白的蜀道难当中也是足以体现这个地区的险要程度。在这里还孕育了很多古代文化,三星堆文明,以及物产富饶的天府之国的梅城。因而很多古代的将领想将其视为自己的

  • 他是杂号将军,以3千人退孔明30万大军,得知他重病,孔明才敢打

    历史人物编辑:石庆松标签:孔明

    提起诸葛孔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自从他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这蜀汉势力才从真正有了方向感,此前的刘备就如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窜,但是诸葛孔明被《三国演义》神化是个不争的事实,毕竟他也是肉体凡胎,也有斗不过的人,他一生中佩服的人没几个,很多人也知道,能给他制造麻烦的,郭嘉算一个,司马懿算一个,其实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