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初年,宋军主要在三个战场抵御金兵进犯,一是江淮地区,由大将韩世忠镇守;二是荆湖地区,由大将岳飞镇守;三是川陕地区,由大将吴玠镇守,因此形成了宋金对峙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时期。上述三员大将之中,韩世忠和岳飞后来都名列“中兴四将”,而吴玠论起战功,要比张俊、刘光世的更为显著,但是为何排在张俊、刘光世之后,没能名列“中兴四将”呢?
据元脱脱等《宋史》卷366记载,吴玠,字晋卿,南宋抗金名将。在和尚原、仙人关之战中,两次大败金国名将完颜宗弼,打消了金国想从川陕打开缺口进而消灭南宋的战略企图。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金国数万骑兵攻打和尚原。吴玠仅以数千军卒驻防原上,他激励将士说:“我在此,敌不敢越我而进,保住阵地,方保蜀地无虞。”当时,金国强劲骑兵先期进至北山,吴玠利用有利地形,分军两队,先率一队与金兵鏖战,待双方均已疲惫,吴玠便将休息的一队生力军投入战斗,金军遂败走数十里。完颜宗弼惊闻败报,亲督十万之众,进抵和尚原一线,企图打开入川门户。吴玠命诸将“选硬弓强弩与战,分番迭射”,同时又遣别将从小道绕出敌后,断敌粮道。再派遣部将引骑兵三千设伏于原北的神岔沟。果然不出吴玠所料,没过几天,金军因粮道被袭,退军至神岔沟,宋军发动夜袭,连破金营十余座营寨,完颜宗弼“仅以身免,乘梯亟剔其须髯遁归”。
绍兴四年(1134年),完颜宗弼亲率十万大军长驱南下。吴玠审时度势,放弃和尚原,退守仙人关,并于关外置寨扎营,互为犄角。金兵猛力攻关,激战一整天,因宋军拒险死守,始终不能破关。次日,吴玠乘金军疲惫,挥师反击,金军不能支撑,于是领兵连夜逃遁。金国连年累战,未能入蜀,反损兵折将,“遂还凤翔,授甲士田,为久留计,自是不复轻动矣”。吴玠因屡胜金军,声威大震,名扬陇蜀,朝廷诏授吴玠为检校少师、川陕宣抚副使。绍兴九年(1139年)吴玠病逝,时年47岁,谥号“武安”。
有如此赫赫战功的吴玠为什么没能名列“中兴四将”呢?在本人猜测,主要原因无非以下几个。一是吴玠死得太早,绍兴九年(1139)去世,比“中兴四将”中死得最早的岳飞还早三年。二是吴玠的官位比“中兴四将”低,在其取得仙人关大捷时,是知枢密院事兼御营副使张浚的下属,其功劳多被其长官张浚攫取。三是吴玠的身世没有刘光世显赫,并且其在宋金富平之战中介入张浚和曲端之争,并与张浚合谋害死了曲端,这可能是不被后世推崇的原因之一。
总之,论战功吴玠比“中兴四将”张俊和刘光世要大得多,估计仅次于岳飞、韩世忠,能排到第三位。后世评价说,吴玠用兵,务远略不求近利,故能保必胜,而蜀赖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