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好书不厌百回读”,因为每一次再读,都能够从中体会到不一样的东西,最为典型的便是被称为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年少时候读来,满纸都是江湖义气快意恩仇,等到稍微长大一点,看到的便是岁月浮沉人世间的诸多无奈,以及年少时候所没有读懂的,隐藏在众多细节中的人情世故。
李逵在梁山好汉中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他看上去全无心机,但凭本能行事,被金圣叹称为“天真烂漫,整个水浒的灵魂人物”,但是从他“接母亲上山享福”这个事情来看,倒也并不见得如此。要知道李逵本来是因为在村子中杀了人,所以才逃到江州结识了戴宗与宋江,最后上了梁山,他在家乡之中早就已经是声名狼藉,他的母亲与兄长为他所累,也好长时间都不得安生。
等到李逵在梁山上立稳脚跟,过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生活,也没有见他挂念自己的母亲,而是在等到公孙胜要回老家对母亲尽孝的时候,他才突然想起来原来自己还有一个老母亲,于是也提出要下山去接母亲“上山享福”,虽然很难想象一个老太太能够在土匪窝中享什么福,但这也是李逵的一片孝心嘛。
李逵认为自己不在家中,只有兄长一个人给人做长工,“如何养得我娘快乐”,还不如接母亲来梁山,于是他就这么下山了,此时的他不仅仅是一个杀人犯,而且还是上了梁山的谋逆反贼,是极其“值钱”的通缉犯,贸然下山其实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李逵一路上按照宋江的教诲,不喝酒也不与人争执,小心谨慎地回到了老家,看见自己的母亲因为常年思念自己,哭得眼睛都瞎掉了,只是坐在床上念佛,他说上一声:“娘,铁牛家来了。”他的母亲一听到是李逵的声音,便说“你的大哥,只是在人家做长工,止博得些饭食吃,养娘全不济事。我时常思量你……”
这两句话乍听上其实有点不通人情,母子两人多年未见,为何母亲首先说的话竟是埋怨十多年里一直在身旁服侍的儿子呢?难道她真的认为多年音讯全无的儿子比李达更好,所以会三言两语就跟随李逵离家,以至于葬身虎口?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其实这种可能性很低,更多的是她已经看到李达因为自己与李逵而吃过太多的苦,所以不愿意再连累这个孝子了。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