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起义后,各处纷纷响应,形势发展极好。
可是,接下来,陈胜的几个动作,使自己众叛亲离,最后死于自己的车夫之手。
自称王,示天下以私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振臂一呼,各处民众纷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响应起义军。
不到一个月,起义军就发展到数万人,并攻占了重镇陈。
陈地的三老、豪杰云集一起,认为陈胜“功宜为王”。
尽管有人指出:这样会示天下以私心,应立六国之后,但陈胜犹豫后,仍称王立国,建号“张楚”。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最有组织性和号召力的,仍然是旧贵族。
陈胜原本深知此点。因此,起义之初,他拿出扶苏、项梁的名号来,“从民欲”。
可是,或许是被胜利冲昏头脑,陈胜还是选择了自立为王。
如此,他与要求复辟的六国残余划清界限,使自己陷入孤立。
不仅如此,由于起义军多六国故人,他们对故国怀有特殊情感,这也为后来起义军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当然,这只能算一个“高级错误”,毕竟,陈胜是先行者、探索者,他没有那么多经验可以吸取。
但是,随后,陈胜又犯下了一些低级错误。
滥杀失人心
陈胜称王前,曾经派葛婴向东发展。葛婴到东城时,立了原鲁国贵族为楚王。
葛婴得知陈胜称王的消息后,主动杀调其立的楚王,表示拥护陈胜。
但是,陈胜还是杀掉了葛婴。
葛婴的这支起义军失去领导,被削弱不说,陈胜的滥杀更是引起了将领们的恐慌。
这还不算完,陈胜称王后,不亲自率军作战,在宫中发号施令,任用朱房等酷吏,“以苛察为忠”,疏远将领,“诸将以其故不亲附”。
一边是“诸将以其故不亲附”,一边是各诸侯旧贵族对起义军将领的拉拢,众将与陈胜之间的关系渐渐微妙。
很快,分裂发生了。
分裂1:复辟、独立。
陈胜将起义军派往7个方向。
吴广率主力攻荥阳,周文绕过荥阳入关,宋留攻略南阳入武关迂回咸阳,武臣率张耳、陈余攻略赵地,周市攻略魏地,邓宗攻略九江郡,召平攻略广陵。
其中,前3路是西攻秦,后4路是攻六国故地。
分裂,开始了。
武臣很快攻取了赵地。
陈胜要求武臣“急引兵西击秦”,会合周文,一起灭秦。
可是,武臣自立为赵王。
陈胜承认,要求他尽快攻秦。
大家都是王,凭什么听你的?武臣不搭理,派韩广攻略燕地。
韩广攻略燕地后,也称燕王,也自立了!
同样,周市在攻略魏地后,也立魏咎为王,自为魏相,独立了!
倒是攻略九江郡、广陵的部队忠于陈胜,但他们一直没打出什么名堂,自顾不暇。
如此,起义军发生了大分裂,为诸侯残余做了嫁衣裳。
分裂2:不相协调,被各个击破
攻秦的三路,倒是打得很认真。
但是,这三路,彼此各行其是,互不协调。
大秦紧急征发骊山囚徒,挫败周文后,因力量不足,作了休整、调整。
此时,吴广、宋留该干啥还干啥,并没有支援周文。
章邯调整完毕后,击败周文、荥阳起义军(吴广被手下杀),各个击破!
此时,陈胜的又一个举动,使众将寒心。
吴广的部下田藏假传陈胜的命令杀了吴广。
陈胜得报后,不加追究,反而任命田臧为上将军!
这不由得令人猜测:杀吴广,是不是陈胜的意思?
吴广尚且得到如此待遇,其他将领又怎能心安呢?
如此,起义军人心寒了!
继续自残,直到崩溃
章邯消灭吴广部后,兵锋直指陈胜所在的陈。
陈胜派大将邓说前去抵抗,失败。
章邯兵盛,邓说失败,本属正常。
可是,陈胜焦躁愤怒,杀了邓说。
杀邓说后,陈胜只有派出上柱国,本是文臣的蔡赐出战。
武将打不过,文臣何能为?没有悬念,再败!
这个时候,陈胜身边只剩下城西的张贺军了。
才亲率军出战。
再败,张贺战死。
如此,陈胜的手下大将或死或散,已成孤家寡人。
在撤往城父时,陈胜被车夫庄贾所杀。
陈胜有魄力,但其统治才能与古之创业帝王确实还有差距。
有魄力,率先发起反秦起义,一时风起云涌,迅速发展壮大。
可是,统治才能不足,庞大的队伍不断分裂,将士逐渐离心,最后成了孤家寡人,为车夫所杀。
作为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他可借鉴的经验教训确实不多,对他的失误,不必过于苛责。
而他“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