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马如簇。这首由宋朝真宗赵恒所作的劝学诗,真实地再现科举入仕对读书人的诱惑。科举自隋唐首创,繁盛于宋朝,巅峰于明朝,终结于清朝,前后历经1500多年的历史,多少布衣书生依靠科举改变命运,从朝为田舍郎,一跃成为暮登天子堂的达官贵人。
科举能够招致历代读书人趋之若鹜,绝非科举本身有着多大的魅力,关键是它作为封建社会中,下层贫民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成为社会上下层等级间相互流动的捷径。有人连中三元,步入瀚林,有人名落孙山,乃至癫狂。可以说,三年一度的科举,在改变给读书人提供改变命运机会的同时,也将大量的知识分子摧残,比如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
科举具体始于哪年,目前没有形成定论,但科举终止的年份是在1905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张之洞与袁世凯共同上书光绪皇帝,废除已经实行千年之久的科举,参照西方重新制定新式选拔人才机制。不得不佩服张之洞与袁世凯的创新行为,能够冒天下之大不讳,主动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种变法的魄力与精神亘古未有。张之洞之所以坚决主张废除科举制,主要的原因是意识到“师夷强技以自强”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看到晚清腐朽的朝政,早已使得科举丧失原有的公平性,围绕科举发生的闹剧层出不穷。
清末文官何德刚有本著作叫《春明梦录》,里面记载大量晚清科举的“奇闻轶事”,作为科举首层考试乡试,属于初级海选状态,自然而然参试人数很多,给各级官府带来巨大的阅卷压力,有的地方官吏为了出于应付了事的心态,根本无视科举的严肃性,将阅卷工作视为儿戏,甚至将自己阅卷过程中“嬉戏打闹”的痕迹留在试卷上。
有年乡试揭榜,有位自以为学识不错的考生名落孙山,内心极其苦闷,便托亲戚从府衙将自己的试卷借来查阅,哪成想自己的试卷上居然贴着一张纸条,写着“火腿一只”。考生难以理解这样的批语是什么意思,便带着试卷找到主管阅卷的官员。
结果很尴尬,原来是阅卷官吏阅卷途中感到饥饿,便差人给自己到后厨取火腿来充饥。府衙怕此事闹到,只好提出以一头牛为条件,希望私了此事。阅卷时吃火腿还算小事,有的官吏为了应付工作,提高阅卷效率想出的“奇招不断”。最经典的是那位抓阄阅卷的官吏,将所有的试卷围成圆形,再将烟斗放在中间旋转,烟斗停落之处便是入围的试卷。
说回张之洞与袁世凯的废科举开新考,公元1906年,晚清首届新考如火如荼地进行,当年的考试人数较以往更多,因为此前朝廷已经昭告天下,此后以新考取代科举,很多读过书的和没读过书的都想来看看新考长什么样。结果,开考后试卷发到手中,大家一看全部傻眼,题目是“论项羽拿破仑”。
所有的考生都是熟读四书,饱读五经的大儒。项羽倒是认识,“拿破仑”是怎么回事,大家都云山雾罩。可是好不容易来一趟京城,盘缠花费不少,总不能交白卷回家,怎么也得写满,拿出个态度,说不定写上个题目还能给5分呢。有备而来的考生便开始望文生义,根据题目写出的文章更是“满嘴胡话”“一派胡言”,当中有个考生凭借主观猜想,望文生义随意写出一篇文章,却成为百年奇文。
该考生拿过试卷,沉吟片刻。项羽大家都知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拿破轮”到底拿的是多破的轮,又是什么样的车轮,他实在搞不懂。只好硬着头皮写道:
想那西楚霸王项羽,其为人也,力能举鼎,气盖山河,乃拿一破轮,尚何足道也哉……
该考生行文之间,有着对出卷人不满的意思,堂堂西楚霸王项羽,用的是重达百斤的楚戟,因何成为题目中的“破轮”。考试完毕,离开考场之际,该考生故意于试卷一角题诗一首说“秀才笔下可通神,能遣霸王拿破轮。一自乌江分别后,破轮转劫变洋人”,然后扬长而去。
这个故事听起来确实很滑稽,很像现在流行的一句玩笑“关羽大战孙悟空”,虽然它的版本还有很多,基本上以上差不多少。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晚清时期,一批救亡图存的能人异士,虽然有恢复华夏的理想很远大,却有些急于求成,导致很多闹剧迭出,但是那种理想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