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霸主。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其中以他在吴江的自杀最为慷慨悲壮。也是流传最广的。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宋诗人李清照为代表,他在《乌江》中写道:“生为英雄,死为鬼。犹思湘。禹,我不肯住江东。”他高度评价和称赞项雨宁的英雄气概,是破而不破;一位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不期而至,含辱为人。卷土重来。”认为项羽缺乏毅力和决心,对自己在吴江自尽的决定做出了遗憾和失望的评价。这两种不同的概念千百年来一直在不断延伸,那么为什么项羽选择自杀而不是过河东山再起呢?
从两人的性格对比和结局的分析上就会更加明了。
先看对手刘邦。
刘邦的文化水平不高,几天没有认真读书。但这并不妨碍他有一个很大的优势,他看人很准,用人也很在行。历史也证明,刘邦文不成武者,他似乎没有争天下的本事,却能让有才之人用他。
刘邦能够知人善用,这让他的红利不菲。项羽是个天才,但他一个人也敌不过刘邦的众多人才。刘邦的主要工作是留在大本营办公。有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他负责安排到位。刘邦特别擅长的另一件事是,他对自己精挑细选的人百分百信任。还要看人心的把握。刘邦每次打胜仗,都会按功行赏,表现好的人多加赏赐。刘邦赏赐部下的方法非常巧妙,宁愿为自己效力也不愿立功。刘邦非常清楚底层民众的需求,因为他本身就出身于普通老百姓。每次成功夺得一块土地,刘邦都抢不到,下令出台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得到了群众的拥护。自古以民为本,没有一个皇帝孤军奋战。人心齐,泰山动。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大获成功,自然而然地走向了历史的巅峰。
再看看项羽。
项羽几乎是一战所向无敌。但是战略布局能力基本没用。
史书上说:“物少,不可学书,不可学刀”。而是要向万敌学习。可见项羽从小就很成功,缺乏积累。难怪他后来在战略上变得短视了。韩信评价项羽“女之仁,男之勇”。项羽能扛鼎,勇猛无敌。在战场上,他往往能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令对手闻风丧胆,被誉为“战神”。勇敢指挥,既能鼓舞士气,又能震慑诸侯。可惜项羽因为太优秀而看不起其他人才。奖励有功者是打赢战争的主要措施。项羽个人能力太强,从不赏赐部下。对于战争,军人最应该关心的是自己的实际利益,为自己的美好前途而战。项羽胜利后,没有任何奖励,这让他的士兵很失望,他们不会积极参加战斗。在政治技巧上,与刘邦相比,项羽是远远落后的。亚夫和范增的猜忌,使他麾下的将领纷纷弃绝。再加上楚军大后方粮草空空,粮草耗尽。流氓刘邦被逼得走投无路。不仅失去了永远赢得天下的机会,连自己的性命都丢在涛涛乌江边,留下一曲千古悲歌。
这个悲惨的典故家喻户晓。《垓下之围》。
于是,威武的楚霸王,远眺江东,长叹一口气,下定决心一死了之。庆幸的是,此时此刻,他身边还有心爱的女人虞姬。身为逆境美人,霸王并没有勉强她。如果你愿意活下去,你根本就不用跟着我。可美如玉妃,深情如玉妃,誓死追随他。两人在江边生死攸关,亦是江边长相厮守的苦鸳鸯。所以,剑起剑落,两人在黄泉之路上并不孤单。
有人说,项羽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否则也不会落到如此地步。他话是这么说的,但如果不给自己压力,他就冷血无情,不会把已经逝去的兄弟放在心上,更不会把江东的长辈放在心上.没有这样荡气回肠、痛彻心扉的悲情故事流传开来。人们读他、唱他、用他,正是出于对他“重情重义”的欣赏。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