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名将众多,若非要拿出四名名将,白起、蒙恬、王翦毫无争议地选出,剩下的要在司马错和王贲之间选出。王奔的存在感比司马错强,司马错的综合实力又比王奔高。
王本
王本出生于一个武将世家。王本,其父王翦,其子王离,皆为秦国名将。王贲从小跟随王建,读兵书,上战场,逐渐成长为秦始皇时期的将领。
公元前226年,王贲以将军的身份攻打楚国,攻占了十余座城池。第二年,王贲攻打魏国,用黄河水淹渠,淹大梁。魏国战败。
公元前222年,王贲、李信攻打燕辽东,俘虏燕王,燕国灭亡。王贲攻打赵国,赵国灭亡。第二年,王贲、李信再次攻打齐国,齐王投降,齐国灭亡。
可以说,王贲的仕途比较顺利,建功立业的时机也非常好。那是秦灭六国无人能挡的时候,在王翦的支持下,基本打了几场仗都还算顺利。
王建父子成为秦始皇灭六国的大功臣。
司马错
与王贲相比,司马错显得很凄凉,因为张仪和白起这两个在秦国比较耀眼的人物盖过了司马错的光芒,但综合实力却远胜于王贲。
司马错也算得上是一个纵横家。他曾与张仪辩论,赢了。公元前316年,南方的巴、蜀诸国联手,终于向秦国发出了求救信号。秦惠文王犹豫不决,要攻打蜀国。考虑到蜀地地势陡峭,路途遥远,行车困难,更令人不安。秦惠文王随即专门召开辩论会。
张仪主张东进不攻蜀,司马错却觉得攻打韩国中原诸国不会坐视,中原六国也不会重视攻蜀。而且,蜀国有着天然的优势,势必为秦日后的东进提供便利。先伐蜀再伐楚,事半功倍。
于是司马错成功说服秦惠文王用兵伐蜀。这一年秋天,司马错、张仪率兵攻打蜀国,成功灭蜀。
但司马错与蜀国的缘分并没有结束。此后十五年,司马错又两次平定蜀地叛乱,直至公元前301年。
蜀地对于秦国的作用,在后来是相当明显的。只想说,蜀地富饶,为秦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解决了常年战乱所面临的粮食短缺问题。
这时,张仪因为是皇帝又是臣子,早已逃走,司马错却又遇到了白起。
公元前295年,司马错任都尉,攻打魏国未取胜,白起被免去为都尉。公元前291年,司马错任左庚,先后攻占了魏国的魏地和韩国的邓地。之后又两次攻打魏国,攻占了六十多座城池。公元前280年,司马错从蜀地攻楚,大败楚军。楚国被迫割让汉水以北和上庸之地给秦国。
此后,年迈的司马错退出了历史舞台。
综合以上分析,秦国四大名将应该是:白起、王翦、蒙恬、司马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