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以公元前236年秦军伐赵拉开序幕的统一六国战争,前后持续15年。期间,除了最先的灭亡韩国王翦没有参与外,其他五国,要么为王翦带兵所灭,要么为其子王贲攻克而亡,可以说是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
在中国历史上,一般名将都不得善终。就说前面提到的这四大名将,白起、李牧都被迫自杀而亡,廉颇也是流落他国,郁郁而终。这里面只有王翦得以按自己的意愿彻底隐退,老死山林,可以说是完美的一生。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王翦能够得到这么好的结局,与他的做事方式有很大关系。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王翦坚持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最后秦王用李信伐楚,王翦称病回乡。事情正如王翦预料的那样,李信被楚国将领项燕带领的大军大的打败,损失惨重,是秦灭六国期间少有的败仗之一
不得已,秦王只好亲自去王翦家里向他致歉并满足他的要求,让他带兵伐楚。六十万大军占秦军总兵力的大半,可以说是举国之力。谁知王翦出征时却不操劳王事,反而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这成何体统嘛!
于是有好心人提醒王翦这样做是否太过份了,这时王翦说出了他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大半兵力由自己掌握,此时唯有向秦王多提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对他拥兵自立的疑惧。果然秦始皇并没有责怪他,而是痛快答应了他的要求。
其实,王翦也没完全吐露心机。打消疑虑只是表象,其实他是在打造一把利刃,并将刀把子交到秦王手里,使秦王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将它刺向自己的胸膛。试想,如果伐楚成功,王翦的形象将更加高大上,假如有问题让秦王如何处理?现在提前自损形象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当然,秦王也不傻,心知肚明,对双方都有利的戏码当然要配合了。
他再度出山灭楚后,又自觉配合秦王上演了一出请求退隐与不允的大戏后彻底走下舞台,从而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