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作为秦始皇得力助手,为什么李斯和王翦的结局相差那么大?

作为秦始皇得力助手,为什么李斯和王翦的结局相差那么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唐宋风华 访问量:1906 更新时间:2024/1/19 19:08:59

二人均不存在智商上面的短板,唯一的不同在于情商和处世观念上面。

下面分别介绍秦始皇面前的这两个红人。先说李斯,李斯原本就不是秦国人,他原本是魏国的一个小吏,算是一个基层的办事员,看管粮食的小官。

上厕所的时候,看到厕所里面有一群老鼠,又瘦又饿,见到人来了还吓得滴溜溜乱窜。而到了粮仓里面呢,里面的老鼠又大又肥,见到人来了之后,根本跑都不跑。

于是李斯得出来一个结论:人能否取得成就,在于他所处的环境与位置。于是,李斯便下定决心,改变自身的处境。

他求学荀子,后又火速入秦,其本意并不在于解救天下苍生,而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环境,获得功名利禄,仅此而已。

于是,他投到了吕不韦的门下,然后被吕不韦推荐到了嬴政的身边。在嬴政亲政的之前,李斯便在嬴政的身边出谋划策,后在镇压嫪毐叛乱与荡平六国的过程中,李斯也居功至伟。

顺势而为向来就要比逆天改命容易太多,不可否认,李斯是有一定的水准,趁着秦国的这一股东风,使得自己扶摇而上,一跃成为了大秦帝国的丞相。

李斯在这个过程中,尽心尽力,所作所为也完全没毛病。甚至在嬴政想要尽逐六国外客的时候,李斯不惜冒着杀头的机会,写下那篇脍炙人口的《谏逐客书》,以一己之力挽救秦国。

李斯翻车,在于其在“沙丘之变”中没有以大局为重,而是选择了自己的私心。

公元前210年,始皇嬴政第五次出巡,行走至沙丘宫一病不起,眼看就要撒手人寰。就在他弥留之际,写下了让公子扶苏回咸阳主持自己丧礼的诏书,然后让赵高安排人前去传诏。

结果诏书还没有发出去,嬴政就去世了。赵高看着诏书,心里五味杂陈。他决定干一票大的,于是便说服了胡亥,谋权篡位。

胡亥小孩子被赵高一忽悠,就同意了。关键光他俩同意,没有用。必须征得李斯的同意,才会干成这件事。

赵高就找李斯唠了会,就把李斯安排得妥妥地,同意一起干了。

赵高在谈话中,指出了李斯多方面不如蒙恬。同时大胆推测,一旦扶苏即位,蒙恬将会当丞相,同时举例,秦国的丞相,就没有能善终的。

李斯一想到自己的富贵将要付之一炬,心都在滴血。并且赵高还给他画了个饼,一旦胡亥即位,将给他封侯,子孙世袭,代代相传。

在李斯看来,国家大义都比不过自己的富贵,这也是老鼠哲学的局限性。于是,他决定为了自己的富贵与子孙后代的富贵,加入到赵高的TEAM。

然后李斯就迷失了自己,胡亥被赵高架空了,赵高在一个个诛杀完秦国的大臣后,便将屠刀伸向了李斯,李斯最后被腰斩于咸阳街头,三族全被诛杀。

王翦对比李斯,整体要佛系一些。作为战国的四大名将之一,王翦是唯一一个得以善终的名将。之所以能有这个结果,一来是嬴政的仁义,二者是王翦的睿智。

王翦在攻打楚国的问题上,曾与嬴政的意见有过出入。对于灭楚的问题,王翦坚持要60万军队,而李信只需要20万。这时候,嬴政选择了相信李信。

这在外人看来,就是个简单的战术交流,但在王翦看来,这就是妥妥的不信任。嬴政还是不愿意将举国的兵力全都交到王翦的手上。

于是,王翦便选择了告老还乡,李信征讨楚国失败,王翦又被请出山。王翦没有托大,趁机要宅子要地,一方面为了向嬴政表示,我就是为了要点财富,二来也顺便搞点实惠。

王翦率领大军,荡平楚国之后,后又带兵征服百越,便选择了急流勇退。而嬴政也顺水推舟同意了王翦的请求。

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已定,王翦急流勇退,正是时候。

有很多时候,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而后退,也未尝不是一种成功。

标签: 王翦

更多文章

  • 战国四大名将,2人遇害,1人出逃,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崔博文标签:王翦

    自古红颜多薄命,其实名将也难善终!当功高震主时,当嚣张跋扈时,当擅权乱令时,总之当主君感到王(皇)权受到威胁和无法从容指挥时(不听话),名将的辉煌也到了终点,离死亡近在咫尺了。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白起、李牧为君王所忌,惨遭杀害;廉颇客死他乡,成了孤魂野鬼;只有王翦功成名就,子孙多

  • 秦国第一名将为什么不是白起王翦而是司马错?

    历史人物编辑:电工与机械维修标签:王翦

    如果投票给秦国第一名将,王健的心机和白起的战神本色无疑会高分不少。他是谋略大师,帮助秦统一了国家。谁是秦国第一将军?估计是候选人太多了,估计白起和王渐得票不少。更不用说,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灭楚和平赵王翦,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至于白起,他可是古今第一杀手。年)至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

  • 《大秦赋》细节神还原,秦箭演技好燃,王翦好像兵马俑穿越

    历史人物编辑:脚踩风火轮标签:王翦

    《大秦赋》一开播,就掀起了追剧热潮,因为好久都没有新出这样一部正经的历史剧了,好多细节,简直是神还原,让人一口气,看了六集,都是不带快进的。尤其是赵国骑兵胡服骑射风格的环节,演绎得好是真切,他们面对顽强抵抗,并且阵型整齐的秦兵,并没有贸然冲锋,而是散开射箭,以此来慢慢消耗秦军力量。秦箭演技好燃,即使

  • 战国名将王翦向朝廷大肆索要财物秦王却毫无怒气

    历史人物编辑:不会动的汽车标签:王翦

    名将王翦,关中频阳东乡(今属陕西富平东北)人,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杰出的军事家,为秦国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与白起、李牧、廉颇等名将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出身贵族,他是周灵王太子姬晋的十八世孙,功成名就之后,隐居家乡,成为太原王氏,琅琊王氏的始祖。少年时代的王翦就表现出过人

  • 秦王扫六合的最大功臣,一代名将王翦的人生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椒盐侃影标签:王翦

    引言:一个王朝的开创,特别是一个划时代的王朝的开创,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而且还需要学会控制和利用这些机会,才可能会成功。在秦国六代秦国君主的共同努力下,在无数的秦国将士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下,秦国最终升华为秦朝。有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是一个必要条件,但拥有一位善于用

  • 王翦和李牧谁更厉害?答案出乎意料,一代战神名不虚传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王翦

    春秋战国 群雄割据,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出现了很多的猛将,《大秦帝国》系列,也为观众们呈现了名将的事迹,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战国四大名将了,他们分别是白起 廉颇 李牧 王翦,这四个人两个是秦国,两个归赵国所有,这也是赵国能够与秦国相抗的原因,其中白起可以说是战功赫赫,更是设下妙计水淹郢都,之后打破赵魏

  • 王翦同样功高震主,为什么能摆脱韩信那样的命运,安然终老?

    历史人物编辑:安尘读史标签:王翦

    历史上总喜爱开演鸟尽弓藏的戏。殊不知本来是在同一时期里,秦朝将军王翦在灭了五国,荣誉鼎盛的状况下却可以独善其身,舒适安逸的终老,这取决于他为人处世的心态。相比白起硬汉的风格而言,王翦在处世层面要圆润得多,他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军事上精确领兵,政冶上面耍手段用方式。他的待人之道更值得人们学习和效仿。王翦

  • 王翦才是秦始皇的嫡系,统一天下王氏父子功劳卓著

    历史人物编辑:欢欢的奇幻旅行标签:王翦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战国四大名将,除了王翦之外,其余均不得善终。白起虽战功卓著却被秦昭王赐死,无奈自杀谢世;廉颇受赵王猜忌而外逃,郁郁而终,客死他乡;李牧因郭开挑拨离间,而被赵王杀害。王翦不仅战功赫赫而且得以善终,明显不同于与之并称其他三位战国名将。“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

  • 王翦感觉自己功高盖主,主动要求解甲归田,没曾想被秦始皇拒绝了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王翦

    从自从有皇权开始,皇帝肯定是整个国家大权的首要掌控者,其次的权利被依次分给下面的大臣。这些有了权利的臣子就组成了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运行管理体系,所以权利的分封也算是更好的管理国家。但是,权利再大,功绩再高的臣子都高不过皇帝,可皇帝肯定会对他产生防备,甚至杀心。历史上有一句话形容皇帝身边的人,“伴

  • 王翦为何能够全身而退,他太了解秦始皇嬴政的性格

    历史人物编辑:邓苹标签:王翦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王翦有跟其它三人不同的经历,这个经历为他功成名就全身而退打下了基础。如果说廉颇、白起和李牧是靠个人能力横扫天下,嬴得声名的话,那王翦纯粹就是依靠与嬴政的私人关系谋取了一官半职,从而做到了公私兼顾,名扬天下。首先,王翦的成功,是伴随秦始皇嬴政成长进步分不开的。史书上记载,王翦也算得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