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均不存在智商上面的短板,唯一的不同在于情商和处世观念上面。
下面分别介绍秦始皇面前的这两个红人。先说李斯,李斯原本就不是秦国人,他原本是魏国的一个小吏,算是一个基层的办事员,看管粮食的小官。
上厕所的时候,看到厕所里面有一群老鼠,又瘦又饿,见到人来了还吓得滴溜溜乱窜。而到了粮仓里面呢,里面的老鼠又大又肥,见到人来了之后,根本跑都不跑。
于是李斯得出来一个结论:人能否取得成就,在于他所处的环境与位置。于是,李斯便下定决心,改变自身的处境。
他求学荀子,后又火速入秦,其本意并不在于解救天下苍生,而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环境,获得功名利禄,仅此而已。
于是,他投到了吕不韦的门下,然后被吕不韦推荐到了嬴政的身边。在嬴政亲政的之前,李斯便在嬴政的身边出谋划策,后在镇压嫪毐叛乱与荡平六国的过程中,李斯也居功至伟。
顺势而为向来就要比逆天改命容易太多,不可否认,李斯是有一定的水准,趁着秦国的这一股东风,使得自己扶摇而上,一跃成为了大秦帝国的丞相。
李斯在这个过程中,尽心尽力,所作所为也完全没毛病。甚至在嬴政想要尽逐六国外客的时候,李斯不惜冒着杀头的机会,写下那篇脍炙人口的《谏逐客书》,以一己之力挽救秦国。
李斯翻车,在于其在“沙丘之变”中没有以大局为重,而是选择了自己的私心。
公元前210年,始皇嬴政第五次出巡,行走至沙丘宫一病不起,眼看就要撒手人寰。就在他弥留之际,写下了让公子扶苏回咸阳主持自己丧礼的诏书,然后让赵高安排人前去传诏。
结果诏书还没有发出去,嬴政就去世了。赵高看着诏书,心里五味杂陈。他决定干一票大的,于是便说服了胡亥,谋权篡位。
胡亥小孩子被赵高一忽悠,就同意了。关键光他俩同意,没有用。必须征得李斯的同意,才会干成这件事。
赵高就找李斯唠了会,就把李斯安排得妥妥地,同意一起干了。
赵高在谈话中,指出了李斯多方面不如蒙恬。同时大胆推测,一旦扶苏即位,蒙恬将会当丞相,同时举例,秦国的丞相,就没有能善终的。
李斯一想到自己的富贵将要付之一炬,心都在滴血。并且赵高还给他画了个饼,一旦胡亥即位,将给他封侯,子孙世袭,代代相传。
在李斯看来,国家大义都比不过自己的富贵,这也是老鼠哲学的局限性。于是,他决定为了自己的富贵与子孙后代的富贵,加入到赵高的TEAM。
然后李斯就迷失了自己,胡亥被赵高架空了,赵高在一个个诛杀完秦国的大臣后,便将屠刀伸向了李斯,李斯最后被腰斩于咸阳街头,三族全被诛杀。
王翦对比李斯,整体要佛系一些。作为战国的四大名将之一,王翦是唯一一个得以善终的名将。之所以能有这个结果,一来是嬴政的仁义,二者是王翦的睿智。
王翦在攻打楚国的问题上,曾与嬴政的意见有过出入。对于灭楚的问题,王翦坚持要60万军队,而李信只需要20万。这时候,嬴政选择了相信李信。
这在外人看来,就是个简单的战术交流,但在王翦看来,这就是妥妥的不信任。嬴政还是不愿意将举国的兵力全都交到王翦的手上。
于是,王翦便选择了告老还乡,李信征讨楚国失败,王翦又被请出山。王翦没有托大,趁机要宅子要地,一方面为了向嬴政表示,我就是为了要点财富,二来也顺便搞点实惠。
王翦率领大军,荡平楚国之后,后又带兵征服百越,便选择了急流勇退。而嬴政也顺水推舟同意了王翦的请求。
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已定,王翦急流勇退,正是时候。
有很多时候,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而后退,也未尝不是一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