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战国四大名将,2人遇害,1人出逃,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战国四大名将,2人遇害,1人出逃,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崔博文 访问量:3937 更新时间:2024/1/1 4:53:57

自古红颜多薄命,其实名将也难善终!当功高震主时,当嚣张跋扈时,当擅权乱令时,总之当主君感到王(皇)权受到威胁和无法从容指挥时(不听话),名将的辉煌也到了终点,离死亡近在咫尺了。

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白起、李牧为君王所忌,惨遭杀害;廉颇客死他乡,成了孤魂野鬼;只有王翦功成名就,子孙多福,可是到了秦末也跟着暴秦一起毁灭了。

四大名将共同特点就是战功卓著,不同点就是所遇君王和自己的性格不同,也就这两点不同,决定了各自的命运。

杀神白起

白起名列武庙十哲之一,除了武成王姜太公(姜子牙)为主祭,汉留侯张良为配享(副祭),他名列第3。可见在后世人眼中,他可以说是战国第一名将,地位犹在孙武、吴起之上。

白姓源自嬴姓、芈姓,白起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世家豪族中。因此,他自幼见识广博,又熟知兵法。

白起长大后,秦国正是秦昭王执政,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即位之后,励精图治,继续实施变法,尤其是推行军功爵制,让喜欢用兵的白起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

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一战成名,白起领军屠灭韩魏二十四万联军,彻底打通了秦军东进之路。

公元前292年,白起领兵攻魏,一战夺取魏城11座,为秦国兵出崤函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80-278年,白起三次伐楚,攻陷楚都郢城,焚烧楚王坟墓,逼迫楚顷襄王不得不迁都避战。因功,白起获封“武安君”,由此天下皆知。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白起为帅战胜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坑杀40万降卒,使得赵国再也没有跟秦国争天下的资本。

此战,是白起作为武将的巅峰之作,“杀神”的称号由此而得,而正是因为此战,导致了将相失和,为白起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

当时的秦相是范雎,韩赵二国担心白起发动灭国之战,因此重金贿赂范雎,并谏言停止白起的进攻,如果白起再获大胜,那威望和军功,必将超过相国,到时你范雎如何自处?难道要让出相国之位吗?

因此,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的理由,劝说秦昭襄王答应了韩、赵两国割地求和请求。白起在军中听闻此事前后经过,从此与范雎势不两立。

公元前257年,秦王连续派出王陵和王龁两路主帅攻赵都败于联军之手。此时,秦王想重新用白起为帅,可白起并不愿意,还以病体不便推辞。

秦王和相国再三恳请,白起才缓缓而行,当驻足杜邮时,收到秦王特使的赐死旨意,白起仰天长叹:“我有什么罪过啊,竟落得如此下场?”说罢,拔剑自刎。

白起之死,死在其刚硬的性格,死在其不给秦王留丝毫颜面,死在了秦王觉得白起不能掌控了。总之,很大的过错在于自身,少部分过错在于秦王。

李牧死,赵国亡

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唯一能撑住危局的良将。和白起一样入武庙位列七十二子之一。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将出身,他的任务就是长期驻守雁门郡,防备匈奴的寇边。他在做边军统帅时,最精彩的一战,就是用战车、骑兵和步卒的组合,一战消灭匈奴10万人马。成为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以步兵部队为主,一战全歼骑兵部队的典型战例。

李牧领兵可谓战无不克,百战百胜,他又相继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使得十多年里,匈奴不敢派兵犯赵国边境。

公元前244年,乐乘与廉颇火并,虽然廉颇打跑了乐乘,但赵国也没有了廉颇的容身之地,廉颇一气之下投奔了魏国。当时,蔺相如早已去世,名将廉颇逃亡,李牧能文能武,便成为朝中重臣。

公元前234年,秦将桓齮攻赵,一路凯歌,直奔赵都邯郸。赵王迁从雁门调回李牧,命其为大将军,指挥全部赵军与秦军死战。经过一番激战,赵军大破秦军,李牧因功获封“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军兵分两路攻赵,李牧与副将司马尚配合,略施小计大破两路秦军,使得赵国形势转危为安。

公元前229年,秦国大将王翦统兵60万伐赵,与此同时秦王实施反间计,花费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使其向赵王迁进谗言“李牧勾结秦军,包藏祸心”。

昏庸的赵王,听信一面之言,设计斩杀了李牧。李牧死后只过了三个月,王翦攻破邯郸,俘获赵王迁,赵国灭亡。

两个“武安君”,同样的命运。李牧之死,与白起不同。他死在了昏庸的君王手中,自身并没有过错,他是一个真正的军人,也是个优秀的统帅,奈何跟错了人,结果落了个悲惨的下场,好在整个赵国不久就给他陪了葬,在九泉之下也该瞑目了。

廉颇老矣,客死他乡

廉颇在后世的名气很大,“负荆请罪”、“将相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些耳熟能详的典故,都来自廉颇之事。他与李牧同样都是武庙七十二子之一,被后人所崇敬。

廉颇是在李牧之前,赵国最厉害的统帅,以勇猛果敢,闻名于诸侯。

公元前283年,廉颇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此后,小胜不断,因功拜上卿。

长平之战前期,廉颇坚守不出,成功抵御住了秦军的猛攻。使得秦王不得不使出离间计,让赵王临阵换下老成稳固的廉颇,而使赵括成为主帅,被白起抓住弱点,一战坑杀40万赵军精锐。

公元前251年,燕国趁赵国战败虚弱之时攻赵,遭到廉颇的迎头痛击,取得了以少胜多的大胜,因功被封“信平君”,拜假相。

赵孝成王去世,赵悼襄王继位,立即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取而代之。这一行为,使得廉颇暴怒,不仅带兵打跑了乐乘,自己也出逃到魏国去了。

魏王虽收留了他,但并不信任和重用他。当赵国被秦国肆意揉捏时,赵王想起了廉颇的好处,想重新启用他,可是奸臣郭开又出场了,他贿赂赵王使者,让他说假话“顷之三遗矢矣”,赵王听后,遂不用廉颇。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不得志,便迎廉颇到楚国为将,但之后,廉颇再无用武之地。最后抑郁不乐,死在楚国的寿春。

廉颇虽得善终,却也客死他乡,做了孤魂野鬼。他的不得志,自身性格暴躁加之赵王昏庸听信宠臣之言有关,廉颇的遭遇比之白起、李牧要好,但比起王翦要差得多。

王翦得遇明主,深藏功与名

王翦与李牧、廉颇同为武庙七十二子之一,比之白起武庙十哲地位要低。但他是战国四名将中最有智慧,也是最幸运的一位。

王翦是周灵王之后,出身名门。从小喜研军事,陪侍嬴政左右。

公元前236年,王翦初出茅庐领兵攻赵,一连攻下九座城池。此后,真正成为白起之后一代战神,先后率军攻破赵都邯郸,扫平三晋,攻灭燕国,又消灭了楚国,拥有灭三国之大功。随后王翦又南征百越,取得大胜,凯旋而归时,因功被封“武成侯”。

眼看秦国就要大一统了,王翦却选择了激流勇退,他知道大势所趋之下,换了谁去统军,秦军都是无敌于天下了。

此时,已经封无可封,再要立功就要犯君王忌讳了,所以他选择了明哲保身,问秦王嬴政要金钱、要美女、要仆役、要房子……总之,想到什么,就要什么,越显得贪得无厌,秦王就会越放心。因此,他得到了大量秦王的赏赐,也是王家成为秦帝国军中最大的两根支柱之一(另一个是蒙恬家族)。

王翦的幸运,源自他的政治智慧,源自他能屈能伸圆滑的处事之道,更源自遇到了当时天下独一无二的英明君主。

对于天下名将,想得个富贵善终,最好的幸运就是找个好主公,秦始皇就是其中之一,从不乱杀功臣,仅此一点,就可看出始皇帝的胸怀之宽广和格局之远大。

标签: 王翦

更多文章

  • 秦国第一名将为什么不是白起王翦而是司马错?

    历史人物编辑:电工与机械维修标签:王翦

    如果投票给秦国第一名将,王健的心机和白起的战神本色无疑会高分不少。他是谋略大师,帮助秦统一了国家。谁是秦国第一将军?估计是候选人太多了,估计白起和王渐得票不少。更不用说,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灭楚和平赵王翦,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至于白起,他可是古今第一杀手。年)至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

  • 《大秦赋》细节神还原,秦箭演技好燃,王翦好像兵马俑穿越

    历史人物编辑:脚踩风火轮标签:王翦

    《大秦赋》一开播,就掀起了追剧热潮,因为好久都没有新出这样一部正经的历史剧了,好多细节,简直是神还原,让人一口气,看了六集,都是不带快进的。尤其是赵国骑兵胡服骑射风格的环节,演绎得好是真切,他们面对顽强抵抗,并且阵型整齐的秦兵,并没有贸然冲锋,而是散开射箭,以此来慢慢消耗秦军力量。秦箭演技好燃,即使

  • 战国名将王翦向朝廷大肆索要财物秦王却毫无怒气

    历史人物编辑:不会动的汽车标签:王翦

    名将王翦,关中频阳东乡(今属陕西富平东北)人,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杰出的军事家,为秦国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与白起、李牧、廉颇等名将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出身贵族,他是周灵王太子姬晋的十八世孙,功成名就之后,隐居家乡,成为太原王氏,琅琊王氏的始祖。少年时代的王翦就表现出过人

  • 秦王扫六合的最大功臣,一代名将王翦的人生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椒盐侃影标签:王翦

    引言:一个王朝的开创,特别是一个划时代的王朝的开创,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而且还需要学会控制和利用这些机会,才可能会成功。在秦国六代秦国君主的共同努力下,在无数的秦国将士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下,秦国最终升华为秦朝。有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是一个必要条件,但拥有一位善于用

  • 王翦和李牧谁更厉害?答案出乎意料,一代战神名不虚传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王翦

    春秋战国 群雄割据,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出现了很多的猛将,《大秦帝国》系列,也为观众们呈现了名将的事迹,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战国四大名将了,他们分别是白起 廉颇 李牧 王翦,这四个人两个是秦国,两个归赵国所有,这也是赵国能够与秦国相抗的原因,其中白起可以说是战功赫赫,更是设下妙计水淹郢都,之后打破赵魏

  • 王翦同样功高震主,为什么能摆脱韩信那样的命运,安然终老?

    历史人物编辑:安尘读史标签:王翦

    历史上总喜爱开演鸟尽弓藏的戏。殊不知本来是在同一时期里,秦朝将军王翦在灭了五国,荣誉鼎盛的状况下却可以独善其身,舒适安逸的终老,这取决于他为人处世的心态。相比白起硬汉的风格而言,王翦在处世层面要圆润得多,他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军事上精确领兵,政冶上面耍手段用方式。他的待人之道更值得人们学习和效仿。王翦

  • 王翦才是秦始皇的嫡系,统一天下王氏父子功劳卓著

    历史人物编辑:欢欢的奇幻旅行标签:王翦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战国四大名将,除了王翦之外,其余均不得善终。白起虽战功卓著却被秦昭王赐死,无奈自杀谢世;廉颇受赵王猜忌而外逃,郁郁而终,客死他乡;李牧因郭开挑拨离间,而被赵王杀害。王翦不仅战功赫赫而且得以善终,明显不同于与之并称其他三位战国名将。“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

  • 王翦感觉自己功高盖主,主动要求解甲归田,没曾想被秦始皇拒绝了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王翦

    从自从有皇权开始,皇帝肯定是整个国家大权的首要掌控者,其次的权利被依次分给下面的大臣。这些有了权利的臣子就组成了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运行管理体系,所以权利的分封也算是更好的管理国家。但是,权利再大,功绩再高的臣子都高不过皇帝,可皇帝肯定会对他产生防备,甚至杀心。历史上有一句话形容皇帝身边的人,“伴

  • 王翦为何能够全身而退,他太了解秦始皇嬴政的性格

    历史人物编辑:邓苹标签:王翦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王翦有跟其它三人不同的经历,这个经历为他功成名就全身而退打下了基础。如果说廉颇、白起和李牧是靠个人能力横扫天下,嬴得声名的话,那王翦纯粹就是依靠与嬴政的私人关系谋取了一官半职,从而做到了公私兼顾,名扬天下。首先,王翦的成功,是伴随秦始皇嬴政成长进步分不开的。史书上记载,王翦也算得出身

  • 王翦功高震主却安然退隐,可谓是智商情商超绝

    历史人物编辑:小航说美食标签:王翦

    《过秦论》中写到六王毕,四海一是秦奋六世之余烈取得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谁的功劳最大呢?毫无疑问是王翦。王翦生卒年不详,史记中记载他是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将军。王翦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呢。横扫三晋,计杀李牧公元前236年,除掉了吕不韦和嫪毐后的秦王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