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出土2000年前古籍,揭露陈胜吴广起义内幕,专家:原来被骗了
陈胜吴广这俩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领导的起义斗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个典故也被很多地方的语文教材收录,所以学生们都很熟悉。不过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北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就有涉及这次起义的内容,专家解读之后发现,大家可能都被陈胜吴广给骗了。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下令征调九百多位农民防守渔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密云一带。在这批征调的农夫中陈胜吴广担任屯长,就在他们一行人走到大泽乡,也就是现在安徽宿州一带时天公不作美,连下了好几天大雨。眼看着报到的日子临近,陈胜吴广干脆对这近千人说,按照秦朝的法律,误了期限也是个死,大丈夫不死则已,要死也要轰轰烈烈,于是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农民们一呼百应。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最终秦朝被推翻,不过陈胜吴广也没笑到最后,倒是让刘邦建立起四百年大汉。在这件事的影响下,大家都一致认为秦朝是个滥用权力、好酷刑的国家,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北孝感出土了大量的秦简,专家才开始质疑这场农民起义的真实性。这些秦简有个统一的名字叫《睡虎地秦墓竹简》,一共202套,大部分都是记载秦国法律的,包括田地、房屋、市级、官吏等等,与徭役相关的法律也有记载。
其中《徭律》上说道,“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興”,意思是被朝廷征调的徭役,如果耽搁了不出发那么就罚钱二甲,迟到三至五天将被斥责,六到十天罚钱一盾,超过十天罚钱一甲,如果不巧遇到下雨天那么可以免除本次征调。由此看来,按照秦朝的法律,就算延误十天也只是罚钱,总之罪不至死。
这就跟《史记》中的记载有很大出入了,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别说十天,就算迟到一天也是要被处死的,所以陈胜吴广才动了起义的念头。如此看来,《史记》和《徭律》肯定有一方没说真话,至于到底是司马迁为了抹黑秦朝而故意为之,还是秦朝的法律表面上故作仁慈,那就得等更多的证据来揭开谜底了。不过专家称,秦律出错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其中《尉杂律》明确规定,各地的法律必须与朝廷的一致,有专门的廷尉官定期进行审核。
另外,秦朝之所以强大靠的并不是儒家学说而是法家,国内百姓对于法律是非常敬畏和熟悉的,所以那批征调的农夫们不可能都不了解法律。如此看来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陈胜吴广撒了谎,他们故意激起农夫们的反秦思潮,然后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也不是不可能的,《史记》中说,陈胜从小就是个有志之人,而吴广生性刚毅,二人为谋大业不谋而合。不过即便如此,农民们能一呼百应说明秦朝的法律着实太严苛,不然谁也不会冒着诛九族的风险去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