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斯究竟为什么会舍弃扶苏,而去扶植胡亥上位?

李斯究竟为什么会舍弃扶苏,而去扶植胡亥上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翟梦迪 访问量:2104 更新时间:2024/1/16 18:10:56

根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始皇在巡游途中病死在沙丘,临死前拟了遗诏:将皇位传于长子扶苏

而宦官赵高说服公子胡亥,想与之密谋篡改诏书,自立为帝。但这事仅靠自己办不成,必须得到丞相李斯的支持才行。

于是,赵高就向李斯进行了游说。刚开始李斯还严词拒绝了赵高的阴谋,但当赵高以相位和权力相威胁的时候,李斯犹豫了。

但是,他最终还是答应并参与了赵高的矫诏阴谋,立公子胡亥为二世皇帝,赐死了长子扶苏和将军蒙恬

那么,问题来了,李斯在官场浮沉半生,精明非常,为什么就这么轻易地被赵高说服,一门心思地扶植胡亥上位?

难道仅仅只是因为李斯的名利之心太重?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李斯的个人私欲很重,这是他倒戈赵高阵营的重要原因。

在历史上,李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励志成才的典型。

他当初做一个楚郡小吏的时候,有感于“厕鼠”与“仓鼠”所处环境及其生活状况的差异,发出“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的慨叹,然后毅然辞职,开始了求学逐梦之旅。

李斯一心想成为人上人,干出一番事业,做那养尊处优的富贵“仓鼠”。

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先是拜荀卿为师,钻研“帝王术”,即学习如何治理国家;学成之后,他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最后去了有一统天下之野心的秦国。

李斯博览群书,深谋远虑,精通王霸之术,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也正如他所愿,在秦国,他先是受到吕不韦的赏识,后又得到秦王嬴政的重用,才能得到发挥,抱负得以施展,权势更是越来越高,成为秦国权倾朝野的当权者。

这份滔天富贵如何舍得就此丢下手?正是他这贪恋荣华富贵的心思被狡诈的赵高窥破,并加以威逼利诱。

李斯陷入两难抉择之地,不知该如何选择,让谁来继承这个皇位才好?

赵高的话久久回荡在他耳边。他不得不承认,赵高所言极是,一旦长公子扶苏继位,必回重用关系亲近的蒙恬兄弟俩,届时蒙恬成了权倾朝野的丞相,他李斯又该何去何从呢?他不敢想象。

他从布衣之身一路走来,披荆斩棘,奋斗大半生才做到如今丞相的位置,想让他轻易放弃,那是万万不能的。

而如果胡亥上位那就大不同了,他李斯也算有着从龙之功,权势富贵在原有的基础上,说不好还会再上一层,未来的仕途可谓一片光明。

思来想去,李斯最终没能避免他的这个弱点。

于是,李斯做了一个人生中最错误的决定,那就是拥护胡亥上位。

那么,李斯除了为自身的名利富贵考虑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导致他作出这样的选择?

或许有的吧。

众所周知,秦始皇在一统江山后,一门心思地想建立一个与众不同的新帝国。

比如,以“皇帝”取代“秦王”,并且废除谥法,不允许后人评论皇帝的功业。

比如,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

比如,取消封建分封制度,在全国大力推行以法家为主导的郡县制。

比如,在全国推广统一性的文字、度量衡、道路,让天下的文化、贸易、交流都没有任何障碍。

比如,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

秦始皇胸怀沟壑,对新生的帝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设立了全新的制度。

而这种宏大的气魄,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

一些守旧的人觉得某些旧时代的东西有必要保留,并数次在朝堂上进行争论。

比如,以丞相王绾为代表的一干官员,就主张将秦始皇的儿子、宗族还有功臣们封到燕、齐、楚等国的偏远地方,让他们镇守各地,以保持国家的稳定。

就像博士淳于越就曾劝谏秦始皇说:“当年的周朝有诸侯国做为帮手,陛下的儿子却是有名无实,如果有大臣谋反,怎么办呢?”

秦始皇是朝廷集权的支持者,他想建立一个与众不同的新帝国。

在这个新帝国,硬件(土地)和软件(文字、度量衡等)都得统一,才算大一统。

不然,如果大肆分封诸侯国,存在的潜在隐患就一直存在,百年之后,诸国混战的局面再度发生,那岂不是又回到了过去?

但是大家还没统一战线,还在争论不休。

但是,也有人坚定地站在了秦始皇的一方,那就是李斯。

李斯站在了群臣对立面,他说:“周朝的混乱与灭亡,就是因为分封的诸侯国混战导致的。如今好不容易统一了,还是不要重蹈覆辙了。”

秦始皇大手一挥:“李爱卿说得对,我们不要分封。”

但凡一个新事物出现,在取代旧事物之前,必将经受很长一段时间的质疑和反对。

秦始皇的变革便是如此。

虽然国家发展大方向确定了,但旧时代遗留下一堆问题亟待解决。

很多人并不认同以法家为主导的新制度,反而认同旧时代的旧制度。

人的思想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改变的,需要时间的洗礼,慢慢地转变人心。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而秦始皇明显不想循序渐进,只想快刀斩乱麻。他想做的事太多,而时间太少。

于是,秦始皇在有生之年动作不断,一心为秦国的发展大计添砖加瓦,比如到处巡游、泰山封禅等等。

就连被后人认为罪大恶极地“焚书坑儒”,本质上都是他为大一统的局面打下的补丁。

“焚书”,是秦始皇和丞相李斯亲自发起的一场文化清理运动,他们迫切希望在文化领域也能实现大一统。

“坑儒”也不是坑杀儒生,而是诽谤秦始皇的人,这一切不过是为了家国一体的完整性。因为在秦始皇看来,诽谤朕,就是在质疑这个国家。

总之,秦始皇势必将裹着法家思想的新制度推行下去,不计代价。

而最让秦始皇接受不了的是,他寄予厚望的长子扶苏,居然跟他不是一条战线上的。

扶苏说:“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诸生都是孔子的门徒,陛下却严惩,天下人怕是不会安心。陛下还是三思而行。”

这句话就透露出了,相对于严苛的法家制度,扶苏更倾向于温和的儒家思想。

秦始皇对扶苏持有的治国理念感到失望,所以一杆子将扶苏发配到边疆去了,让他前往上郡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扶苏的放逐,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是秦始皇对他的放弃,他不再是秦始皇所中意的帝国接班人了。

而新的接班人,正是后来出现的胡亥。

那年,50岁的秦始皇再一次出巡,丞相李斯陪同,少子胡亥也想跟父皇出去见见世面,秦始皇答应了。

既然能跟在秦始皇身边,那说明胡亥平时也很受宠爱,不然,胡亥也不敢开这个口。只有跟父亲关系好的孩子,才会在父亲出门前撒娇求带。

所以,作为受宠爱的孩子,胡亥被父亲带出门历练,或许就是秦始皇在刻意培养胡亥。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为什么偏偏喜欢胡亥呢?

因为胡亥的学历和专业。

胡亥自小是跟随赵高学习狱法,属于秦国当时最根正苗红的专业。

而法家制度,是秦始皇自始至终在全力推行的国家政策。

所以,或许在他心中,胡亥才是合适的接班人。暂不论胡亥的法学专业学的效果如何,至少与始皇的治国理念相同。

秦始皇大概也不曾想到,他会死在沙丘,再也没回到咸阳。然后,李斯在赵高的忽悠之下,答应了在遗诏中立胡亥为太子,并且赐死蒙恬和扶苏。

作为官场沉浮多年的老油条,李斯怎么会被赵高欺骗呢?答案只能是,李斯看懂了秦始皇的意思,也看中了胡亥。

一方面,法家执行者李斯,与支持儒家学说的扶苏是两路人,治国理念根本不同,是以他们成不了盟友。

另一方面,想比扶苏,胡亥可谓是正儿八经地法学毕业的高材生,他成为下一代的帝王,就能坚守法家,把大一统的宏大事业进行到底。

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胡亥居然这么不成器。

胡亥恣意享乐也就罢了,但是他用尽手段排除政敌异己,自作聪明地全权信任赵高,任用奸佞,不仅让自己身败名裂、死于非命,也让大秦的江山尽数断送。

后续的大局势可谓是完全超出了任何人的预期。

秦始皇期望大一统延续千万年,法家一定要推行下去,胡亥一定要挑起担子,但结果没一个能实现。

李斯心心念念的功成名就和荣华富贵,也在一把铡刀下灰飞烟灭,只能想象中去看看那黄狗和故乡。

赵高想要的权势滔天,最终也成为一场空。

子婴想要的重振河山,最终被刘邦和项羽的铁骑碾为蹄下尘,大秦帝国自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悲剧如斯,为之奈何?

标签: 胡亥

更多文章

  • 始皇陵旁发现一墓,墓里皆是少女被肢解后的尸骨,专家:胡亥干的

    历史人物编辑:叫我过客标签:胡亥

    一座看似普通的陵墓尸骨竟然被随意摆放,拥有众多陪葬品为什么还会遭受这种非人的对待?秦始皇陵附近的陵墓,究竟和秦始皇有什么关系?皇帝在古代一直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每个皇帝的登基之路都不会太过顺利。踩着尸骨往上爬的皇帝也绝不在少数。兄弟手足,在权势面前显得那么渺小。而万里江山一片红,这个红也是不知道

  • 秦朝灭亡,胡亥真的是为秦始皇背锅吗?

    历史人物编辑:东兴说历史标签:胡亥

    公元前207年,楚怀王手下将军——武安侯刘邦,带领军队进入关中,大秦帝国最后一任统治者,秦王子婴出城投降。秦朝凭借五十里封地起家,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头筚路蓝缕,打败过西戎蛮族,击退过六国联军。可金城汤池般偌大的江山,居然在短短三年不到的时间里头灰飞烟灭,当年老秦人是何等的坚忍,现在又是何等的窝囊,连悲

  • 北大一批海外竹简,意外揭开胡亥登基真相,赵高背了两千年黑锅

    历史人物编辑:杨凤渊标签:胡亥

    “亡秦未必非胡亥,灭赵终然是郭开。”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秦朝二世而亡,而作为秦二世的胡亥在世人眼中懦弱无能,还十分信任奸臣赵高。而赵高作为宦官,不仅把控朝政而且残害忠良,使得百姓在胡亥手中怨声载道。这才引得农民纷纷起义,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并且据历史记载,就连胡亥也是死于赵高之手。可见赵高这个

  • 秦二世胡亥与丞相赵高的“鹿马”之争

    历史人物编辑:绮梦说历史标签:胡亥

    巨鹿一战,项羽解决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攻占了咸阳的东大门武关。消息传来,秦二世心惊胆颤、坐立不安。此时,胡亥的宠臣赵高却在暗自思量:趁机杀了秦二世,自己做皇帝。但大臣们能同意吗?能认可吗?于是,赵高心生一计。鹿马序幕,一探究竟。这天,赵高去上朝,但与往常不一样。他既没有坐车,也没有骑马,而是旁若

  • 西汉竹简揭秘嬴政传位真相,胡亥没有篡位

    历史人物编辑:顾维乾标签:胡亥

    我们从通过《史记》了解历史,秦始皇临死之前立诏欲将皇位传给公子扶苏,但是胡亥勾结赵高和李斯篡改了诏书,这样胡亥顺其自然的成为了秦二世,我们默认的历史似乎就是这样子,但是,李斯他们篡改遗照的事情怎么会传出来,并被后世的司马迁记载呢?这种密谋的事情不应该只有他们三个人知道吗?2009年,随着一批汉朝竹简

  • 难怪李斯要扶立胡亥,终于懂了,即使公子扶苏继位大秦一样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一度历史观标签:胡亥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饮冰室合集》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纵使长时间受到冷落和冷待,但胸腔里的志气和热血依然还在,永远都不会因为眼前的失败就彻底绝望。其实用这句话来形容公子扶苏对也不对,纵使他被秦始皇流放边关,心中却始终没有对父亲一丝怨恨,反而到死都对秦始皇忠心耿耿,但也是因为他的愚

  • 秦始皇名为嬴政,而他的儿子扶苏、胡亥为什么不姓嬴?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经典沸标签:胡亥

    秦始皇姓英,扶苏和胡亥都姓英,这个没问题。但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扶苏胡亥不叫嬴扶苏赢胡亥呢?因为秦始皇本来就不叫嬴政!我们看《史记》,只有秦(王)郑和赵政说,没有嬴政。所谓嬴政,是后人所写的错误。这就涉及到一个周代姓与氏的区别问题。姓氏和姓氏有什么区别?简单的说,姓氏表示血统,姓氏表示社会群体,所以

  • 考古队发现秦始皇女儿墓,场面令人揪心。专家道:胡亥真狠!

    历史人物编辑:动鉴历史标签:胡亥

    考古专家发现秦始皇女儿墓,证明司马迁所说为真,专家:胡亥真狠!1976年10月,考古专家在对秦始皇陵进行实地勘探的时候,无意间在其东侧300多米的一个村庄里发现了一个古代的墓葬群,一共有17座。随后专家考虑到整体的影响,对其中的8座古墓进行了挖掘,出土了一些贵重的陪葬品,还有5男2女,七具尸骨。通过

  • 为什么秦始皇的儿子叫扶苏、胡亥?胡亥杀了自己多少兄弟姐妹

    历史人物编辑:毛姐说历史标签:胡亥

    近日有网友提问: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难道一个姓“扶”,一个姓“胡”吗?其实,扶苏和胡亥都是嬴姓,赵氏,名字正确的叫法是赵扶苏、赵胡亥。1、为什么秦王室为赵氏秦王室的先祖是黄帝之后、嬴姓。黄帝的孙子名叫“颛顼”(zhuānxū),颛顼的后裔有个人叫“伯益”,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

  • 秦始皇女儿墓,棺内混乱不堪,为什么胡亥要处死所有的兄弟姐妹?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皇宫标签:胡亥

    历史不能长久被欺骗,正像民众不能长久被欺骗一样。中国历史上秦朝一直都是一个褒贬不一的朝代,尽管它是封建集权统治的第一个王朝,开创了中国的封建时代,但同时秦朝时期的法律极为严苛,令百姓痛苦不已。秦始皇的功绩确实非常大,统一了六国,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的基础。但他的统治却让百姓极为的难受,当然,这并不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