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始皇在巡游途中病死在沙丘,临死前拟了遗诏:将皇位传于长子扶苏。
而宦官赵高说服公子胡亥,想与之密谋篡改诏书,自立为帝。但这事仅靠自己办不成,必须得到丞相李斯的支持才行。
于是,赵高就向李斯进行了游说。刚开始李斯还严词拒绝了赵高的阴谋,但当赵高以相位和权力相威胁的时候,李斯犹豫了。
但是,他最终还是答应并参与了赵高的矫诏阴谋,立公子胡亥为二世皇帝,赐死了长子扶苏和将军蒙恬。
那么,问题来了,李斯在官场浮沉半生,精明非常,为什么就这么轻易地被赵高说服,一门心思地扶植胡亥上位?
难道仅仅只是因为李斯的名利之心太重?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李斯的个人私欲很重,这是他倒戈赵高阵营的重要原因。
在历史上,李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励志成才的典型。
他当初做一个楚郡小吏的时候,有感于“厕鼠”与“仓鼠”所处环境及其生活状况的差异,发出“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的慨叹,然后毅然辞职,开始了求学逐梦之旅。
李斯一心想成为人上人,干出一番事业,做那养尊处优的富贵“仓鼠”。
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先是拜荀卿为师,钻研“帝王术”,即学习如何治理国家;学成之后,他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最后去了有一统天下之野心的秦国。
李斯博览群书,深谋远虑,精通王霸之术,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也正如他所愿,在秦国,他先是受到吕不韦的赏识,后又得到秦王嬴政的重用,才能得到发挥,抱负得以施展,权势更是越来越高,成为秦国权倾朝野的当权者。
这份滔天富贵如何舍得就此丢下手?正是他这贪恋荣华富贵的心思被狡诈的赵高窥破,并加以威逼利诱。
李斯陷入两难抉择之地,不知该如何选择,让谁来继承这个皇位才好?
赵高的话久久回荡在他耳边。他不得不承认,赵高所言极是,一旦长公子扶苏继位,必回重用关系亲近的蒙恬兄弟俩,届时蒙恬成了权倾朝野的丞相,他李斯又该何去何从呢?他不敢想象。
他从布衣之身一路走来,披荆斩棘,奋斗大半生才做到如今丞相的位置,想让他轻易放弃,那是万万不能的。
而如果胡亥上位那就大不同了,他李斯也算有着从龙之功,权势富贵在原有的基础上,说不好还会再上一层,未来的仕途可谓一片光明。
思来想去,李斯最终没能避免他的这个弱点。
于是,李斯做了一个人生中最错误的决定,那就是拥护胡亥上位。
那么,李斯除了为自身的名利富贵考虑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导致他作出这样的选择?
或许有的吧。
众所周知,秦始皇在一统江山后,一门心思地想建立一个与众不同的新帝国。
比如,以“皇帝”取代“秦王”,并且废除谥法,不允许后人评论皇帝的功业。
比如,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
比如,取消封建分封制度,在全国大力推行以法家为主导的郡县制。
比如,在全国推广统一性的文字、度量衡、道路,让天下的文化、贸易、交流都没有任何障碍。
比如,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
秦始皇胸怀沟壑,对新生的帝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设立了全新的制度。
而这种宏大的气魄,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
一些守旧的人觉得某些旧时代的东西有必要保留,并数次在朝堂上进行争论。
比如,以丞相王绾为代表的一干官员,就主张将秦始皇的儿子、宗族还有功臣们封到燕、齐、楚等国的偏远地方,让他们镇守各地,以保持国家的稳定。
就像博士淳于越就曾劝谏秦始皇说:“当年的周朝有诸侯国做为帮手,陛下的儿子却是有名无实,如果有大臣谋反,怎么办呢?”
秦始皇是朝廷集权的支持者,他想建立一个与众不同的新帝国。
在这个新帝国,硬件(土地)和软件(文字、度量衡等)都得统一,才算大一统。
不然,如果大肆分封诸侯国,存在的潜在隐患就一直存在,百年之后,诸国混战的局面再度发生,那岂不是又回到了过去?
但是大家还没统一战线,还在争论不休。
但是,也有人坚定地站在了秦始皇的一方,那就是李斯。
李斯站在了群臣对立面,他说:“周朝的混乱与灭亡,就是因为分封的诸侯国混战导致的。如今好不容易统一了,还是不要重蹈覆辙了。”
秦始皇大手一挥:“李爱卿说得对,我们不要分封。”
但凡一个新事物出现,在取代旧事物之前,必将经受很长一段时间的质疑和反对。
秦始皇的变革便是如此。
虽然国家发展大方向确定了,但旧时代遗留下一堆问题亟待解决。
很多人并不认同以法家为主导的新制度,反而认同旧时代的旧制度。
人的思想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改变的,需要时间的洗礼,慢慢地转变人心。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而秦始皇明显不想循序渐进,只想快刀斩乱麻。他想做的事太多,而时间太少。
于是,秦始皇在有生之年动作不断,一心为秦国的发展大计添砖加瓦,比如到处巡游、泰山封禅等等。
就连被后人认为罪大恶极地“焚书坑儒”,本质上都是他为大一统的局面打下的补丁。
“焚书”,是秦始皇和丞相李斯亲自发起的一场文化清理运动,他们迫切希望在文化领域也能实现大一统。
“坑儒”也不是坑杀儒生,而是诽谤秦始皇的人,这一切不过是为了家国一体的完整性。因为在秦始皇看来,诽谤朕,就是在质疑这个国家。
总之,秦始皇势必将裹着法家思想的新制度推行下去,不计代价。
而最让秦始皇接受不了的是,他寄予厚望的长子扶苏,居然跟他不是一条战线上的。
扶苏说:“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诸生都是孔子的门徒,陛下却严惩,天下人怕是不会安心。陛下还是三思而行。”
这句话就透露出了,相对于严苛的法家制度,扶苏更倾向于温和的儒家思想。
秦始皇对扶苏持有的治国理念感到失望,所以一杆子将扶苏发配到边疆去了,让他前往上郡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扶苏的放逐,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是秦始皇对他的放弃,他不再是秦始皇所中意的帝国接班人了。
而新的接班人,正是后来出现的胡亥。
那年,50岁的秦始皇再一次出巡,丞相李斯陪同,少子胡亥也想跟父皇出去见见世面,秦始皇答应了。
既然能跟在秦始皇身边,那说明胡亥平时也很受宠爱,不然,胡亥也不敢开这个口。只有跟父亲关系好的孩子,才会在父亲出门前撒娇求带。
所以,作为受宠爱的孩子,胡亥被父亲带出门历练,或许就是秦始皇在刻意培养胡亥。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为什么偏偏喜欢胡亥呢?
因为胡亥的学历和专业。
胡亥自小是跟随赵高学习狱法,属于秦国当时最根正苗红的专业。
而法家制度,是秦始皇自始至终在全力推行的国家政策。
所以,或许在他心中,胡亥才是合适的接班人。暂不论胡亥的法学专业学的效果如何,至少与始皇的治国理念相同。
秦始皇大概也不曾想到,他会死在沙丘,再也没回到咸阳。然后,李斯在赵高的忽悠之下,答应了在遗诏中立胡亥为太子,并且赐死蒙恬和扶苏。
作为官场沉浮多年的老油条,李斯怎么会被赵高欺骗呢?答案只能是,李斯看懂了秦始皇的意思,也看中了胡亥。
一方面,法家执行者李斯,与支持儒家学说的扶苏是两路人,治国理念根本不同,是以他们成不了盟友。
另一方面,想比扶苏,胡亥可谓是正儿八经地法学毕业的高材生,他成为下一代的帝王,就能坚守法家,把大一统的宏大事业进行到底。
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胡亥居然这么不成器。
胡亥恣意享乐也就罢了,但是他用尽手段排除政敌异己,自作聪明地全权信任赵高,任用奸佞,不仅让自己身败名裂、死于非命,也让大秦的江山尽数断送。
后续的大局势可谓是完全超出了任何人的预期。
秦始皇期望大一统延续千万年,法家一定要推行下去,胡亥一定要挑起担子,但结果没一个能实现。
李斯心心念念的功成名就和荣华富贵,也在一把铡刀下灰飞烟灭,只能想象中去看看那黄狗和故乡。
赵高想要的权势滔天,最终也成为一场空。
子婴想要的重振河山,最终被刘邦和项羽的铁骑碾为蹄下尘,大秦帝国自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悲剧如斯,为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