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秦朝第二位皇帝胡亥继位,但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却在第二年爆发。为什么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天下还算安定,胡亥即位后却马上发生了起义?难道是秦始皇留下的“一堆烂摊子”让胡亥成了反派?
秦始皇在位的时候,确实受到了严惩,修建了长城、赤道等工程,南征百越,北攻匈奴,大举招兵买马。人的力量的使用,的确是几乎达到了极限。
所以,难道是秦始皇留下的“一堆烂摊子”让胡亥有了靠山?有一种观点认为:因为大秦帝国已经坐拥火山,无论谁执政,只要不能改弦更张、休养生息,那么起义就在所难免,而胡亥恰恰发生在正确的时机!
难道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天下太平,胡亥即位后马上就爆发了起义,真的是因为胡亥替秦始皇背锅吗?其实这虽然有原因,但更大的原因应该是胡亥的胡说八道。
胡亥即位后的所作所为可谓令人发指。据《史记》的记载,胡亥继位后随即爆发了起义。最重要的是他自己,而不是秦始皇。
面对秦始皇留下的摊子,世载说“二世随赵高而请旨”,听从了赵高的建议,继续肯定旨意。套用后世的两个凡是,即:凡是秦始皇的政策继续实行;无论法律有何规定,都要继续遵守规则。
胡亥不说他父亲的过错就这么干,也无可厚非。虽然这个决定有些愚蠢,但还是在正常人当中。
不过接下来胡亥真的是脑残了,寸功未成,先杀了大臣和太子。明君靠功名立威,愚君靠杀人立威,但胡海立威从地方到中央都被大面积杀戮,最后杀光了所有人。
”胡亥对赵高说:“大臣们不服气,大夫们还强势,诸侯要和我打仗,为什么?赵高只给了一个建议,那就是“杀”!
结果,胡亥血洗了他的兄弟姐妹。此外,鲜为人知的是,朝中一批大臣也被杀,当地“知县有罪必诛”。总之,杀掉一大批有经验的官员,不仅毁掉了胡亥的威信,也动摇了秦朝的根基。
众所周知,有经验的官员对于一个地方的稳定是极其重要的。但胡亥这种杀人手段,自然会动摇秦朝。而且,战国时期的才子,无不“择师”。胡亥这样做,自然会让很多人认为他不是主子。所以,这是典型的“民心散”。
烂船也有三斤铁钉。胡亥虽然做出了这样的死法,但秦朝还是有一定威慑力的。不过,胡亥还做了两件事,在《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改建为阿房宫……招贤才五万镇守咸阳,令射狗马禽兽。食者多,气力不足时,便调县调粮,使咸阳三百里以内粮无食。使用好处是深远的。
除了再次大规模建造阿房宫,饲养大量的狗、马、动物和士兵,狗、马、动物需要大量的食物,咸阳的食物不足,所以食物从县县以下,却要农民自己备饭吃。
这些粮食在华夏是不能吃的,但是如果咸阳没有粮食,就必须从关东六国运来,势必会增加关东六国的负担。第二点更重要的是,“用功之益深远”,也就是法术的施展更加厉害!
公元前209年4月,胡亥再次精神失常。本就严格的法律被胡亥升级了。所谓“深用利”,让法律越来越严。难道这就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结果?保险丝?
在《立业秦简》中,我们看到秦朝的法律充满了人性,也照顾到了“大雨过期”的实际情况,非常有道理。陈胜吴广下了大雨,按道理不会被处死,何必陈胜吴广“威胁”大家去死,何不造反?是陈升和吴广的野心,还是另有原因?
由于史料不全,现在难以判断,但从胡亥的“深用大利”来看,完全有可能改法,导致暴雨逾期从轻处罚,执行死刑。
(注,陈胜、吴广服兵役,与劳役不同,如遇大雨逾期服役,立业秦简中明确记载不予处决)
所以,秦始皇天下安定,为什么胡亥即位后马上就爆发了起义,不是因为胡亥对秦始皇负责,而是因为胡亥自杀了。
其实在中已经给出了答案,“法刑越来越重,官都危在旦夕,想(造反)的人很多。征税越来越多了。”重,守备(兵役)不绝,故楚守将陈胜、吴广等造反。胡亥继位后,法令越来越严,赋税越来越重,兵役也没有尽头。莫说六国人民,就是秦国自己也受不了。这就是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源!
史无前例的浪子胡亥,以战斗力毁掉了大秦帝国。秦始皇有这个儿子,可以说是一日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