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秦未必非胡亥,灭赵终然是郭开。”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秦朝二世而亡,而作为秦二世的胡亥在世人眼中懦弱无能,还十分信任奸臣赵高。
而赵高作为宦官,不仅把控朝政而且残害忠良,使得百姓在胡亥手中怨声载道。这才引得农民纷纷起义,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并且据历史记载,就连胡亥也是死于赵高之手。可见赵高这个人物,在当时的秦朝是有多么的可怕嚣张。
当然关于胡亥是如何继承皇位的?这个问题两千多年来在人们的认知里,都是由赵高和李斯二人“扶持”上位的。
所谓的“扶持”不过就是在秦始皇死后,李斯和赵高两人篡改了让位诏书,让原本属于扶苏的秦王之位,落入了胡亥之手。
而且在胡亥继位之后,赵高还以胡亥得位不正,万一哪天被自己的亲兄妹争夺而去为理由,撺掇着胡亥将自己剩下的兄弟姐妹全部处死,一个不留。
但是,在零九年的时候,北京大学收到了一批海外的竹简,这批竹简名叫《赵正书》,在这本书中所记载的秦朝历史,与如今众人认知里的秦朝历史截然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这本书中的描述,赵高和胡亥两人的故事也与人们所熟知的大相径庭,并且这本书还揭开了胡亥登基的真相,原来赵高为胡亥背了两千多年的黑锅。
众所周知,秦始皇虽然统一了六国,并且制定了律法,还规定了车同轨,书同文等等条例,但是也掩盖不了,后期的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残害百姓,修筑长城,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只能说是功过参半。俗话说得好“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秦始皇也不例外,他一生有过二十三个儿子,十个女儿。但是能够被世人提及的恐怕就只有扶苏和胡亥了。
作为秦始皇嫡长子的扶苏,为人乐善好施,并且还结交各路英雄豪杰,能人异士。对于生活在困境之中的百姓,他也能够做到感同身受,并且极力反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政策。
最后因此而惹怒秦始皇,于是被派至监督军队,协助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外敌。在此期间,扶苏看到了为了修筑长城而死去的百姓,感到悲痛不已。
后来秦始皇死后,原本下昭令命扶苏为新皇,但是却遭到赵高与李斯的篡改,于是胡亥便成为了秦朝的二世君王,扶苏也就此被胡胡亥和赵高等人杀害。
说起胡亥,他其实是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虽然秦始皇对他还算宠爱,但是秦始皇深知他并非帝王之才。
虽然秦始皇经常将胡亥带在身边,那也只不过是希望他能多看多学,能够在日后协助他的哥哥扶苏治理国家。
但是令秦始皇万万没想到的是,胡亥也有称帝之心,竟然与赵高和李斯勾结,在秦始皇东巡途中,等待秦始皇去世,便篡改了诏书,于是登上皇位。
继位之后的胡亥并没有想象之中的“自由”。他一直受控于赵高与李斯,都说一山不能容二虎,赵高与李斯也从昔日的盟友,变成了后来的敌人。最后众所周知,赵高在这场权利的争夺之中完美胜出。而胡亥最终也被赵高杀害。
当然,这都是两千年来,人们口口相传的秦朝历史,但是却在北大收到的竹简之后,让人产生了质疑。
这本由北大在零九年收到的海外竹简中,记载了另一个不一样的关于秦朝的历史。而这本竹简也被称为《赵正书》。那么,这本书中到底记载了什么样的秦朝历史呢?
根据书中所记载,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是在沙丘去世,并且当时陪在他身边的皇子就是胡亥,这是历史真实记载的。
但不一样的是,在《赵正书》中所记载的,胡亥为什么会登基,其实是因为秦始皇与李斯共同协商的结果。
原因其实很简单,当时的秦始皇命悬一线,而大儿子扶苏又远在北疆,只有小儿子胡亥留在身边。并且历史上的秦始皇是十分疼爱胡亥的,这也是《赵正书》有所记录的。
要知道秦始皇两次巡游,除了胡亥以外,都没有携带其他皇子,可见秦始皇还是十分重视这个小儿子的。
眼下秦始皇深知自己即将离世,若是立一个远在边疆的儿子为帝那显然不切实际,但是若是立身边的胡亥为帝,那便是最好的办法。
于是在秦始皇与李斯的商议之中,胡亥便成为了秦始皇的接班人。但是令秦始皇最为担心的还是朝中的权臣。
李斯作为跟随秦始皇许久的丞相,怎能不懂秦始皇的心思。于是便在秦始皇的病榻之前表起了忠心。他表示自己虽为楚国人,但是在秦国深得秦始皇信任,早已将秦始皇视作自己在秦朝的亲人。
秦始皇见状也赞赏了李斯的忠心,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在他死后,李斯便变得不再安分了。而关于赵高,在《赵正书》中,几乎没有提及他参与了秦始皇立储之事。而他后来的事情,也是在胡亥称帝之后所发生的。
就这样,若是依照《赵正书》中所讲述的,那么胡亥称帝之后,是按照他自己的意思杀害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并没有赵高的撺掇。而胡亥的帝位也是名正言顺的,并非篡改。照这样看来,赵高属实是替胡亥背了两千多年的黑锅。
“鹿马何难辨是非,宁劳卜筮问安危。”在《史记》中当然还记载了,有关赵高和胡亥之间的许多事情。就连成语“指鹿为马”也是出自这里。
若是非要将《史记》与《赵正书》书中所记载的内容,辩一个孰真孰假,那只能说,历史已经成为历史,而众人都只是回看历史,不论真真假假,故事都已成为定局。
并且能令不少网友大胆猜想的,不是这段历史的真假,而是假如当年继位的是扶苏,那么秦朝的历史是否又会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