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56岁李牧大破王翦后随即被杀,嬴政:他不死,赵国不灭

56岁李牧大破王翦后随即被杀,嬴政:他不死,赵国不灭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故事迷 访问量:4131 更新时间:2024/1/1 14:14:19

公元前229年,郭开在邯郸大肆宣扬李牧造反的消息。赵迁身为赵王,不能擅自离开宫城。于是,他决定派遣最亲信的将领赵葱、颜聚同往前线,取代李牧、司马尚统兵抗秦。

当时,嬴政的吞并六国战略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李牧实力强硬,早就被嬴政视为眼中钉。赵迁这个时候派赵葱接替李牧,看似合乎规矩。实际上,赵迁恰恰中了嬴政、王翦的反间计。

待赵葱、颜聚二人抵达军营后,副将司马尚立即建议李牧上交兵权,以免惹是生非。然而,李牧非常固执,并没有这么做。他与王翦对峙一年有余,深知赵葱等人绝不是王翦的对手。在赵葱不断催逼他离去时,李牧赫然说道: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待我赶走秦军后,再回朝领罪。”

李牧话音未落,埋伏在帐外的杀手随即冲入帐中,当场将他捕杀。原来,赵迁、郭开早已料定李牧不会交权,在赵葱离开王宫时,就定下了诛杀李牧的计策。

李牧死后,赵军士气低迷,赵葱、颜聚接连遭遇王翦的打击。仅仅过了三个月的时间,绵延近两百年的赵国,就此烟消云散,亡国之君赵迁也被嬴政扔进了深山老林中,受尽磨难。那么身为战国名将的王翦,为何要对李牧实施反间计?他在战场上打不过李牧吗?这位赵国最后的名将,又有过什么样的骄人战绩,令赵迁如此畏惧呢?

驱匈奴千里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人才为实现心中抱负,离开本国,前往他国做官之事屡见不鲜。开明的君主更是乐意招揽天下英才,为己所用。例如,当时的赵国人李昙,出生于赵国,却在秦国官居大夫一职,晚年时又受封赵国柏人侯。

李昙离开齐秦国时,他的长子李崇留在秦国做官,构造了鼎盛中国千余年的陇西李氏。而李昙的小儿子李玑则在柏人繁衍生息,演变成了后世又一大兴盛士族:赵郡李氏。

战国末期,陇西李氏诞生了名垂千古的大将李信。而赵郡更是不遑多让,位居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就是李玑的儿子。

李牧,柏人人。李牧自小就弓马娴熟,且熟读兵法,能力、品格远胜他的兄长李云和弟弟李齐。按照李玑的想法,李牧成年后就可接管李家大业。然而,喜爱闹腾的李牧对家族事务并不感兴趣,反而利用家中关系,跑到北方的雁门,跟匈奴人交上了手。

当时,匈奴人是盘踞在赵国北方的梦魇。每到收割季节,匈奴人总会倾巢南下,大肆掠夺赵境粮食。而在闲余时间,北方的雁门郡也不太平,常年遭受小部分匈奴军马的骚扰,苦不堪言。

李牧抵达雁门后,凭借个人能力和家族关系,很快爬升到雁门郡守的位置。作为地方长官,李牧一改前任做派。他凭借个人喜好设置各级官吏,鼓励边民与匈奴人进行贸易,以此从中收入租税,充当军费。

而在对待士兵的态度上,李牧更是极为慷慨。他每日宰牛杀羊,犒劳军士。在众军吃饱喝足后,李牧又会对他们进行针对性训练。除此之外,李牧还组织士兵四处修建烽火台、边塞堡垒,甚至将军中精英派遣到各族边境,窥探消息。

因此,当匈奴人即将南下掠夺时,坐镇雁门的李牧早已得到了消息。他命人收拢物资、粮草,躲进堡垒中,不与匈奴人照面。如此往复多年,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匈奴人不仅没有获得任何物资补给,反而因长途奔袭,造成了大量消耗。

李牧的坚壁清野、龟缩不出战术,挽救了深陷苦难的雁门郡百姓,却也惹恼了那些自尊心强大的赵国官兵们。在他们眼中,李牧是胆小畏事,耗损国威的。与他们同一想法的还有匈奴人,胆小懦弱、只守不攻的李牧,并没有进入匈奴人的视野。

不久后,忍受不了朝野非议的孝成王赵丹一旨诏书将李牧召回邯郸,改派果敢勇猛的将领取代李牧的位置,出战匈奴。然而,世事无常,轻猛彪悍、精于骑射,来无影去无踪的匈奴人杀的赵军丢盔卸甲,数万精锐步兵成为匈奴骑兵的刀下亡魂。

更令赵国百姓苦恼的是,雁门郡俨然成了匈奴人的后花园,他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根本没人能够阻止。边境贸易沦为虚谈,耕种和畜牧也相继叫停,边民食不果腹。

万般无奈之下,赵丹只好低下头请求李牧出山。而李牧也适时的开出了条件:

“王必用臣,必用前,乃敢奉命。”

李牧很清楚,只有摆脱赵丹的约束,才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掉北边之患。尽管赵丹十分不情愿,可内无良将,外有强敌,他只好应允。

重新回到雁门的李牧再次延续他的“龟缩之策”。雁门官民们又过上了“苟且偷生”的日子,而匈奴人的生活也不太平,抢不到物资的他们只好将触手延伸到其他地区,惹恼了不少昔日盟友。

数年后,喜好掣肘李牧的赵丹病重身亡,继位的赵偃眼中只有西方强大的秦国,对李牧不闻不问。于是,兵精粮足的李牧利用手中收缴而来的大量税费,购置弩机、战马和各种军需物资,每日操练士兵,为日后与匈奴人大战做好准备。

李牧的保密性措施非常好,他在雁门所作的一切努力,不仅匈奴人不知道,连身在邯郸的赵国大员们也一无所知。在这些人眼中,李牧依然是那个胆怯的窝囊将领。

然而,随着匈奴人愈发狂妄不可一世,“示敌以弱”多年的李牧终于动了。他精挑细选了一万三千名骑兵、五万重甲步兵、十万精锐弓弩手和一千三百辆战车准备迎战匈奴。

当时,匈奴人在草原上是无敌的,奔驰的战马来去如风,无人可挡。李牧利用匈奴人对赵国物资的渴望,派遣数千骑兵护送士兵假扮的牧民驱赶牛羊前往边境放牧,以此诱惑匈奴人。果不其然,匈奴小股部队瞬间蜂拥而上,雁门士兵们也遵循着李牧的计策,交战以后,一溃而逃,留下了数千牛羊。

如此往复多日,匈奴人抢掠了数万只牛羊。然而,面对李牧送出的更大的“战利品”, 贪心不足的匈奴人终于决定倾巢而出,狠狠的掠夺一波雁门郡,以报多年来积攒的仇恨。

俗话说:“怯懦是免于诱惑的最可靠保障”。李牧的这招“诱敌深入”堪称古达战争史上的典范,他先是示敌以弱,培养匈奴人的自大心理。之后又利用匈奴人对物资的渴望,一步步的将匈奴人引诱到他的包围圈中。

在二十万匈奴骑兵跨入李牧包围网后,占据有利地形的赵国十万弓弩手一字排开,数十万只羽箭冲天而起,射向匈奴人。然而,不善近战的弓兵仍旧是李牧的“鱼饵”。他抓住匈奴人好勇斗狠之心,以及对弓兵的轻视,诱使匈奴骑兵向前冲锋。

随着匈奴人进一步深入,李牧的多兵种联合作战登场了。隐藏在弓兵身后的战车和五万重甲步兵,手持长戈,直面奔腾而来的铁骑。尽管匈奴骑兵骁勇善战,可面对战车和重甲步兵,却无可奈何。没过多久,匈奴骑兵就损伤过半,勉强逃过步兵击杀的匈奴人也倒在了位列最后的强弩手身前。

而在交战期间,李牧又派遣骑兵和部分弓兵自匈奴两翼绕到敌后,构置防线,彻底切断匈奴人的退路。因此,当匈奴骑兵发觉前线不利、后路被断时,军心溃散,争相逃命。此战过后,匈奴人损失过半,不得不溃逃到漠北地区,苟延残喘。

驱逐匈奴千里之时,李牧乘大胜之势,击败襜褴、东胡、林胡,将赵国北疆边患一扫而空,重振了长平之战后,赵国的军威。

抗暴秦5年

当李牧在赵国名声大噪时,邯郸却发生了不和谐的一幕,赵偃将朝中大将廉颇逼得走投无路,逃往魏国。廉颇走后,李牧成为赵国仅有的战将,他四处出击,横扫燕国等敌人。

然而好景不长,赵偃病逝,年纪轻轻的赵迁对李牧自作主张的行为极为不满。不仅没有重用李牧,还将李牧镇守北方的三十万大军,连续抽调了20余万,只留下七万六千余人供他驱使。

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派遣桓齮提兵十五万,征讨赵国。当时,赵国各地兵马以李牧手中的备边军和镇守邯郸的常备军最强。可是,赵迁、郭开、庞煖等人都比较看好扈辄,将十万常备军放置在他的麾下。

然而,扈辄根本不是桓齮的对手。东武城一战,桓齮斩杀十万赵军,连大将扈辄也命丧当场。此战是长平之战后,赵军损失最大的一场战役,桓齮还因此获得了“小白起”的称呼。

不久后,桓齮效仿白起当年分割韩国的做法,绕过邯郸,自北上党攻打赵国中部。赵国危在旦夕,赵迁再也顾不得个人喜好,急忙将李牧调回,委任他为大将,阻挡桓齮的攻势。

在李牧南下之前,赵国常备军已损失的一干二净,他只好统领六万三千余名备边将士,迎战桓齮。李牧抵达肥累后,又玩起了坚守不出的战术,无论秦军如何叫骂,始终不为所动。

然而,桓齮并非匈奴人,他熟知兵马,又在与赵军的交战记录中保持全胜,知道如何克制赵军。在得知李牧仅有六万余人后,桓齮果断分兵,亲提一半兵马,直捣甘泉城,一步步逼向邯郸,迫使李牧与他决战。

桓齮的做法不可谓不精妙,可他还是低估了李牧。在雁门与匈奴交战数十年,李牧深知骑兵的厉害。桓齮刚走不久,李牧就对秦军大营发动了攻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秦兵。即使百战名将桓齮,也万万想不到,他手中的骄悍秦兵,在李牧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因此,匆匆回援,幻想左右夹击李牧的桓齮直接掉进了赵军的包围圈,死伤惨重。

此战过后,李牧因功受封“武安君”。值得一提的是,在李牧之前,白起、苏秦两位武安君获得者皆是死于非命,而在李牧之后,楚国大将项燕也曾受封“武安君”,然而不久后,就战死于沙场。

公元前232年,嬴政分兵三十万,再次发动对赵国的灭国战争。此战由王翦、杨端和两位名将统领,王翦自北南下,杨端和由南向北,两路夹击赵国。当时,邯郸城内人心惶惶,叛降之声不绝于耳。

关键时刻,又是李牧临危受命。他假托南下之名,迫使杨端和不敢轻敌冒进,而后在北进赵军抵达前线后,突然现身军中,压制住王翦兵马,将秦军逐一击退。当王翦撤军的消息传至杨端和耳中,嬴政南北夹击赵国的计划也宣告破产。

李牧死,赵国灭

李牧在击败桓齮、王翦的两次战斗中,证明了自己对赵国的忠心。然而在邯郸城,赵迁依旧将他当作蛮横跋扈的“对手”,权臣郭开更是看他不顺眼,总是想方设法的找李牧的麻烦。若非李牧常年在外,恐怕早已死于权力斗争中。

而在赵国内部,各派势力暗流涌动,加之赵迁治国无方,原本死气沉沉的赵国变的更加不可救药。天灾、人祸接踵而至,李牧费尽心机为他们争取的喘息时间,不仅没有带给赵国百姓渴望的繁荣,反而让它越来越跌入谷底。

三年后,嬴政看到了灭亡赵国的先机,他将王翦、杨端和再次送往前线。然而,对于王翦来说,李牧不死,灭亡赵国就是天方夜谭。在井陉对阵李牧近一年的时间,王翦不仅没有获得任何优势,反而有些狼狈不堪。

于是,一个计谋诞生了。昔日长平之战时, 范雎一招反间计,就让赵丹换下了廉颇,从而坑杀了赵军四十余万人。如今,秦国人依样画葫芦,仍旧买通陷害廉颇的权臣郭开,仍旧诬陷赵军统兵大将。而这一次,赵迁仍旧毫不犹豫的罢免了李牧,以赵葱取而代之。

唯一不同的是,廉颇熟识官场,懂变通,赵丹敬重他。李牧常年在外,习惯于自己作主,赵迁厌恶他。因此,廉颇只是被罢免了军权,而56岁的李牧,却身死当场。

李牧的被杀更是出乎王翦的预料,他无论如何想不到,这位抗住秦军五年的战国名将,竟死于自己人之手。然而,李牧的死又为他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战机。在赵国士兵还沉浸在李牧被杀的悲痛中,王翦对赵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三个月后,接替李牧的赵葱战死,颜聚弃军逃往,始作俑者赵迁,也成了嬴政的阶下囚。

李牧的被杀是古代军事史上的一大损失,却也加速了秦王朝的统一。以强大的秦国,征讨长平之战后弱小的赵国,三次大规模的战斗都未能获得胜利,足以证明李牧的实力有多强悍。后人常说,李牧的死归根揭底还在于他本人的性格。其实不然,在赵国末年,昏君当道,能力卓著的将领根本无从施展,田单、廉颇、李牧皆是如此。

782年,唐德宗采纳颜真卿的建议,追封古代六十四将,其中就有李牧的名字。而在榜中,与李牧同时代的仅有五人:孙膑、田单、廉颇、赵奢、王翦。有趣的是,田单、廉颇、赵奢、李牧皆是赵国大将,赵奢早亡,田单、廉颇弃之不用,李牧被杀,赵国历代君王,宁信佞臣,也不愿重用名臣啊。

标签: 王翦

更多文章

  • 王翦早有急流勇退之意并在伐楚时故意求田问舍故可避免悲惨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大赛场标签:王翦

    俗话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在历史上,因功高震主而被君主猜忌甚至处死者大有人在。比如所谓战国四大名将中的白起、李牧、廉颇三人,不是被杀就是流亡,而王翦父子在秦统一六国之战中,取得的巨大功劳是任何人都比不上的,但王翦却能够善终,这是为什么呢?王氏父子在秦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在秦统一六国之战中,最难啃的两

  • 王翦守南中国的历史作用和秦始皇的决策逻辑:格局决定布局

    历史人物编辑:余泳宏标签:王翦

    公元前403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事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以此事代表着周礼崩坏,群雄逐鹿,因而将这一年定为战国。秦国身为“战国七雄”之一,自然粉墨登场。在战国局势中,秦国地处西方。而由于秦人早期与戎人交错而居,以至于秦人早期都是远离中原的。虽然各强国、各士人都看不起秦人,认为秦人乃“

  • 和王翦齐名的秦末大将,却选择背叛秦国,屡次未遇明主含恨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皇宫标签:王翦

    公元前209即秦二世元年九月,刚一统天不下的秦国却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在这个危急时刻,一位秦国名将一直试图力挽狂澜,独自拯救秦国于危难之中,且屡战屡胜,此人就是秦末一代名将:章邯。当时秦国主力无法回援,是章邯率领着由罪犯和奴隶组成的二流部队,一举平叛陈胜吴广起义军,屡战屡胜,用短短6个月时间就消灭陈

  • 秦始皇亲自请王翦出战,却遭拒绝,王翦:除非能赏赐我良田和豪宅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新语标签:王翦

    在战国历史上,能与杀神白起相提并论的,或许也就只有一代名将王翦了。王翦是何等人物,他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就是这样一个为了秦始皇的霸业,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的忠臣,却在秦始皇亲自请他出战的时候,不仅称病不出,还索要良田和豪宅,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王翦请辞

  • 历史上,王翦不断的索要赏赐反而善终,王翦真的是贪得无厌吗?

    历史人物编辑:揭秘文史真相标签:王翦

    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让人头疼的一点是,书上说一套,实际做一套。书上说的都是孔孟之道,实际实行的都是申韩之道。上课的时候都要大家争做谦谦君子,按照君子的要求走上社会肯定到处碰壁。远的不说,曾国藩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是要跟人打交道的。熟读圣贤书,不通人情人性,最后就是一个死字。像王翦

  • 秦朝灭亡后,名将王翦的后代分家避祸,不料造就了2个千年豪门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新语标签:王翦

    王翦作为嬴政最信任的大将军,是战国时期十分有名的将领。他智勇双全,在指挥作战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为秦始皇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秦朝灭亡后,王翦的后人流落各地,重新建立起了两个千年的贵族门第。锋芒初露 王翦的生卒年岁并不详,根据史书记载,他的宗原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太子晋。当时太子晋被周王赶出王室,沦为

  • 秦始皇爱将王翦祖孙三代不知所踪?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了解一下

    历史人物编辑:野风信子标签:王翦

    秦始皇一统天下,让战乱数百年的中国步入统一,在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战争中,王翦王贲父子可谓第一功臣,除了早就被灭的韩国之外,其余五国均灭于王翦王贲父子之手,而王翦也因为其超乎常人的军事指挥天赋,被人们尊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作为秦帝国的开拓者之一,老将王翦和他儿子王贲,孙子王离本应该在史书中留下浓

  • 镇魂街:皇甫龙斗所剩时间不多,王百里守护灵王翦霸气登场

    历史人物编辑:秋婵说娱乐标签:王翦

    《镇魂街》最新话中,有一半的剧情是关于皇甫龙斗和应乘风的对话,另一半的内容则是关于王百里和他的守护灵王翦的事情。如今皇甫龙斗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不过只要能达到目的,皇甫龙斗并不在意这些。另外王百里的守护灵王翦霸气十足,可以同时操纵数量不少的傀儡,已经开始对神武灵团的士兵出手,目前神武灵团的武器库已经

  • 章邯手握20万大军却投降项羽,废丘之围时,他为何宁死不降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土家小伟伟标签:章邯

    人们对项羽的评价向来是两极分化,有人认为霸王勇猛无双,是世间真英雄,但也有人认为项羽残暴不仁、滥杀无辜。项羽的勇猛自然无需多言,说其残暴也并非空穴来风,比如巨鹿之战杀秦国降卒20万,进入关中后放纵手下烧杀抢掠。与项羽相比,刘邦虽然性格、行为有些放荡不羁,但名声显然要比项羽好得多,最起码进入关中后与百

  • 章邯在秦朝当将军时六国之内无人能敌!当了雍王后却被刘邦打败?

    历史人物编辑:成晋南标签:章邯

    在秦末时期有一个名将,相信有很多小伙伴对他都并不了解,不过他在当秦将的时候是非常厉害的,当初从长安城带领十万囚犯,经过一些简单的训练之后就直接上战场了,并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将当时想要攻占长安人数远超自己数倍,周文的起义军直接击败。虽然这个战绩看着很耀眼,但是周文的部队中大多都是寻常老百姓,没有经过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