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在历史上,因功高震主而被君主猜忌甚至处死者大有人在。比如所谓战国四大名将中的白起、李牧、廉颇三人,不是被杀就是流亡,而王翦父子在秦统一六国之战中,取得的巨大功劳是任何人都比不上的,但王翦却能够善终,这是为什么呢?
王氏父子在秦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
在秦统一六国之战中,最难啃的两个国家,一个是赵国,一个是楚国,这两个国家都被王翦所征服。其余四国里,魏、燕、齐都是王贲所平定,只有韩国是内史滕所平。东方六大强国,有五个终结于王氏父子之手。可以说,王翦、王贲的功劳,是无人可以相比的。然而,这既是巨大的荣耀,又是极大的风险。一旦天下平定,皇帝不能不防着他,稍有闪失,很可能就要人头落地。
在伐楚之战前,王翦就想急流勇退
王翦是中国历史上智慧超群的一位统帅,他不仅会打仗,对政治套路也心里有数。秦王政在伐楚之战前,曾询问王翦与李信的意见。老成持重的王翦认为要征服楚国至少要六十万军队,而少壮派的李信则认为二十万就够了。秦王最初把伐楚的重任交给李信,很显然,他希望李信这位后起之秀能够对王翦起到制约作用。
王翦
明智的王翦立即意识到秦始皇对自己不放心,遂急流勇退,告老还乡去了。“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然而,李信在伐楚之战中大败而归,不得已之下,秦王重新起用王翦。王翦则以身体有病为由,拒绝出战。“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
王翦在担心什么呢?自统一六国之战拉开帷幕以来,王翦、王贲父子伐赵、攻燕、破魏,功勋远在他人之上。功劳越大,权力越大,只会令君王猜忌心、防患心更强罢了。可是,秦王要灭楚,非得请王翦出马不可,他以斩钉截铁、不容反驳的态度要求王翦重返军队,这事就没得商量了。
求田问舍是王翦自保的手段
王翦心里很明白,自己是秦王手中的一把利剑。秦王表面上重用自己,心里却又不能不防着。要是一位统帅手握六十万大军突然造反,那谁能吃得消呢?如何才能减轻君心内心的疑虑与防患呢?王翦想到一个办法。
秦始皇
临出征前,他提了一个特别的请求:“请美田宅园池甚众”。秦王不禁大笑:“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他对王翦这样的请求感到不可思议。军队出发后,王翦竟不死心,先后派五人到秦王那儿落实封田赏地的事。“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老将军怎么这样小心眼,部将们也很纳闷。“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对众人说:“不然,王怚中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众人听了皆大服,这就是所谓“求田问舍”的政治智慧。
王翦通过“自黑”的手段,让秦王认为他就想当个富翁,没有政治野心,这就避免于兔死狗烹的悲剧,这也是王翦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