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陈胜说:
燕雀怎知鸿鹄之志。
陈胜又说: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呐喊:
伐无道,诛暴秦!
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一场惊心动魄的起义。
心有灵犀,逆天改命
早年间陈胜在给人当雇佣的时候,就已经是很有想法的年轻人。
那个时候的陈胜还在幻想着,以后发达勿相忘。
那个时候的陈胜还在抱怨着,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
直到前209年,陈胜被编进征讨大军里,成为带队的屯长。
而与此同时,吴广也被编进征讨大军,同样的也是带队的屯长。
命运就是这样巧合,两个不相识的人,在短短几天的相处里,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可能是两人都有同样的志向,两人都有一颗不甘的心。
据记载,当时两人都在赶往渔阳的队伍里,这支队伍足足900人。
原本这些人赶路赶的已经筋疲力尽,在赶到大泽乡的时候,无法前行。
这里的道路被洪水淹没,这几日连天大雨。
按照原定的时间,这个时候绕道而行显然已经来不及。
这几百人心里很清楚,他们现在赶往渔阳,也是为了秦二世打压叛军而送命。
如果就此逃走,依然会被抓住送命。
洪水阻断了前路,他们没有办法按时到达,还是死。
按照律法,他们这些被征讨的兵如果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安律斩首。
这下子,这群人算是陷入了
上天无门下地无路
的境地。
陈胜却看到了希望,这时最适合他和吴广
原地起飞
。
这两人打算顶着
和
楚国名将项燕
的名字揭竿而起。
大约是心中忐忑吧,两人还专门找到一个算卦的,卜算一下成功的几率。
毕竟他们要干的是掉脑袋的大事。
这个算卦的也是个人才,从
只言片语
中就猜出了这两人的用意,于是故作高深的暗示这两人去问一问鬼神。
这两人一合计,这不就是在暗示他们要师出有名,还要有人信服。
现在他们已经有了起义的名义,但是个人的威信度以及身份还没说法。
两人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没有什么玄幻的降生传说。
于是他们两个一商量,先是买来朱砂,用朱砂在布上写下
“陈胜王”
。
用这三个字暗示陈胜是以后的王者。
随后将这块布塞到渔民捕上来的鱼肚子里,为了确保自己的人能够买到他们准备的这条鱼,还专门做了安排。
等到士兵们杀鱼的时候,巧合的发现了鱼肚子里的朱砂字。
这也只是引起了人们的好奇。
陈胜两人要的就是这种好奇感,既然气氛已经到这里了,还差最后一把火。
吴广潜伏在营地附近的荒庙,故意在半夜的时候点上篝火,用篝火装作鬼火。
吴广又模仿狐狸的尖叫声,大喊口号,
大喊陈胜王。
如果说,前面鱼肚子中的朱砂字像是引子,那么这次的篝火狐鸣就是点燃引子的火,一把燃起陈胜威望的火。
陈胜经过装神弄鬼,给自己的增加了不少
神奇色彩
。
人们开始注意到他这个屯长,再加上陈胜本身为人随和,与同伴们关系都不错,所以仅仅几天时间就有了威望。
现在的陈胜
天时地利人和
,此时不干更待何时。
于是趁着押送的军官醉酒,他们两个故意挑起事端,从而引起了一场纷乱。
原本就忐忑不安的人群突然间就像是干柴,被陈胜吴广两人点燃。
在激愤之下,他们两人分别杀了一位军官。
之后,两人带着这900人的队伍,以扶苏和项燕的名义,高喊着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直接攻下了大泽乡。
仅仅是900人的队伍就能有这样的成绩,一方面,这些人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
另一方面,原本大泽乡的守卫就松懈,给了他们可乘之机。
在夺下大泽乡之后乘胜追击,继续进攻,攻下了蕲县。
秦二世的统治早就把百姓摧残的无法生存,而陈胜吴广的起义,就像是星星之火,他们点燃了整个大地。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拿下了
五个县城
,控制了安徽和河南的交界处。
这场起义,不仅带动了受压迫的农民,还带动了
商人和名士
。
在攻克了战略要地
陈县
之后,在众人的劝说下,
陈胜自立为王
。
他们的目的是推翻秦朝,建立起张楚
。
但是事情发展的并不顺利。
原本是两个人的功劳,现在人们为尊的却只有陈胜,这让吴广的心里怎么能够平衡。
可能心里会有些不平衡,但是吴广还是领命率领主力,进攻荥阳,直捣黄龙。
想象是美好的,但是现实狠狠的给了他们一巴掌。
先是吴广久攻荥阳不下,这个时候又面临着粮草短缺的问题,自古以来,打仗都要有充足的粮草准备。
他们原本的计划是攻下荥阳,顺而占领附近的大粮仓,但是这边出师不利。
陈胜自然焦急,无奈之下,派出周文从西绕道,直接拿下函谷关。
只要过了函谷关,就能直逼咸阳。
周文也算是不负众望,拿下函谷关之后,围了咸阳。
可惜了秦二世调动在骊山修墓的几十万刑犯,来抵抗周文的围困。
周文这边虽然看似胜利在望,他们人数也只有
十万人
,而对面是
几十万人
,实力悬殊不说,周文这边还没有粮草的支援。
等于说周文自己孤军深入,假如能够速战速决,还有生机,只是他们每每受挫。
最后周文拔剑自刎。
其实,早在陈胜自立为王之后,他们的败局就已经显现。
作为领头人,陈胜并不是一个合格的领袖。
一开始的为人随和,以及那种同甘苦共患难的口号,也只是前期的伪装。
本质里,他做不到与人共享成果,也没有宽广阔达的心胸,更没有超前的眼光以及领兵的谋略。
一开始他本就是借着奇迹来给自己增加了一些神奇色彩。
这种手段愚弄百姓还能说的过去,但对于那些士族,就不够看了。
再加上陈胜称王之后,整个人的本性就开始暴露出来,他和清朝时期的洪秀全属于同一种人。
他们骨子里那种狭隘的本质一直都存在。
在当雇佣时候他和同伴们说:
苟富贵勿相忘
,但是面对找上门的同伴却又是一脸嫌弃。
因为同伴的出现让他想起了自己最卑微的时候,同伴就是他过往的见证。
陈胜不能正视自己的过往,这个时候他已经成功的欺骗了自己,告诉自己就是命中注定的王。
同伴的话,同伴的出现,在告诉陈胜,他曾经是那样的不堪。
最后毫无意外,陈胜以不敬的理由,杀了其中一个伙伴。
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曾经拥戴他的人,曾经的伙伴开始相继的离开。
陈胜和吴广之间,也或多或少了有了间隙。
这个时候吴广和陈胜是一样的心境,只不过吴广表现的更明显。
吴广认为陈胜能够走到这一步,他的功劳最大,当初装神弄鬼,糊弄征兵可是吴广一手做的。
曾经是一起战斗的兄弟,曾经是无话不谈的密友,但是这个时候两人相互防备。
相同的命运,相同的结局
陈胜最后死的十分荒唐。
正是面对秦朝讨伐的关键时候,却折在了
车夫手里
。
而吴广呢,在陈胜死前,已经早登极乐。
吴广在进攻荥阳的时候,和吴广一起的田臧总是没有办法和吴广一起讨论共事。
两人都是将领,只不过吴广是主将。
在吴广的认知里,除了陈胜,他就是第二个王,自己说的话就是圣旨。
关于吴广的死有几种说法:
其一,据《史记》上的相关记载,在周文兵败之后,吴广的部下田臧看到秦二世的军队,在对起义军进行反击。
这个时候田臧认为,现在他们应该放弃进攻荥阳,用大部分的兵力去阻击秦军进攻。
但是这个提议吴广不同意,按照这上面的记载,吴广被田臧所杀,原因就是两人关于军事上的意见不能达成一致。
吴广骄傲自大,田臧不得不杀。
也就是说两人因为行动上产生分歧,田臧不想看着这支队伍最后葬送在吴广手里,才有了杀吴广这样的行为。
其二,还有说法认为,是陈胜指使田臧杀了吴广。
毕竟从一开始,吴广就参与了,对于陈胜来说,吴广是知情人。
对于陈胜来说,吴广手中拿着把柄, 只要吴广愿意,随时可以推翻陈胜。
一开始两人利益一致,但是到了现在,两人的利益有了冲突。
再加上旁边人的挑唆,确实有可能,陈胜会指使田臧杀了吴广。
在吴广死后,是田臧顶了吴广的位置,而陈胜也不用担心有人突然说起自己曾经为了起义做的伎俩。
其三,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田臧之所以杀吴广,不是陈胜的指使,也不是吴广的过于傲慢。
而是田臧自己想要争权夺利,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个时候他们内部不乏自己独立成王的。
比如率兵北征的
、攻下燕地的
等,都找到机会拉人头自立为王。
最不济的也拥立着别人称王为相,或多或少,这些离开的人都更上一层。
而田臧呢,他上面压着吴广,只要吴广在一天,田臧就没有机会往上面走。
再加上这个时候,秦军已经开始反击,正是关键时候,搞不好田臧还没登上高位,就先死在吴广前面。
所以,这种说法认为吴广死在田臧的私心下。
不管田臧是出于什么原因杀了吴广,但是确定的是,
吴广没有死在敌人手里
,而是死在自己同胞手下。
就像陈胜一样,没有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是被自己的车夫杀死。
两人的死法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