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陈胜、吴广会注定失败呢?因为能成功的农民起义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失败才是主旋律,况且陈胜几乎把能犯的错犯了个遍。
陈胜,他急于求成,取得了一点微小的成就就着急称王,这种半场开香槟的行为,同时失去了上层贵族和下层百姓的支持。农民工出身的陈胜在大泽乡开始创业后,一呼百应,捷报频传,一路向东占领了六个小城,来到了陈县,也就是今天河南淮阳的大门口。
陈县是正经的革命老区,战略要地,曾经做过楚国的国都,楚国最后的战神项燕抗秦时的根据地也在陈县。最重要的一点,陈县是陈胜的老家,所以攻破陈县几乎没有费力气,都是乡里乡亲的,打个招呼门就开了。
此时,陈胜团队已经颇具规模,拥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上千,步兵上万。在老家开完庆功宴后,就关于起义团队下一步发展的问题,内部有两种不同的声音。
一是前来投奔的谋士陈馀、张耳提议,眼前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离真正的成功还差得很远,当务之急是一路向西进攻的同时,团结六国的残存势力。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形势稳住之后,再考虑分蛋糕的事。
另一伙人以当地的乡绅豪强为主,他们劝陈胜,哥哥都打了30多天的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吗?不如先给自己封个王当一当。
“有勇有谋”的陈胜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果断的选择了后者。立国称王,国号为楚。这一别具慧眼的做法,直接导致陈胜不可能再和六国残余势力统一战线,甚至还要变成其打压的对象。
六国势力是灭秦大业中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之一。秦朝统一六国可以用鲸吞来形容,几乎没有来得及消化。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看似整整齐齐,实则暗流涌动,六国势力一刻都没有断过想要复国的念头。
比如韩国有一直积极游走,甚至派人刺杀过秦始皇的张良,楚国有群众基础雄厚、继承了宝贵政治遗产的项梁、项羽,所以陈胜称王后的个人形象,从“敢为天下先的勇士”变成了“野心勃勃又急于求成”的丐版秦王2.0。
在秦王朝眼里,本来我只当你是个普通的地方武装,当你是小孩子不懂事闹着玩的,但国号一出,性质就完全变了。从一个王朝的内部矛盾彻底转换成两股势力的敌我矛盾,进一步激发了秦王朝的大反扑。
如果陈胜能够听陈馀、张耳一句劝,扛着灭暴秦的大旗尽快西进,占据咸阳,无疑是最符合形势的战略,也是他称王唯一的路。
陈胜没走完的这条路,后来刘邦替他走了。历史上另一个成功的例子是天崩开局,但稳扎稳打,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元璋,面对近在咫尺、唾手可得的虚名,和需要长久隐忍才有可能实现的远大目标,陈胜和历史上成功的君王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
陈胜本人贪生怕死,格局太小,缺少了成事者应该有的品质。在占领陈县、立国成王之后,很快就适应了自己楚王的新身份。本来自己烂命一条,现在自己九五至尊,保重龙体才是头等大事。操劳一天是一天,享受一天也是一天,那我为什么不能天天享受呢?于是陈胜就养在深宫,不再身临前线了。
反观后来的项羽,和自己的将领士兵一起破釜沉舟,同生共死,5万人干翻40万人。而刘邦亲率大军攻城拔寨,一路西进第一个进入关中,将领只有坚守一线,才能维持着对整个军政团队的控制。
陈胜起义军后期兵败如山倒,连一场像样的城市防御战都没有打过,在这方面甚至不如自己要反的秦二世,秦王朝至少还有死守荥阳的壮举。说到底是陈胜身为将领做的远远不够。
亲口说过“苟富贵,勿相忘”的陈胜,称王后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失去了身边人的支持,有个同乡过来投奔,看到陈胜现在住大房子,有很多人围在身边伺候,就调侃了几句,“就你小子,当年土了吧唧的跟我一起下地干活,现在倒是改头换面当大王了。”
虽然这句话说出来有一点冒犯,但毕竟是很小的一件事,加上陈胜本人肚量比较大,所以给这位同乡留了个全尸。
陈胜身边但凡有点脑子的人看到这一幕,都不敢继续待在陈胜的身边,同时陈胜对亲戚也开始有点看不上,搞得家人们也不欢而散,这下陈胜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这也体现出陈胜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前期准备不足,几乎没有人才储备。
原本身为小队长的陈胜和吴广,因为一场猝不及防的大雨“被迫”揭竿而起。起义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绣花、绘画,不能凭借一时的灵感说来就来。别的事情失败了,可以下次再试,这件事情失败了,只能下辈子再试。
历史上创业成功的开国皇帝,革命队伍都是早早就搭建起来了。刘邦的丞相萧何、太尉鲁绾、御史大夫周昌全是认识几十年的老战友。后世的李世民、赵匡胤、铁木真、努尔哈赤都为了做成一件大事,潜心运作数年。
陈胜不是没有机会提前搭建团队,可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把潜在的合作伙伴全部都拒之门外。我不信屠狗的樊哙能明白刘邦的鸿鹄之志,说到底还是自负罢了。
以至于后期的陈胜几乎无人可用,手下的主力军周文借着“天下苦秦久矣”的大势,和秦王朝同样被赵高糟蹋的无人可用,一平推到咸阳城门口,直到碰见真正能打的章邯,才明白凭运气得来的东西,一定会凭实力丢掉。
周文当初攻到咸阳有多轻松,现在逃跑就有多狼狈,最终被围困在渑池自刎而亡。就这周文在陈胜手下已经鹤立鸡群了,你敢信?可想而知,团队里剩下的都是什么臭鱼烂虾?
合伙人吴广什么事都没干,就被陈胜的手下田臧一言不合给杀了。陈胜派出去征战的其他将领,要么割据一方当个军阀,比如周市。要么和陈胜有样学样,也给自己封个王当一当,比如武臣韩广。没有人真正和陈胜一条心。
不过也不完全是这样。陈胜最后逃亡的时候,司机庄贾一是害怕陈胜被敌人活捉之后,会遭受皮肉之苦,二是不想让主子舟车劳顿,于是从背后给陈胜的心窝来了一刀,达到了物理层面的贴心。
项羽兵败垓下,有28骑兵誓死相护,乌江亭长苦口婆心。刘邦亡命彭城,有夏侯婴一路狂飙舍身救主,大家都是出来搞事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
这样一个贪生怕死、生活奢靡,同时缺乏军事才能的陈胜,却被太史公列入世家,这并非司马迁犯了糊涂,而是陈胜有他的过人之处。
《史记》中能被破格放到超越了自身职位的纪传体里的人并不多,但提到名字全都如雷贯耳,比如孔子、项羽、张良等,陈胜也是其中一员。
英雄气短的陈胜,短短六个月的起义历程,影响了中国历史数千年,让无数后人知道,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暴政,是有“振臂高呼,干他娘的”这一条路可以走的。
事实上,遭遇不公时,第一个敢站出来的人,无论结果是否尽如人意,都应该被尊重。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用输入法问候一下恶人的父母是否健在,或者用键盘保卫世界的和谐稳定,这都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在现实中主动站出来当一次英雄却相当困难。我知道遭遇欺凌和不公时,第一个站出来的人需要多大的勇气,这样的人值得我们的尊重。
时代已经不需要更多事不关己的看客了,也不需要义正言辞的事后诸葛,时代需要第一个能站出来的人,你说这种人只在漫画、小说或者电影里,我觉得正相反,我认为英雄都在生活里。
20年有个视频让我印象深刻,当时国外很多地方发生了骚乱,示威者闯入了一间图书馆打砸墙,骚乱了很久,才有一个小男孩站出来制止。他很矮、很瘦、很不起眼,但他绝对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