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帝刘宏驾崩前,因为害怕何进等外戚势利强大,太子年幼,当上皇帝后,权利掌握在外戚手里,打算把皇位传给次子陈留王刘协,何太后在十常侍的帮助下,才保住了太子刘辫的皇位。
十常侍是些什么人,怎么有这么大权利?十常侍是皇帝赋予权利的宦官,别以为用宦官是皇帝昏庸,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皇帝是一个非常烧脑的职业,士族权利大了,对皇权的威胁也很大,所以皇帝要想尽办法压制士族阶级的权利,宦官成了皇帝对抗士族的工具,这些人一辈子老哥一个,守在皇帝身边,以皇宫为家,皇帝把宦官培养成士族阶级的天敌。宦官不仅和皇帝亲近,也和皇后,太后业务来往频繁,也就和外戚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汉灵帝死了以后,十常侍选择支持何太后,联合大将军何进把刘辫推上皇位。
何进兄妹的升迁之路,离不开十常侍的支持和帮助,但外戚和士族也很难划清界限,尤其何进掌握大权后,更离不开士族的帮助,士族阶级里的袁绍等人恨透了十常侍,建议何进除掉十常侍,这也符合何进的利益,除掉十常侍,何进就成了实力派,这使他和何太后产生了矛盾,何进是个无能的家伙,居然没有看透这一点,除十常侍的阴谋,居然来找何太后商量。
这时候十常侍已经完全倒向何太后一边,何太后怎么忍心杀他们,她还要利用这些人,于是对何进说:“我们兄妹出身卑微,没有张让等人,哪有今天的富贵,怎么能杀他们呢?”何进只能作罢。何进并没有死心,想了个办法,密诏董卓进京诛杀十常侍,这也是个傻冒决定,何进已经大权在握,董卓进京你的权利还能保住吗?
何进小人得志,只想杀十常侍,没想人家也会杀你。十常侍知道何进一心想灭了他们,就定下计策,让何太后招大将军何进进宫,说给大将军赔礼道歉,董太后听信了张让的话,诏何进进宫,十常侍关上宫门,把何进杀了,袁绍等人趁机报复,杀了十常侍,董卓带兵进京,捡了个洋捞,大权到了董卓手里。
以上可以看出何进是个无能之辈,
1:何进既然要杀十常侍,就不能有妇人之仁,当时皇帝年幼,十常侍没有靠山,袁绍,曹操等人完全有能力杀掉十常侍,但因为太后没同意,就搁置下来,给了十常侍孤注一掷的机会。
2:招董卓进京是个昏招,京城的兵马杀十常侍绰绰有余,招董卓进京有什么作用?董卓带兵进京,实力就超过何进,就算杀了十常侍,大权也落在董卓手里,何进连这些都没有考虑到,到了官场就是个白痴。
3:杀十常侍的事情已经败露,何进应该有所防范,可这位的确是屠沽小人,居然一个人敢进入皇宫,把自己当成赵子龙了,龙潭虎穴也敢闯,等张让等人拔出刀来,这位大将军连抵抗的能力都没有,一个大将军打不过几个宦官,真是无能,只能乖乖的把脑袋给人家吧。
董卓比何进能力要强很多,但过于残暴,注定了被杀的命运。
《三国志》里的董卓,武艺相当不错:
卓有才武,膂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
董卓能两边挎弓,骑马飞奔的时候左右开弓射箭,是个勇猛的武将。而且也有智谋,董卓西征韩遂,遇到了胡人的几万人马,面对强敌,董卓只好撤军,路上要过一条河,河水并不是很深,敌军紧追不舍,即使撤到河对岸,敌人还会追上来,董卓想了个办法,他以捕鱼为名,命令士兵在河中筑起堤坝,把河水截断,把上游变成了一个蓄水池,董卓等河道里水都满了,率大军过了河,等敌人追上来,董卓命人掘开堤坝,瞬间大水冲下来,挡住了敌军追击的道路,董卓率军脱离了险境。
董卓奉诏进京时,大将军何进已经被杀了,董卓把少帝刘辫带回京城,顺带吞并了丁原的人马,掌握了朝中大权,好多人都归付到董卓手下,董卓兵强马壮,如果这时候董卓实行安抚的政策,是能够稳定局面,开创自己的事业的,但他生性残暴,搞得天怒人怨。《三国志》记载:
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
董卓不是靠施以恩惠得到百官拥护,而是以严刑逼迫百官,董卓也没有政治家的度量,瑕疵必报,让百官人人自危,而且他的手段极其残忍。对百官的迫害也就招来了百官对他的恨,人人都有杀董贼之心。
董卓对百姓更是任意杀戮,他带兵走到阳城,正赶上当地百姓祭祀土神,董卓命士兵对无辜百姓大开杀戒,砍下所有男子头颅,抢了百姓的牛车,满载妇女和财物拉回京城,砍下的头颅挂在车辕,和车轴上。回到京城,把头颅烧掉,车上的妇女分给了士兵,这样的残暴行为令人发指。各地诸侯纷纷起兵讨伐董卓。
最终,王允策反了吕布,杀死了董卓,但即使吕布不杀董卓,人人痛恨的董卓,也会有人找他报仇,所以董卓残暴,搞得天怒人怨,是他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