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武帝临终之前,知道刘据含冤而死,为何不立刘据的孙子为储君?

汉武帝临终之前,知道刘据含冤而死,为何不立刘据的孙子为储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娱乐大盘点 访问量:3204 更新时间:2024/1/19 15:59:28

汉武帝‘知道’刘病已的存在,或者说汉武帝把刘病已推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公元前87年,也就是汉武帝病重的时候了。

当时汉武帝病重,朝中有大臣懂所谓的‘望气术’,这个人告诉汉武帝,说长安监狱里面有天子之气。为了以防后患,汉武帝拖着病体,直接下令,要处死长安监狱内的所有囚犯。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当汉武帝派去的人,要处死监狱里的囚犯。身为监狱看守的丙吉,坚决不同意,根本不让这些人进去,然后告诉他们,监狱里有汉武帝的曾孙。

直到这个时候,汉武帝才‘知道’,原来自己还有刘病已这么一个曾孙。但此时的汉武帝,已经是病入膏肓,而且早就立幼子刘弗陵为储君了。如此一来,汉武帝就算对自己那位冤死的大儿子,再怎么愧疚,也不可能临时换继承人。如果汉武帝当时真的换了刘病已做太子,那估计他前脚刚刚去世,后脚汉朝就彻底乱套了。

有关刘病已的事情,我们得从汉武帝去世五年之间,也就是巫蛊之祸发生的那一年开始说起。

公元前91年,刘病已在长安出生。刘病已出生的时候,他爷爷刘据还是当朝太子。而他的父亲刘进,则是刘据的长子。所以,如果后来什么都没发生的话,老刘家一直是嫡长子顺位继承皇位,那汉武帝去世之后,就该是太子刘据即位;刘据去世之后,应该是刘进即位;而刘进即位之后,就应该是刘病已即位了。

也就是说,对于刘病已来说,皇位原本其实就应该是他的。

但可惜的是,就在刘病已出生之后不久,朝中有一些反对太子刘据的奸臣,联合了起来,给刘据设下了一个圈套。此后,通过一场极为复杂的斗争,以江充为首的这帮奸臣,指认太子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在这帮人的操作下,刘据虽然是冤枉的,但是却没办法说出来,所以最后只能被迫起兵抵抗。

这件事发生的时候,恰好汉武帝正好不在京城,在京城之外避暑。所以刘据这一起兵,就让事情更加说不清了。所以最终,汉武帝只能派兵前去镇压,而刘据最终则是战败,然后自杀而亡。

刘据死后,他的全家上下,同时遇害。对于刘据死后全家被杀这件事,史书上记载得非常有意思,史书上对刘据家人的死,用的是‘遇害’这两个字,而不是‘坐诛’。虽然只是一个词的区别,但却这意味着,当时刘据家人被杀,并不是汉武帝下令,而是那些太子刘据的反对者,擅自动的手。

这个微小的差别,对后来刘病已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

在这场巫蛊之祸当中,整个太子府上,包括刘病已的父母,全都被杀绝。甚至就连太子府上的门客,也无一例外,全部被杀。唯有刘病已,因为当时还是婴儿,所以蒙混过关,暂时逃过了一劫。

对于刘病已当时到底是怎么逃过一死,这点史书上确实没有明确记载。不过有两件事,我们可以推测出来:第一,刘病已作为刘据的孙子,逃过了一劫,这事当时并不是太隐秘的事情,而是很多人都知道。第二,刘病已逃过一劫之后,被收容在郡邸狱当中。

这个郡邸狱,并不是普通的监狱,而是指郡国在长安内部的官舍,临时设置的监狱。这个监狱的职能,就不是关押普通犯人的,而是直接归大鸿胪管辖。一般是只有皇族的人犯了罪,才会被关入这种监狱。

这就说明,刘病已被关起来的时候,是以皇族身份被关押的。所以,当他被关押起来的时候,很多人就知道他的身份。

而接下来,就在巫蛊案尚未结束的时候,汉武帝其实就已经后悔了。汉武帝其实一直很相信自己的儿子,他始终不认为,自己培养多年的太子,真的有可能会谋反。所以,巫蛊案尚未结束,汉武帝就已经下令,想要保住太子一家人的性命。

但可惜的是,长安城内的那些奸臣,肯定不会给太子翻盘的机会,所以才会着急杀了太子全家,只有刘病已侥幸活了下来。

所以,当汉武帝回到京城的时候,其实就是已经大致知道,太子刘据其实是蒙冤被杀的了。

那么,既然当时汉武帝已经知道了真相,为什么不马上给刘据翻案,恢复刘病已的身份呢?

这就要说到巫蛊案的复杂内幕了。

实际上,在巫蛊之祸当中,真正和太子刘据作对的,其实是两股势力。一股是以江充为首的一些奸臣,他们反对刘据,是因为刘据太过刚正不阿。他们担心刘据登基之后,会清算他们,所以才会给刘据设局。

至于另外一股,就相对复杂很多了。另外一股势力,带头人是当时的宰相刘屈氂,以及将军李广利。他们和刘据作对,主要是因为政治斗争。他们想要扶持汉武帝的第五个儿子刘髆,做新的太子,所以不得不陷害刘据。

就是因为有这些复杂内幕的存在,汉武帝回到京城之后,就算知道太子是冤枉的,依然不敢马上给太子翻案,更不敢直接恢复刘病已的身份。

因为他不知道,这件事里面,到底都牵扯到谁。如果真的牵扯到老五刘髆,那自己是不是也要追究?恢复刘病已的身份之后,那就意味着汉武帝承认自己错了。在古代的时候,皇帝是不能轻易承认错误的。因为皇帝犯了错之后,他的统治威信就没了。

最重要的是,恢复了身份之后,那些没有被查出来的奸臣,会不会继续对刘病已下手呢?

所以,对于当时的汉武帝来说,恢复刘病已的身份,远没有继续隐藏他更合适。

当然,汉武帝回京之后,也不是什么都没做。汉武帝回京之后,马上从外地调了一个叫丙吉的司法官员入京,负责到郡邸狱去审讯巫蛊案的相关事情。

这件事,是不是也显得很奇怪?

偌大的长安,难道就连一个合格的司法官员,都找不出来了吗?非得从京城外面调?这就说明,当时汉武帝已经察觉到了什么,不再信任京城内部的官员,所以才会调丙吉入京。

而丙吉入京之后,他第一时间就知道,刘病已这个皇家后裔其实是被冤枉的。作为一个外地调回京城的官员,丙吉是怎么知道的?如果丙吉知道,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当时整个京城,都已经知道了太子是被冤枉的呢?

所以,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丙吉的入京,完全就是汉武帝的手笔。丙吉知道真相,知道刘病已是无辜的,也是因为汉武帝派人告诉的他。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丙吉入京之后,名义上是在审案,实际上就是负责照顾刘病已。为了照顾刘病已,丙吉还调了两个女囚,前来抚养刘病已。如此一来,刘病已虽然被关在狱中,但是在物质生活方面,却并没有受到太苛刻的待遇。

如此,接下来的几年里,汉武帝逐渐查清了事情的真相,并且清算了那些陷害太子的小人。江充被杀了三族,李广利被迫逃往匈奴,然后也被杀了三族。丞相刘屈氂,因为出身皇族,论关系的话,其实是汉武帝的亲侄子,所以没办法杀三族。但结果,同样也被当街腰斩了。

做完这些之后,汉武帝总算是把当年陷害太子的那些人,都给清理一空了。此后,汉武帝又为刘据翻案,并且下了罪己诏,还建造了一座思子宫,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儿子的愧疚。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汉武帝总算是可以恢复刘病已的身份了吧?

其实,依然不行。

因为到了这个时候,汉武帝已经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需要考虑接下来立谁做继承人的问题了。如果恢复了刘病已的身份,刘病已原本是太子的长子长孙,从法理上来说,刘病已是有继承权的。如果这时候恢复了刘病已的身份,那汉武帝可能就不得不立刘病已做太子。

如果此时的汉武帝,立刘病已做太子,又会发生什么呢?首先,当年在巫蛊之祸当中,太子背后的外戚卫家,几乎被清理殆尽。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刘病已未来做了皇帝,他背后能依靠的力量,非常有限,很难坐稳皇位。

而且,汉武帝虽然清理了巫蛊案的主要参与者,但是当时的朝堂上,依然还有很多反对太子刘据的人。如果这时候立刘病已做继承人,这些人会怎么想?等到刘病已即位之后,他们又会怎么做呢?

除此之外,当时刘病已只有三四岁而已,只是一个幼儿,什么都不懂。相对来说,汉武帝当时还有好几个儿子。如果跳过了这几个儿子,直接立自己的曾孙做继承人,那这几个儿子又会怎么想,未来又会怎么做呢?

所以,这些问题,依然在制衡着汉武帝,导致汉武帝无法恢复刘病已的身份。

就这样,直到接下来汉武帝处理好了继承人的问题,立自己的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同时把其他几个儿子都分封到了各地,限制了他们的权力。到了这个时候,汉武帝其实才真正有能力,去恢复刘病已的身份。

但问题是,此时的汉武帝,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给刘病已正名呢?

如果直接由汉武帝下旨,这肯定不是什么好想法。因为这样一来,等于是汉武帝承认了,自己一直知道刘病已的存在。既然一直知道,为什么不恢复刘病已的身份呢?这样很容易会导致汉武帝在史书上留下骂名。

所以,接下来就有了汉武帝派人去监狱查案,然后丙吉宁死不开门,汉武帝这才终于知道了刘病已身份的事情。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刘病已的存在,才真正公之于众。大家才真正知道,原来太子刘据,还是有后人在世的。

在这之后,汉武帝直接大赦天下,赦免了长安城监狱里所有的犯人。

不过,就在汉武帝刚刚大赦天下几天之后,汉武帝本人就病逝了。此后,因为汉武帝病逝,长安城内也是乱糟糟的,暂时也顾不上给刘病已正名的事情。但即便如此,汉武帝临终之前,还是下了两道遗诏。一是让霍光等人辅政,另一道就是恢复刘病已的皇族身份。

有了这道遗诏存在,接下来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虽然刘病已暂时无法入宫,但他的皇族身份,已经确定无疑。所以在这之后,刘病已先是被接到了自己奶奶的母亲家,也就是刘病已的外曾祖母家抚养。等到汉昭帝即位两年之后,按照汉武帝的遗诏,刘病已又被接回宫里,放在宫中的掖庭内抚养长大。有趣的是,当时主管掖庭的,恰好正是当年太子刘据的家臣,名叫张贺

要说这一切的背后,没有汉武帝的授意,纯粹是一个巧合,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总之,巫蛊之祸结束后,虽然汉武帝知道了刘病已的存在,但因为那些复杂的原因,还是无法立刘病已为储君,甚至不能恢复他的身份。因为如果强行立刘病已的话,很容易会导致汉朝出现朝堂动荡,这显然不是汉武帝希望看到的。

但汉武帝估计怎么都没想到,十几年之后,皇位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回到了刘病已的手里。或许,冥冥之中,真的是自有天意吧?

标签: 刘据

更多文章

  • 钩弋夫人为何被杀?汉武帝布局中有何漏洞?引发霍光轻易废立天子

    历史人物编辑:刘续标签:钩弋夫人

    晚年的汉武帝的确有些昏聩,他将自己培养了30多年的太子刘据给逼死了,转而让自己年仅8岁的幼子刘弗陵登基称帝。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策略上的失误,无论是从家族的延续还是从国家的稳定,让8岁的孩子登基,都不是明智之举。然而汉武帝别无他法,他一生只有6个儿子。这其中老大刘据是太子,被他给逼死了。幼子刘弗陵继位为

  • 靠完美的设计和策划成为太子的母亲,22岁的钩弋夫人死得冤吗?

    历史人物编辑:秋叶聊史标签:钩弋夫人

    最近总是听到有人讲这样的励志故事。儿子说:现在是拼爹的时代,有一个好爹,注定赢在起跑线上?爹说:那我就让你赢在起跑线上。爹找到花旗银行的总裁,说:我给你推荐一个副总裁。总裁说:不需要,我这里有太多总裁。爹说:可他是石油大亨的女婿。总裁说:那可以。爹找到石油大亨,说:有一个优秀的年轻人想娶你女儿。石油

  • 汉初女性为何频登政治舞台,武帝赐死19岁钩弋夫人,多么痛的领悟

    历史人物编辑:朱云山标签:钩弋夫人

    导语:汉初女性为何频登政治舞台,汉武帝经历了什么,,残忍立下立子弑母制。多么痛的领悟!历史题材影视剧《汉武大帝》其实就是一个男人和女人争夺权力的剧情,自汉建立以来,先后出现了多个皇后皇太后专权擅政的局面,在剧中汉武帝立8岁的刘弗陵为太子,赐死年仅19岁的钩弋夫人,汉武帝忍痛割爱帝立下了残忍的“立子弑

  • 钩弋夫人死后,汉昭帝将其厚葬,没想到多年后被盗墓贼盯上了

    历史人物编辑:马文成标签:钩弋夫人

    首先,笔者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下谁是钩弋夫人。钩弋夫人是汉昭帝的生母,汉武帝的宠妃,亦称为赵氏。赵氏与汉武帝的相遇,可以说是古代宣传行业的一个名作。那时候,汉武帝恰逢外出,结果被赵氏等人知晓,遂传出“望气者言此有奇女”,就是说她是一个奇女子,寻常人驾驭不了。而且还传出她出生至今手掌还没有展开过,只有真龙

  • 钩弋夫人是个什么女人,汉武帝为何立她的儿子为储君却把她杀掉?

    历史人物编辑:陈浩爱历史标签: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是河北河间人,她是当地有名的奇女子。钩弋夫人的美,只是她的一奇。她的另一奇,就是她的双手一直都是握在一起成拳状的,根本伸展不开。可是,当钩弋夫人遇到汉武帝的时候,这一切就有了改变。汉武帝伸出自己的手,把钩弋夫人的双手轻轻一掰,她握了十几年的手,就此展开了。当钩弋夫人的手展开之后,汉武帝发现她

  • 钩弋夫人成为刘彻的女人后,一生是怎么度过的?结局令人唏嘘!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经典沸标签:钩弋夫人

    说起勾宜夫人,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她是汉武帝刘彻的众多女人中,备受宠爱的女人。武帝生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也是下一代刘弗陵王,不过据说当他的孩子成为一代王后,勾宜夫人的结局就没有那么完美了。然后勾宜夫人和汉武帝相遇,因为当时刘彻出征,所以当时观天的大臣告诉汉武帝这里有一个奇女子,于是武帝汉王派人前

  • 钩弋夫人,一个谜一般的女人,她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刘帅说历史标签: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是汉武帝晚年最宠幸的嫔妃,“老夫少妻”的组合也着实羡煞旁人。更令人的羡慕的是她的儿子刘弗陵深得皇帝喜爱,储君之位已是手拿把攒。可惜的是,当刘弗陵被立为太子后,她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其实,钩弋夫人不但死得蹊跷,她的身世、来历以及怀孕生子都是疑点重重,这个谜一般的女人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事?1、

  • 钩弋夫人犯了小错,汉武帝没有犹豫就将她赐死,原因令人唏嘘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新领域标签:钩弋夫人

    公元前87年,钩弋夫人赵氏犯了一小错,便遭到了汉武帝的厉声谴责,钩弋夫人诚惶诚恐,吓得摘下簪珥饰物,披头散发向武帝求饶。面对钩弋夫人的苦苦哀求,汉武帝没有半点犹豫就将她送入掖庭并赐死,原因令人唏嘘。那么汉武帝要执意杀钩弋夫人呢?事后,汉武帝在与下属谈及此事时,给出了答案:主少母壮!汉武帝派人处死钩弋

  • 汉武帝为何要留子去母,钩弋夫人格局太大,留下她必乱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史料明鉴君标签:钩弋夫人

    公元前88年,钩弋夫人跪在地上苦苦的哀求病榻上的汉武帝,然而汉武帝却不为所动,只是冷冷地对她说到:快走吧,你活不成了。据《汉书》记载——“钩弋婕妤从幸甘泉,有过见谴,以忧死,因葬云阳。”钩弋夫人本是汉武帝晚年的宠妃,她的出场就为汉武设下一个局,让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之倾倒,痴迷。前95年,61岁的汉武

  • 杀一个钩弋夫人保住了汉朝百年基业,真的值得吗?

    历史人物编辑:张红燕标签:钩弋夫人

    汉代初期的几个皇帝都非常励精图治,但是初期的制度弊端也是数不胜数,不过时势造英雄,所以汉武帝就出现了。汉武帝算是一个很有治国能力的皇帝,他继位后所做的一些改革都非常行之有效,在很多决策方面也是说一不二的。一个王朝的延续依赖一位明君,汉武帝比任何人都清楚皇位继承者的重要性。所以当时汉武帝写了两条密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