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贾谊官场经历破解司马迁未透露的秘密

从贾谊官场经历破解司马迁未透露的秘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彤彤爱读书 访问量:273 更新时间:2024/1/1 17:12:24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贾生》。

李商隐因被卷入了牛李党争,而屡受排挤,深感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诗歌《贾生》通过讽刺汉文帝的求贤之举,来暗喻晚唐帝王的昏聩无能。

李商隐的诗歌《贾生》在《史记》中有相关记叙。李商隐凭吊贾谊自喻,正如贾谊被贬长沙时作赋凭吊屈原一样。司马迁出于对屈原、贾谊的同情,而为二人合并立传,以至于把屈原与贾谊并称为“屈贾”。

其实,李商隐生逢晚唐被排挤无可厚非,而贾谊则处于汉初,且汉文帝也算是一代圣明君主,贾谊官场经历也不能算是怀才不遇。

一起走进《史记》,从贾谊的官场经历,看司马迁隐藏的秘密。

贾谊画像。

01最年轻的博士

“贾生名谊,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也”,“生”是对读书人的通称。“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就因为能诵诗书善文名声传遍当地。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吴廷尉曾经任河南郡守,听说贾谊优异的才能,便召致门下,对他非常器重。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汉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吴郡守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跟李斯是同乡,又曾经向他学习过。于是,汉文帝就征召吴郡守做了廷尉。

“廷尉”,执掌刑狱的最高长官,为“九卿”之一。廷尉虽与郡守级别相当,但是管辖权限大得多。

司马迁的这两句话概括起来说有两层意思:其一,贾谊治国才能卓越,辅佐吴郡守治理得很好;其二,汉文帝提拔吴郡守为廷尉,说明迫切需要治国人才。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吴廷尉于是向汉文帝推荐了贾谊,年少通晓诸子百家之书。汉文帝征召贾谊,委以博士之职。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当时贾谊刚二十多岁,众多博士中最年轻的。

“博士”为学官名,汉初博士秩(俸禄)为四百石,官品相当于县令、县长。“博士”实际上类似于皇帝顾问。

贾谊遇到汉文帝是时代的悲剧。

02贾谊火箭式提拔

“每诏令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每当汉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问题,那些年长的博士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贾谊的政治才能得到了证实,能够自如对答皇帝。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博士们都认为贾谊才能杰出,无与伦比。“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汉文帝非常高兴,破格提拔贾谊,不到一年贾谊升至太中大夫。

“太中大夫”又作“大中大夫”,秩比千石,掌顾问应对,参谋议政。其实相当于皇帝的高级参谋,可以侍从皇帝左右。

贾谊被举荐在汉文帝元年(即前179年),然后不到一年就越级连升。

代王刘恒成为皇帝其实是个意外。

话说于前180年吕后死后,诸吕在吕后当政时已经位高权重,是否发起了造反值得怀疑。不过,诸吕因此却成为朝臣的眼中钉。

周勃虽是太尉却无军权,“不得入军中主兵”,“陈平名相非治事”,名义上为丞相却不能管事,所以才合谋诛诸吕。

朱虚侯刘章在长安瞅准了时机,“乃阴令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诛诸吕而立”,刘章和刘兴居暗中派人联合齐哀王刘襄,三兄弟内外勾结发兵长安意图取代自立。

平叛诸吕侯,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与燕王刘泽为首的宗室集团妥协下选定了代王刘恒,双方认为刘恒软弱无能,又无吕后背景,可以扶持上位。

然而,刘恒并不想被别人控制,做一个傀儡皇帝。

汉文帝画像。

03大臣有军方履历

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从前179年到前157年。这其中又分为前元、后元,前179年~前164年为前元;后元从前163年~前157年。

锁定时间来横向对比,可以清晰贾谊官场起伏历史背景,以及司马迁隐藏的秘密。

“自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会天下初定,将相公卿皆军吏”,这是《张苍周昌列传》中的一句话,可以作为贾谊被提拔重背景。

汉文帝用新人尤其是文人,无非想要改变朝局现状。毕竟满朝大臣都有军方背景,一不小心又会被撤换掉,所以汉文帝既想摆脱功臣勋贵的束缚,又必须谨慎从事!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贾谊认为从汉朝建立已经二十多年,天下安定太平,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

其实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罗里吧嗦无非两个字:革新。且还是大刀阔斧!

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贾谊不仅口头建议汉文帝,而且还自作主张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等等。

大家都知道汉初“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所谓的“无为”,一是不对老百姓生产生活做过多的干预;二是无所变更的承续沿用秦朝的制度历法。

“萧规曹随”效果良好,反受赞美。“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百姓遭遇秦朝酷虐政策,曹参能让他们休养生息,所以天下都称赞他的美德。

贾谊雕像。

04先稳定再革新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

谦恭谨慎,这是司马迁委婉的说辞,毕竟功臣勋贵影响力太大了,不得不小心谨慎。同时,也暗示了汉文帝认同贾谊的政治前瞻性,但是贾谊误判了形势!当时,最迫切的是稳定政权!汉文帝必须稳定朝局,避免被功臣将相换掉!

正所谓“奴大欺主”。所以汉文帝上任伊始分封赏赐,安抚之后便是着手剪除功臣勋贵。而绛侯周勃首当其冲——“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

“君本诛诸吕,迎代王,今又矜其功,受上赏,处尊位,祸且及身”,在《汉文帝本纪》、《绛侯世家》都有相似记录。周勃功高震主,居功自傲,不断被他人劝告,甚至是警告。

司马迁将这一功劳记在袁盎身上。在《袁盎列传》中袁盎分析“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丞相似乎已有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

看似是汉文帝听从了袁盎的劝谏,“上益庄,丞相益畏”,汉文帝不再谦让,保持庄重威严,而周勃也感受到了压力。所以,周勃右丞相干了不到一年,主动交还大印离职了。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妇孺皆知,但赵匡胤毕竟也是武将出身,而且酒宴隐藏着伏兵,谁敢不交权?而汉文帝年仅二十多岁,而且也没有从军经历,究竟靠什么逼迫周勃交权了呢?

难道仅靠袁盎三言两语,以及上朝摆出庄严的样子,就能让一个曾经久经沙场的大将军,又是位高权重的右丞相主动、和平的交权?

不能不说汉文帝政治权术耍得厉害。遗憾的是,司马迁对此记录过于简单。

05惹众怒遭贬谪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首次提出。

这句话很重要!一方面说明贾谊政治才能卓越;另一方面暗示汉文帝听从了贾谊的部分建议。

汉文帝元年(前179年)十二月,废除了一人犯罪,其家人收为奴隶和其他相连坐的法令。二年(前178年)十月,陈平死,“复以绛侯勃为丞相……其令列侯之国”,周勃再次回到丞相位置上,并且下令京师列侯回到自己封地去。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职”,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的位置。也就是说汉文帝充分认可了贾谊的政治建议,并且准备再次提拔。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开国功臣嫉妒贾谊。“尽害”除了嫉妒,可能还有迫害的企图!

这无疑说明贾谊的政治主张引起了众怒,而且是功臣集团的一致反击!

“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周勃为首的旧臣在汉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年轻人,有点文化就像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汉文帝因此不得不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

汉文帝深知如果因为贾谊的建议惹怒众功臣,后果可想而知。而且将贾谊下放长沙,又何尝不是为了保护其免遭旧臣勋贵的迫害呢?

西汉形势图。

06贾长沙抑郁三年

“贾生既辞往行”,贾谊辞别长安前往长沙,在渡湘水时,凭江吊屈原以自比。《吊屈原赋》四个字描述贾谊的心境:委屈,郁闷。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贾谊在长沙做太傅三年,期间还创造了一篇《服鸟赋》以自我宽慰。“服鸟”是猫头鹰,贾谊用以比喻在官场的黑夜中前行。

贾谊在长沙只是对自己“怀才不遇”感到委屈,却没有考虑到汉文帝的实际处境!

司马迁将两篇赋全文摘录,既体现了贾谊的文学才华,同时也为贾谊之死打下伏笔,因为饱蘸哀伤抑郁,再加上环境恶劣,“长沙卑湿”。

然而,贬谪贾谊为长沙王太傅,只是汉文帝的一步明棋。

汉文帝三年(前177年),“十一月,上曰:‘前日诏遣列侯之国,或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汉文帝本纪》中明确,上次为汉文帝二年(前178年)十月,也就是事隔一年零一个月。

让列侯离开京师回封地,汉文帝让丞相周勃率先垂范。“绛侯勃免丞相就国,以太尉颍阴侯婴为丞相”,周勃再次免去丞相一职,由太尉灌婴继任。

周勃不是带头反对贾谊嘛,汉文帝接着又撤了周勃丞相职务,而且撵回封国绛邑。

汉文帝对周勃的打压并没有因他回到封国而结束,“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此后又以阴谋造反将其捉拿入狱,还差点要了周勃的脑袋。

周勃后来经公主、窦太后求情得以赦免。“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周勃逃脱牢狱后如此感慨,“我曾经统帅过百万雄兵,却不知道狱吏的尊贵呢!”

虎落平阳遭犬欺!周勃一句话还说明被彻底征服了。

汉文帝三年四月,“城阳王章薨”;八月,“破济北军,虏其王”,刘章死,刘兴居谋反被镇压。宗室集团的两大功臣也被清除。

07再被征召问鬼神

“后岁余,贾生征见”,又过了一年,汉文帝宣召被贬臣子贾谊。这说明汉文帝并未忘记贾谊,征召是为了求贤。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闻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这便是李商隐诗歌《贾生》的素材来源!

汉文帝刚举行完祭祀,坐在宣室接受神的福佑。文帝因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详细讲述其中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听得不觉移坐到席的前端。

汉文帝为何突然对鬼神之事感兴趣了呢?这个画风转变太大!

在《汉文帝本纪》中,汉文帝六年,淮南厉王刘长谋反被废,再就过渡到汉文帝十三年,废除肉刑。

贾谊为何没有获得重用呢?

“四年,丞相灌婴卒,张苍为丞相”,灌婴接替周勃为丞相在位干了一多便挂了,张苍接着顶替丞相岗位。

“张苍为计相时,绪正律历。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因故秦时本以十月为岁首,弗革。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为水德之时,尚黑如故”,张苍做计相时辅佐相国萧何,那时候就确定了一年起始月,以及崇尚颜色等等,这与贾谊提出的“土德尚黄”分歧明显。

“苍为丞相十五岁而免”,张苍在丞相位置上干了十五年,从汉文帝四年开始,起码要到汉文帝十九年。

贾谊被召回而不受重用,原因可能在此!张苍不仅是开国功臣,还是贾谊的老师,两人观点相互冲突,不受重用理所当然。

至于汉文帝问鬼神之事,在《佞幸列传》中邓通为汉文帝梦见的“黄头郎”;在《汉文帝本纪》中,“今秘祝之官移过于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不取。其除之”,汉文帝要求秘祝官祷告时,废除把过错都推到下面的大臣的做法。

08削藩弱化地方势力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谈论完了,汉文帝说:“我很久没看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他了,今天看来,还比不上他啊。”

“居倾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过了不久,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刘胜是汉文帝非常偏爱的小儿子,刘胜喜欢读书,所以让贾谊教育他。

其实,汉文帝将贾谊就近安排梁国,也算是对贾谊的重用。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从《淮南厉王列传》来看,汉文帝八年(即前172年),封刘长四个孩子为侯,都是刚满七八岁的娃娃。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谊劝谏汉文帝,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从汉景帝三年的七国之乱足见贾谊的政治远见。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连接好几个郡,这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减他们的封地,削弱他们的势力。

但是,司马迁说汉文帝没有听从这条建议。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过了几年,梁怀王骑马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后来梁国成为淮阳王刘武的封地,刘武在汉景帝三年顶住了吴楚叛军主力进攻,为平定七国之乱发挥作用巨大。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谊为辅助梁怀王没有业绩而伤感,悲戚中度过来了一年便死去了。

“初,武为淮阳王十年,而梁王胜卒”,刘武在前178年为王,也就是说刘胜死的时候为前168年。所以,推断贾谊在前167年抑郁去世,此年为汉文帝十三年。

“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年矣”,贾谊抑郁而死,仅仅三十三岁!

09意犹未尽的感慨

汉文帝比贾谊大不了几岁,也算是年轻小伙子,然而,汉文帝不敢冲动,所以没有盲从贾谊启动大刀阔斧的革新,而是不愠不火地推进变革。

贾谊第一次被贬长沙,应该是汉文帝有意保护,免遭迫害。当再次征召入京,文帝仍没有启用而是安置在梁国做太傅,可能是为了避免与张苍观念冲突。

可惜,贾谊因为性格原因没几年便抑郁而终。

所以说,贾谊不能说“怀才不遇”,官场经历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个人性格的悲哀。

至于贾谊建议“削藩”,汉文帝并非完全没有听从,将齐国“一分为三”分封刘襄、刘章、刘兴居三兄弟,以及淮南厉王三子的分封,不就是“推恩令”的最早版本吗?

况且,汉景帝因为听从晁错而削藩,不仅害死了晁错,也激起了诸侯叛乱。对比来看,汉文帝的手法还是比较明智的。

《过秦论》、《论积贮疏》、《吊屈原赋》,贾谊的文学才华令人赞叹不已。所以,后世不免对贾谊“怀才不遇”鸣不平,将板子狠狠打在汉文帝身上,然而当结合汉文帝即位的情形,以及汉文帝“以柔克刚”的操作,或许能对他稍微宽容一些。

至于司马迁对贾谊的态度,还可以结合《日者列传》更好的品味一下。

标签: 贾谊

更多文章

  • 娶妻当娶贤,娶妻不贤毁三代,霍显是如何把霍氏家族毁于一旦的?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纪念汇标签:霍显

    饭可以乱吃,但老婆不能乱娶,大家千万不要把这句话当成玩笑话。老祖宗说“娶妻娶贤,纳妾纳色”,那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而后总结出来的经验,绝对是相当有道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古往今来,那些贵族子弟在外面可以花天酒地,但是在“娶妻”这件事情上从来都是不敢乱来的。因为你娶错一个老婆,确实可以分分钟毁了你整个家

  • 其实霍英东最中意的接班人,并非霍启刚,而是三房儿子霍显璇

    历史人物编辑:佳琪侃娱乐标签:霍显

    如果不是郭晶晶,霍启刚或许难成霍家接班人?5月10日,霍启刚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一组照片,照片中,其与父亲及两个弟弟一同出席活动, 霍英东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 霍家四父子同台实属罕见,而身为接班人的霍启刚近几年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2021年,更是当选香港立法委员。这也是奠定了他在霍家的稳固地位

  • 一代战神霍去病,敢在皇家猎场射杀皇帝的保安司令李敢,为什么呢?

    历史人物编辑:忆三线标签:李敢

    霍去病,汉族,河东平阳人,西汉名将、杰出的军事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霍去病这个名字,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说是站在历史的舞台上最耀眼的那一批人也没有错。李广、霍去病和卫青,是

  • 霍去病公然射杀李敢,汉武帝不予追求:血亲复仇,这事儿不归我管

    历史人物编辑:朱哥爱民标签:李敢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两人,分别率领5万骑兵和数万步兵深入漠北,兵分两路和匈奴展开大决战,史称“漠北之战”。这次战争的目标,是深入敌人腹地,全歼匈奴主力部队。大将军卫青这边,手下有前将军李广,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校尉公孙敖,都是大汉朝敢拼敢打的一代名将。

  • 霍去病为何要射杀李广的儿子李敢?霍去病为此付出了什么代价?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苑标签:李敢

    霍去病是汉朝的天降紫薇星,他为汉武帝解决了匈奴的心头大患。人人都说,如果霍去病可以多活两年,说不定就能把匈奴彻底消灭。然后,他还可以为汉朝开疆拓土,说不定我们现在都不用学习英语了。当然,这只是现在人们的一个玩笑话。不过这也足以说明,霍去病在中国人民心目当中的地位是有多高。不过,人无完人这句话从来不是

  • 霍去病射杀李敢并非为卫青出气,是为安刘彻之心

    历史人物编辑:民间故事会标签:李敢

    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最为著名的将领之一,他在讨伐匈奴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与卫青并称为西汉武力巅峰的代表人物。后世的史学家和军事家们很推崇霍去病,也使得他的各种传奇故事广为流传,在网络上形成了相当大的粉丝群体。在霍去病的故事中,有一段射杀关内侯李敢的故事让历史爱好者们感到难以置信,引发后世文人的讨论和

  • 名将李广自杀,儿子李敢为其报仇被杀,孙子李陵更是客死他乡

    历史人物编辑:桑成阳标签:李敢

    引言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鼎盛的时代,不仅完成大一统制度的定型与确定,更是对于北部最大的威胁,匈奴展开长达半个世纪的大规模反击,开始强汉帝国的模式,为这个古老民族打出自己的尊严与性格。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其中有无数将门,因军功而兴盛一时。但也有将门也是无奈陨落。今天就说说其中比较有名,也比

  • 李敢:西汉名将,死后736年,他的后代建立唐朝

    历史人物编辑:小金达人部落标签:李敢

    前118年,霍去病射死李敢。736年后,史书记载:李敢的后代建立唐朝,这是一个强大王朝,延续289年,开创盛世。李敢,“飞将军”李广第三子,骁勇善战,是汉朝一颗将星。前123年,李敢追随李广征讨匈奴,因“西域通”张骞迷路延误战机,导致李广陷入重围。左贤王的4万骑兵包抄而来,与汉军展开搏杀。李敢率几十

  • 霍去病为什么要杀掉李敢?霍去病杀了李敢有什么后果吗?

    历史人物编辑:用哥说球标签:李敢

    霍去病是西汉大将,而李敢在当时是霍去病的部下,可是霍去病却在李敢没有违规违纪的情况下将其杀死,还是在汉武帝狩猎的时候当着汉武帝的面前杀的,在古代这可真的是很大胆呀,但是当时霍去病正是最风光最受宠的阶段,而且霍去病的性格一向都是这样的。霍去病为什么要杀掉李敢?李敢是西汉著名的将领,飞将军李广的幼子。曾

  • 霍去病杀了李敢,汉武帝为何明目张胆的包庇?

    历史人物编辑:哆啦小哲标签:李敢

    公元前118年23岁的霍去病一箭射中了李广的幼子李敢,李敢被爆头当场而亡。事发后,汉武帝却明目张胆的包庇,传下去,他是被鹿角插死的。不料司马迁却无情的揭露了真相,凶手是霍去病,汉武帝包庇。按理说,汉武帝金口玉言,他选择了包庇,无人敢质疑。那么李敢的死因在历史上很明确,就是一头鹿。图片来自网络可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