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英雄遍地的年代,将近一个世纪的激烈争夺,为那个过去的时空划下了一道浓墨重彩的、永不暗淡的光芒。在英雄满地的对立面,也折射出了太多太多的“呆蠢萌”式的人物。
例如衣带诏事件的人物董承、伏完等人,一介书生,从未经历风霜的历练和摧残且又资质平庸之辈,坐而论道,靠着想当然的一腔孤勇,就想除掉雄才大略,南征北战的奸雄曹孟德,岂非痴人说梦,可笑、可叹、可悲?
古往今来,凡是成就大事者,哪一个不是饱经风霜,尝遍酸楚,屡战屡败且又屡败屡战,心中的信仰从不曾放弃,梦想交替着疲倦,极限支撑着下一个极限?远观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近看曹操、孙权、刘备、司马懿,后瞧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等,无一例外。
而且这些人还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征:雄才大略、天资聪慧、勤奋刻苦、忍辱负重。比起这些成大事的千古豪杰英雄,三国中有两位人物堪称千古笑谈——何进、曹爽。
此二人胸无点墨、不谙世事、痴人说梦、异想天开,却又忽然得志,骤登高位,权柄在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执一国之牛耳,掌众人之生死,一个身首异处,引起天下大乱,另一个断送曹魏政权且被灭三族,用现在网友的流行话语:何进,曹爽者,一个五八,一个四十,可谓三国呆蠢萌式的“活宝大将军”。
何进其人
何进,字遂高,原为南阳街市一杀猪屠户,后因妹妹受宠于汉灵帝,晋升皇后之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何进自然也就跟着水涨船高,入主中枢。正值黄巾起义爆发,因平黄巾有功,晋升为大将军(东汉政权军方最高领导者),其实何进压根儿没上过战场,哪来的什么军功,之所以封为大将军,一是汉灵帝不想军方大权落入外臣之手,二是灵帝感觉何进胸无韬略,容易控制罢了。
无奈汉灵帝早逝,军政大权全部落入何进之手,何进的下属袁绍提出诛杀宦官的建议,于是开始和何进府中众谋臣商量诛杀宦官之计,杀宦官的办法是很多,但是何进却优柔寡断,始终徘徊在杀与不杀两难之间。想杀,因为宦官对他何家有恩而下不去手,还会导致兄妹决裂。不杀,则会失去府中那一帮需要为之仰仗士人的心。
权衡之间,终于下定诛杀宦官的决心,但又不想兄妹关系破裂,于是就采用了袁绍的昏招——引董卓、丁原等凉州和并州军进行清君侧,最后狼(宦官)除了,虎(董卓、丁原)来了,自己也被宦官杀害了,等到那一帮无法无天,不沾王化的边疆部队进入洛阳以后,朝廷也再没有任何保护自己的力量,最终导致了天下大乱。
曹爽其人
曹爽,字昭伯,曹操养子曹真的长子,在魏明帝曹睿驾崩之前,没有任何光鲜的人生履历,他不像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长期跟随司马懿南征北战,能够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磨砺自己的心智,开拓自己的眼界和格局,也就是说曹爽在曹睿离世之前,就是一个在家吃闲饭,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温室里的花朵一旦遇上真正的灾难便会立刻枯萎。
曹爽之所以能够被曹睿托孤,完全因为他姓曹而已,并不是因为能力。把一个国家托付给这样一个胸无点墨的纨绔子弟,后果可想而知。即使没有突出的才能,如果能够安守本分,对朝臣、宗室、太后表示尊重,各司其职,那曹爽也会是一个合格的顾命大臣,等到皇帝长大,还政天子,曹魏政权也会安全顺利的过渡。
可是曹爽蠢就蠢在即看不清自己,又看不清他人,即胆小懦弱,又贪婪虚荣,即无才无德,又狂妄自大。他不明白政治斗争从来都是成王败寇,哪来什么“不失富家翁”,他从来不知道别人的奶酪要么别动,要动就要动的干干净净。
他打压司马懿十年之久,把心向魏室的重臣全都得罪的彻彻底底,朝野上下无人不对其心生怨恨,处于如此不利的境地,尚且不自知,可谓一蠢;
司马懿趁着曹爽携带皇帝和文武百官前去祭祖的时候,毅然发动政变夺权,这时的曹爽不思退守许昌,却被司马懿的一封诏书把他的斗志瓦解的荡然无存,却天真的认为司马懿只是削去他的权力,天真的认为自己投降还能做富家翁,还能和司马懿两存,可谓二蠢;
身居高位,不明白那些做大事的人从来都是咬着牙做出一个艰难无比的决定,然后再继续咬着牙,忍受成功到来之前那漫无边际的煎熬和等待,可是他,考虑了一宿,投降了,可谓三蠢。
有此三蠢,曹爽可谓三国名副其实的“呆蠢萌”大将军。
终上所述,何进跟曹爽两人,无才无德无能却忝居高位,带来的后果也必将是灾难性的,此两位“活宝大将军”也成为整个三国时期的千古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