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与激情——无双吕布的悲喜人生(2)
公元189年3月11日,汉灵帝驾崩于洛阳嘉德殿,享年才三十四岁,太突然了,所以在生前并未确定太子——这简直就是在诱惑野心家犯罪。
在东汉末年,全国出现了很多通过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大军阀,他们最怕的就是宦官借皇帝之手夺他们的兵权。所以总体来说,军阀与士族是利益共同体,他们的共同对付宦官;可宦官乃依附于皇权之存在,其势力难以撼动,故双方矛盾虽无可调和,但总算还能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
当然,这种平衡是脆弱的,只要中间一断,两头必然崩塌。
而汉灵帝这一死。平衡,便轰然崩塌。这个时代,就要瓦解了。
汉灵帝有两个皇子。长子刘辩,为何皇后所生,时年14岁。次子刘协,为王美人所生,年仅9岁,因王美人遭何皇后毒杀,故从小由董太后抚养。如此情势,果断让两派大打出手了:士人与何氏外戚为一派,支持长子刘辩;宦官与董氏外戚为一派,支持次子刘协;这两派,各以何氏外戚大将军何进与董氏外戚骠骑将军董重为代言人,在灵帝死后展开了一连串惊心动魄、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如此,黄巾起义搅乱天下,宫廷争斗再搅乱朝纲,于是摇摇欲坠的东汉帝国“心灵”、“肉体”连遭重创,滚犊子般朝历史舞台下翻倒而去。
中国自古为家天下,皇帝说一不二,如今灵帝已死,幼帝未立,那么谁掌握洛阳兵权,谁说话就算数!很显然,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何进握有更大的胜算,然而在他背后,埋伏着一个真正的实权派与隐形大佬,袁绍。
袁绍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周口市西)人,灵帝时司空袁逢之庶子(后过继给伯父袁成),东汉最大士人官僚家族袁氏中优秀骨干。说起汝南袁氏,这可是中国官僚史中一个奇迹,从始祖袁安在汉章帝时担任大司空开始,其后四代总共七人达到三公的高位,史称“四世三公”。也就是说,在东汉中后期长达一个世纪的时期内,这个家族竟类似世袭般连续担任宰相,于是培植爪牙,罗织亲信,以至门生故吏遍天下,古来世族之盛,从未有如此者。袁氏族人不仅精通《易》学,家学渊源,标榜名教,在东汉文化界享有令名;而且爱交际,善权谋,很会玩弄政治手段,不仅结恩于士人,甚而同外戚与宦官都有深交(如外戚梁冀,中常侍袁赦),可谓左右逢源;加之骄奢宽放,博爱容众,宾客入其门,无论贤愚皆得所欲,故向为天下所归。袁氏拥有这么悠久而且庞大的人脉关系网,其在政界与文化界之号召力可谓无与伦比;到了袁绍这辈,他又凭借其小孟尝之风范与个人魅力,礼贤下士,广招宾客,将这张网发扬光大,而使得袁氏之声望日隆,如日中天,以至大把大把政治粉丝,争赴其庭,史载其母去世时,四方赶来送葬之人数竟达三万!当朝太后也不过如此。更可怕的是,在黄巾大起义后,袁氏又有数人进入军界高层(袁绍为禁军校尉,其胞弟袁术为虎贲中郎将,其叔父袁隗为大司徒兼后将军),开始在军队中培植势力,而在军界也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从后面事态的发展来看,外戚何进虽名为大将军,掌握军政大权,其实也不过袁家暗中操纵的一枚棋子而已,袁绍才是这最后的大BOSS。乱汉者,名为董氏,其实袁氏也!
袁氏的存在,使外戚董氏和宦官们虽蠢蠢欲动,屡谋反扑,惜实力不足,他们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于是,三月十三日,皇子刘辩即位为汉少帝,尊其母何皇后为皇太后,又任命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国舅何进共同执掌尚书台,主持朝政。
三月二十五日,何进派人诛杀宦官首领蹇硕,取其禁军兵权。
五月初六,何进派军包围骠骑将军府,逮捕董重,迫其自杀。六月初七,董老太后在惊吓中暴毙,董氏外戚垮台。再加上何进的弟弟何苗也因诛灭黄巾有功担任车骑将军,外戚何氏于是权倾朝野,宦官集团遂见风使舵,与何氏达成和解,
宦官一党和何进外戚一党,都以依附皇权而存在,如今也都支持何太后和刘辩了,在政治上没有根本矛盾。而宦官没了兵权,亦已无法对何进集团形成威胁。可这时袁绍仍极力怂恿何进将宫中宦官一网打尽,名垂百世。何进犹疑未定,说妹妹何太后也不同意啊,袁绍便干脆要他召四方猛将入京逼宫,这何进是个杀猪的出身,杀的脑子也被传染成了猪脑袋,再加上他身边谋士也全是袁绍的小弟,众人联手一撺掇,何进还就晕乎乎答应了。
地方军队介入朝廷权力争斗,如此大兵合聚,强者为雄,实乱政之由也!袁绍暗藏之阴谋野心着实不小。时任禁军校尉的曹操就一语道破:“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至纷纷召外兵乎!”
曹操就是曹操,目光如炬,一下子就洞察了其中玄机。宦官固然有其可憎之处,但在帝国体制中却起着非常重要,而且无法取代的作用。作为帝国皇统纯洁和父权巩固的保证、作为皇帝、外戚和外朝之间的主要联络人,一旦宦官系统遭到严重打击,甚至全体覆灭,帝国这台庞大的机器便难以再正常运转。从历史上来看,古今中外计划屠杀宦官的,无一不是打着清君侧和中兴大旗的,却无一不是谋求造反,可见其中必有蹊跷。其实,曹操早就看穿了袁氏的政治图谋,很显然,宦官们已没有了兵权,与案上鱼肉无异,生死全掌握在何进手中,完全没必要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引狼入室,给国家添乱。袁绍一代枭雄,却行此下策,只有以下两个原因:
1.把水搅浑,浑水摸鱼。
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想那四方猛将,多为袁氏门生故吏,多年受袁氏培植拔擢之恩,按照东汉的官场规则,故吏相当于先秦时家臣,视举主(推举他的人)、府主(征召他为下属的人)如同君父,不仅要为其效忠,致送馈赠,乃至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主子们死后,故吏还要服三年之丧,并继续尽忠于其后人或经营其家财。所以一个家族当官的人越多,越久,越大,其积累之政治资本也就越雄厚。袁绍相信,只要何氏出事,大家就都会支持自己上位——到时携诛杀宦官之大功,再凭借其士人领袖之令名,又兼手握四方雄师于洛阳,那么想当周公还是王莽,可就任君选择了。
当然,袁绍的野心是极其隐蔽的。首先,宦官祸乱朝政,名声太臭,两次“党锢之祸”(对士族党人及其亲朋、门生子弟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更让天下士人与宦官结下不共戴天之仇。其次,何家兄妹出身低微,南阳屠户而已,又兼毒杀王美人,逼死董太后,社会舆论多有不利。袁绍占据道德制高点,一切只为朝廷除去乱臣贼子,重振朝纲!即便手段有堪商榷,谁又能对他过多指责呢?
但袁绍万万没有想到,事情的发展完全脱离了他的控制,乱世人心是很可怕的,其可怕超乎想象。他这样做,其实也在引诱野心家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