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袁绍帐下的谋士中,田丰是一头倔驴,不达目的不罢休,不管袁绍是什么态度,他都会直言不讳地指出袁绍的错误,希望他可以改进,那沮授,就更像是一位严格的典军之才,又或者说,军师一样的人物,毕竟统帅三军除了谋略,还需要治军严明,进退有据,安营扎寨等一系列安排,自然需要一位经验丰富而又不偏不倚的人来做,田丰的性格,注定他不可能这样做,而和田丰齐名的沮授,就是袁军中这样的人。曾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河北四州与其说是袁绍打下来,不如说是沮授指挥有方的功劳。
沮授,史称其少有大志,擅长谋略。汉灵帝年间出仕,担任一州别驾,后来被举荐为茂才,外放做了两任县令,历练自身。(别驾虽然官位不低,不过相比于县令的职责,还是有所缺乏)189年,再次被冀州刺史韩馥征辟为别驾,拜为骑都尉,相比起当年,如今的沮授处理政务已经是轻车就熟,可惜韩馥为人宽厚有余而不是明主,内有鞠义叛乱,外有袁绍,公孙瓒等虎视眈眈,最后在高干等人一通胡话连篇的保证之下,决心让出冀州给袁绍,端的上是糊涂。沮授身为臣子,自然要为主公建议,他认为,冀州有兵有将,粮草充足,而袁绍作为外来之人虽然兵马众多却没有粮草,只要我们不给他供给粮草,他靠什么立足?我们何必把冀州让出去?可惜韩馥就和刘璋一样,不听劝,冀州丢了还死于非命。沮授作为臣子,自然是换了个主公(说实话,韩馥没什么雄心壮志,不一定收服了沮授这样的大才),袁绍辟他为从事,然后问计沮授,当今天下局势混乱,天子流落在外,袁家深受皇恩,我想恢复汉朝天下(虚伪一下),然而齐恒公没有管仲无法成就霸业(想成就一番霸业),如今先生有什么计策教我。沮授先是夸赞了袁绍之前的功绩,比如孤身对峙董卓后离开洛阳,在渤海令百姓心悦诚服等,如今应当东伐黄巾,北破黑山(黄巾军张燕落草,号称黑山贼),败公孙瓒,扫平匈奴占据四州之地,雄兵百万,随后迎接天子,讨伐不臣,谁能抵挡?过个几年,自然可以建功立业。袁绍听了很开心,立马任命他为监军,奋威将军。之后的袁军基本上也按照这个策略来发展自身,驱除黄巾军让自己得以安定,随后进攻黑山贼,扫平匪寇让百姓归附,更是北击公孙瓒,将公孙瓒击败而谋取幽州,如果说有什么是没有做的,那就是迎奉天子了。当时的刘协也想着让地方来迎接自己,于是给很多人写信,发布诏书请求增援,沮授认为奉天子以讨不臣是当下最好的战略,袁绍也有些心动,但是帐下另一派以淳于琼(蠢才)为首的人认为复兴汉室难度太大,天子会掣肘发展,最终袁绍选择了袖手旁观,把天子让给了曹操。当然,对于当时的袁绍来说,天子在谁手里其实影响并不大,毕竟四世三公的声誉虽然不足以和汉家天子相比,但是压倒曹操一个宦官之手绰绰有余。只是,在一件事儿上,沮授认为袁绍错了。
继承人的问题上,袁绍是把邺城作为大本营,也就是说冀州是其根基,三个儿子里长子袁谭虽然有战功,但是不能中和那些世家的关系,次子袁熙碌碌无为,幼子袁尚颇得世家青睐,却因为长幼有序,沮授认为废长立幼不可,袁绍就玩了一手分封,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各自领一州之地,然后成功把自己玩崩了,袁绍死后三子内斗最终丢了四州之地。当时的沮授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能是仰天长叹。之后袁绍决定发兵和曹操决战,沮授献上三年疲曹的策略,认为曹军连年征战损伤肯定很大,加上衮州,徐州都对曹操有很大的抵触(杀边让,屠徐州),曹操根基不稳,认为袁绍应该利用兵力的优势和地利,对曹操打持久战,说白了就是倚强压弱,反正我们兵多将广,耗的起,这边打你一下,那边打你一下,短时间没什么,过个三两年,曹军就撑不住了,毕竟曹操地处中原,面对的敌人很多,兵力有些分散,而且后勤也无法和袁绍相比,怎么说,在奇袭许都之后,这其实是一个最有效的笨办法,一力降十会,任你有什么计策,在力量面前都是空的,可惜袁绍不听,或者说,和沮授唱反调的来了,郭图说兵法有云,十围五攻(兵力多于敌人十倍就可以围困他,多于五倍就可以进攻),如今我们这么强,还废这力气干嘛,直接强攻就行。其实也不能说郭图的就错了,毕竟不给曹操喘息的机会,前期的失利会带来什么后果谁也不清楚,于是沮授和郭图在营帐中开始辩论,当时沮授是监军,自然影响力比郭图大,他主要也考虑到刚打完公孙瓒,将士们应该修整一下,所以建议不出兵,然后和袁绍意见相左,这没什么,郭图后来偷偷建议说沮授这样威望太大,若干若干,总之袁绍明白沮授不会谋反,但还是有些不相信他,最终将监军之权一分为三,淳于琼(袁绍旧友,多年心腹),郭图和沮授分别领职。大战前夕,沮授就表达了对战争的迷茫,认为胜则雄据北方,输则一败涂地,族中没人认为会输,而沮授明白,小看曹操,会吃大亏的。袁绍让颜良为先锋,沮授又建议不行,认为应该派个人随行,袁绍不听,颜良被杀。之后袁绍打算全力进攻官渡,沮授又建议应该留守延津,分兵进攻官渡,根据战况决定是否增兵,袁绍又不听,沮授遂称病,让袁绍更加讨厌,把他的兵权给了郭图。之后的大战接连失利,让沮授忍不住再次进言认为应该打持久战,结果袁绍不听,还把他关起来,于是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袁绍北撤的时候没来得及带沮授,他被曹军俘虏,虽然誓死不降,但是曹操和他有旧,也没杀他,直到他谋划回河北被发现,才被杀。
沮授在袁军,就好像荀攸之于曹操,就是军师一般的存在,可惜他还未成功,就怀疑自己的肱骨之臣,多疑而优柔寡断,那战败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所以袁绍死后三个儿子各自为政而缺乏人才辅助,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曹操分而化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