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孔明临终前,真的喊过“庞德公救我”吗?庞德公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孔明临终前,真的喊过“庞德公救我”吗?庞德公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家兴说史 访问量:3477 更新时间:2024/2/14 2:29:57

首先上回答,如此提问根本就是信口开河。别说《三国志》了,连《三国演义》也不敢魔改出这样的情节。诸葛亮临终前的2段原文可自行查阅,绝无此事。连单个的“庞“”德“”公”3个字也沾不上边。

凡是以此为标题的网文,无非是为了吸引眼球罢了!但在历史上,“庞德公”其人又真实存在,而且与诸葛亮关系密切。《先贤传》:乡里旧语,目孔明为卧龙,士元为凤雏,德操为水镜,皆德公所题也。这,就是“卧龙凤雏”的由来。

一、庞德公其人

捎带着也纠正一下,司马徽与诸葛亮并非师徒关系,而是推荐人。根据《襄阳纪》的说法:司马徽比庞德公小十几岁,两人以朋友相称,“以兄事之”。一次去庞德公家里做客,刚进门就喊庞夫人做饭,说一会徐庶要来,需赶紧准备。

以至于庞德公扫墓归来,看到家人忙前忙后,还不知道有客人到了。陈寿惜字如金,《三国志》关于庞公的记载寥寥数笔,但此人确实为当时荆襄文化圈的领军人物。《襄阳记》:亮每至公家,拜床下,公殊不禁止。

在床下拜见,是古代后生拜会圣贤的大礼。人说刘备三顾茅庐而显其至诚,实际上,诸葛亮本人也对自己尊重的人做过类似的事情。《襄阳记》为东晋史学界习凿齿所著,此人原籍襄阳,对家乡的事件介绍及风土人情记录更为详细。

二十四史中的后汉书亦有记载:庞德公乃东汉末年人,隐于岘山之南。还详细记录了刘表2次与庞德公对话。一次是在乡野之间,庞德公正在耕地,刘表说:夫保全一身,孰保天下乎?如果大家都和你一样为了自己,谁来保护国家呢?

老庞答:鸿鹄巢于高林之上,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各得所栖,天下非所保也。意思是,有人愿去住金屋我不管,我自愿住我家的小屋,人各有志,天下不是我一个人能改变的。第二次刘表用上激将法,曰:先生苦居畎田,不肯官禄,何以遗子孙?

公对曰:常人都给子孙留财富,我却留下自食其力的本事,这才是最妥当的遗产啊。刘表:……忽然想起前段时间和一位朋友聊天,朋友说她母亲经常半开玩笑地埋怨:十年前你有50万,其中拿30万买了一个小户型,20万拿来投资。

二、隐士之风

也通过拼搏学了一身本事。但如今回过头来看,当时倒不如多买1套房产,既能赚钱,也不用受累。现在学了本事又如何?年薪30万又怎样,能买便宜的房子吗?那么,到底本事和物质孰轻孰重呢?暂且不提,我只知道:庞德公乃真隐士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士共分为3类。一类是仕终而隐。如陶渊明,多半是历经宦海浮沉,心灰意冷,南山采菊以慰平生。第二类是像诸葛亮这样的,半仕半隐。未得明君之前,或游学与友朋,或抚琴于茅庐,或长啸于山岭,潇洒是潇洒。

但一旦遇见了像刘备这样的机缘,便毫不犹豫地出山相佐了。这叫身居江湖而不忘忧国。第三类是像张三丰那样的。从未出仕,也未曾想过出仕,为了追求人间至理,有时几个月都不吃一顿饭。叫做真隐:庞德公也是这样的一类人。

终日弹琴读书,躬耕田野,与妻子琴瑟和谐、相敬如宾。最后两人在伐薪途中悄然离世。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生的三种层次。第一个层次,以物质世界为追求。对俗世红尘的眷恋,人生目标就是官位、钱财、房产、美女,满足各类生活需求。

甚至为了出名,专门跑去当隐士。如唐代卢常用也跑到终南山归隐。但原因是离长安近,很容易被皇帝知道,盗用的是隐士之名,以抬身价。第二个层次是追求精神世界的完整。如诸葛亮,年青时学得一生本领,也是为了出仕,但做官前是有选择的。

遇到皇叔这样的仁义之君,叫:云开日出,托付终身。遇见刘表这样的平庸之辈,即使空负一生本领也不屑从之。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这才是士人的骄傲,出仕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否则,绝不同流合污。

第三个层次:完全脱离了物质与精神层面,抛开了所有羁绊,思考的是人生的终极奥义,并把学习成果贡献出来,以醒世人。这才是他们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叫信仰追求。他们当中有的是历经人生,一步一步地走到第三层。

三、现实意义

有的是来源于自身天赋,或遇上机缘刹那间领悟。但无论哪种方式实现,对更多的人来说,都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难的不是过程、而是决心。例如:我现在的生活没有负担,也定期发文分享思想,希望能在形而上的层面探究一些道理。

要我进入到第三个层次吗?也不是不可以,但却不敢。比起上面的燃灯礼佛、孤寂终身,又很难割舍下边的灯红酒绿、烟火之气。普通人,总归还是对名与利,甚至是浮华与感动还有着眷恋。现在很多人工作累了、生活苦了、受到挫折了。

也会选择到山林间去旅游、散心。甚至切断一切联系,去找找远离尘嚣的感觉。然而一天可以,两天还行,多半不出三天,股价涨了、房价跌了、有人回心转意了,又会敢起匆匆步伐、回归尘世。内心深处的想法还是:比起旁人,可不能落后啊。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无论东西方,近现代哲学的造诣,始终无法突破公元前6世纪的古典学高度。亚里斯多德与孔子学说就像门槛一样矗立在那里,是由于相较于如今的物欲横流,古代枯燥的物质文化生活,给予了古人更多探究精神世界的乐趣。

像哲学这样研究人类思想的课程,更需要的是心无旁骛、乐在其中。而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诱惑点多了,技术满足更多了,又有谁能耐下性子去修炼内心?我想,这才是中国古代的隐士们能在人性的向内探索上,给予我们的现实意义。

当然了,或许普通人终其一生也不能彻底放下世俗,但“庞德公”“张三丰”们的存在,告诉我们人类的思想境界所能达到的边界。虽然大家都只能远远观望,但每当感到焦躁与无力的时刻,那片边界,总会带来片刻的宁静吧。

标签: 庞德

更多文章

  • 谁是汉宣帝刘病已的救命恩人?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春秋录标签:刘病已

    汉武帝晚年,一场波及范围很广的巫蛊之祸在汉王朝的土地上爆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长安血流成河。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自尽,卫子夫的姐夫公孙贺、外甥公孙敬声、侄子卫伉、女儿诸邑公主被杀,太子刘据的家人皆遇害,门客都被处死,唯一活下来的是尚在襁褓中的刘病已(刘据的长孙)被收进了郡国在长安的邸舍临时设置的监狱

  • 刘病已的太爷是汉武帝,他爷爷是戾太子刘据,那么他父亲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安昕史话标签:刘病已

    可能在历史上这个人的存在感实在是太低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我们可以先来看看这位神秘仁兄周围都是一些什么人。首先他的名字叫做刘进,没有任何名气。但是他的爷爷就是名震天下的汉武大帝,这可是了不得事情。汉武帝对中国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他打击匈奴的手段和决心使得大汉族有了自立于天地间的底气。他的父亲也是个

  • 既然汉武帝非常后悔逼死刘据,那他为何不让其子刘病已继承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穷达斋读史标签:刘病已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汉武帝快死的时候刘病已的年龄还太小,如果贸然将他立为皇帝,不但不利于国家的安全稳固,还会给他带来杀身之祸。对于汉武帝刘彻,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不得不说他是一位伟大的皇帝,文治武功样样精通,并朝鲜、吞百越、征大宛、镇匈奴,不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至少做到了“犯我大汉国威者,虽远必诛!

  • 不逊汉武,不输刘邦的刘病已爱的到底是哪位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七秋往事标签:刘病已

    汉宣帝刘洵,别名刘病已,他的一生颇为传奇,身为皇长孙,他幼年入狱,后来在民间长大,在历史上是有名的贤君。刘病已在位期间,一共有三位皇后,第一任是发妻许平君,第二任是霍光之女霍成君,最后一任是王氏。这三位皇后据说姿色都十分出众,在汉宣帝的一生中他的后宫妃嫔不多,不好美色,那么在这三位皇后中,谁才是他的

  • 刘病已是怎样从死囚成为汉宣帝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侃影标签:刘病已

    刘有病,就是刘询,也就是后来的中宗汉宣帝。刘病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传奇的帝王。他的身世,连编剧都不敢这么写,却是历史事实。刘病已经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也是当时太子刘举的孙子。可以说,他的根是对的,是苗红的。当时正值汉武帝后期。和其他所有伟大的皇帝一样,汉武帝也是昏庸的。但太子不甘坐以待毙,起兵

  • 汉武帝临终前下了两道圣旨,其中竟关系着刘病已的未来!

    历史人物编辑:唯有青春与梦想标签:刘病已

    汉武帝的儿子刘弗陵8岁时继位,这一年,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7岁,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5岁。汉武帝的儿子比他孙子仅大一岁、儿子比曾孙年龄仅大三岁。而这三个年龄相仿的孩子,相继被推上西汉皇帝的位置,刘弗陵被逼娶6岁的上官氏为皇后,在二十一岁时莫名其妙死去,刘贺仅当了27天皇帝就被废掉,流落民间的刘病已突

  • 刘病已:囚犯成皇帝,堪称一代明君

    历史人物编辑:扬生侃史标签:刘病已

    (一)巫蛊之祸 汉武帝刘彻,对于他铲除异己的手段,多年来最有用的办法就是巫蛊之祸。巫蛊之祸在汉武帝时期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废后陈阿娇,并且顺利亲政,斩断外戚,这一次成功上位的是歌女皇后卫子夫,以及两个绝世嫁妆卫青和霍去病。第二次是废太子刘据,年老的汉武帝害怕权力旁落,所以先

  • 霍光废刘贺,让囚徒刘病已当皇帝,刘病已能坐稳皇位靠的什么招?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刘病已

    皇位对刘病已来说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刘病已坐稳皇位简单来说就是忍和熬!刘贺是从王爷晋升为皇帝的,在位时间只有27天,连参拜刘邦的太祖庙也没有!刘病已从囚徒火箭般晋升为皇帝,在位时间却有27年。一个27天,一个27年,为什么王爷坐不稳皇位,囚徒不但能坐稳了皇位还能成为千古一帝的汉宣帝呢?刘贺是怎么样失去

  • 汉宣帝刘病已的救命恩人到底是谁,他最终结局又是怎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澜风说标签:刘病已

    丙吉:“我不但两次救过汉宣帝的命,‘刘病已’这个名字还是我起的呢!不过,我还是要再强调一次,我从小小的狱史一路到位列三公,跟救过宣帝的命可没啥关系啊。”一、救命恩人宣帝虽然贵为汉武帝的曾孙,但早年间却遭遇了不幸。他的祖父戾太子刘据在“巫蛊之祸”中被逆贼江充逼反,最终走上了自杀这条不归路,宣帝的父母也

  • 刘病已和许平君“夫妻恩爱”,为何竟成了害死许平君的根源?

    历史人物编辑:爱搞笑的毛毛毛标签:刘病已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刘病已就是汉宣帝刘询,他的爷爷是皇太子刘据,因为巫蛊案而死,还连累了自己的儿子。所以刘询早早成为孤儿,被投入牢狱,生活异常孤苦。许平君的父亲名叫许广汉,因罪接受宫刑,成为宫中的宦官。当初,幼小的刘询在掖庭中抚养,正好与许广汉住在一起。刘询长大以后,许广汉不顾妻子反对,把女儿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