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明王朝:严世蕃退出内阁,大骂高拱、张居正,竟然如此过瘾

大明王朝:严世蕃退出内阁,大骂高拱、张居正,竟然如此过瘾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汪家兵 访问量:1894 更新时间:2024/1/14 12:25:48

因为浙江贪墨的案子牵扯到了严世蕃,但鉴于“倒严”的时机未到,嘉靖皇帝也只能命严世蕃退出内阁;同时,为了平衡内阁势力,嘉靖皇帝还命“清流党”的两位中坚力量——高拱、张居正退出内阁。

削弱“严党”以后就是扳倒“严党”,扳倒“严党”以后就是“清流党”控制内阁,为了保持自己的绝对权威,更为继续牢固控制内阁,嘉靖皇帝给“准首辅”——徐阶挖了一个大坑,将高拱、张居正退出内阁的原因归结成了“朕纳徐阶谏言”。

“严党”还没倒,“清流党”内部就已经出现了裂缝,嘉靖皇帝玩的这一手平衡术,确实高明。

内阁会议的最后,严世蕃一句“严世蕃、高拱、张居正可以回部了”,让三人落寞离开。

此时的严世蕃心中愤怒,高拱和张居正也高兴不起来,有对“严党”尚未倒下的愤怒,更有对徐阶将自己逐出内阁的不满。

都是一肚子气没地方撒,三位又同时走在唯一一条返回本部的路上,一场对骂,在所难免。

走到最前面的严世蕃猛地回头,大声讽刺道:

“把我拉下了马,还以为二位赏了紫禁城乘坐二人抬舆呢。原来你们也还是步行啊。”

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严世蕃即使被退出内阁,但还有一个“内阁首辅”的爹;严嵩虽然只是担着“内阁首辅”的名,但震慑仍在,威力不减。再加上严世蕃二十多年养就的嚣张跋扈气,这次对骂,自然要严世蕃才敢开头。

内阁会议上,被郑泌昌、何茂才气到昏头的严世蕃,终于恢复了智慧值,专挑别人的软肋进攻。

高拱、张居正入职内阁的主要工作,不是为民做主,也不是替朝廷分忧,而是一心想要扳倒“严党”。至于扳倒“严党”以后,他们会有何种表现,会不会成为第二个“严党”,那就仁者见仁了。

现在,“严党”的代表人物——严世蕃被扳倒了,高拱和张居正却也没能占到便宜,着实憋屈。更重要的是,并未犯错的高拱、张居正之所以被退出内阁,竟还是因为“自己人”的“谏言”,“严党”还没倒,自己人就先内讧了,着实丢人。

听到这句话,高拱站不住了,立马予以回击:

“人生两腿,都是用来步行的。难道小阁老的腿离了马就连路都不能走了?”

所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剧中的严世蕃虽然并没体现,但历史上的严世蕃双腿有疾,高拱的这句回击确实够劲。更关键的是,高拱仍然称呼严世蕃为“小阁老”,一个被刚刚被退出内阁的小阁老,这波讽刺进攻,力度不小啊!

本就窝着一肚子火的严世蕃,更加愤怒,立马反击:

“高肃卿!”

高声喝止对方,给自己留下反驳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吵架的基本要素。

“‘少小离家老大回’,你要真是个愿意走路的,今日就该明白,自己可以走了。”

这句讽刺更为直接:高肃卿啊高肃卿,你这是转了一圈又返回了原点啊,识相点,趁早辞职回家吧!

“你要还是想赖着等内阁首辅那把椅子,我告诉你,徐阶现在都还没坐上呢。就算徐阶坐上了,也不会传给你,江南他还有个学生赵贞吉在等着,你身边他也还有个学生张居正在等着。”

矛头直指“清流党”内部脆弱的关系网,再加上嘉靖皇帝专门给徐阶挖的一个大坑,严世蕃的这一句挑拨,一击致命。

徐阶和高拱之间的关系,高拱和张居正之间的关系,高拱和赵贞吉之间的关系,张居正和赵贞吉之间的关系,严世蕃只用了一句话就将“清流党”的根本搅乱了。

六部官员、封疆大吏,哪个不想进入内阁?进入内阁以后,哪个又不想成为首辅?权力啊,男人最中意的春药啊!还记得徐阶在内阁会议上宣旨,读到“朕听纳严嵩徐阶建言,着将严世蕃高拱张居正除去内阁阁员之职”时,高拱足以杀人的眼神吗?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清流”也不外如是!

严世蕃的这句话,纵然直接说到了高拱的痛处,但他也不会轻易上套,只能耍起了“无赖”:

“我没有什么当首辅的爹,也从来没有想当首辅!”

我不听,我不听,王八念经;我不想,我不想,用你挑唆!

说完,高拱干了一件小孩子才能干出的事儿——大步向前,故意撞了一下严世蕃,径直离开。

关于高拱的这个举动,原著小说中有过极为地道的解释:

爱吵架的从来就怕两种人,一种是任你暴跳如雷,他却心静如水;一种是挑你一枪,扬长而去。高拱今日使的就是第二招,把个严世蕃气得撂在那里,偏又在西苑,总不成提着袍子追过去打。

进士出身的高肃卿,在饱读诗书的同时,竟也没忘了掌握吵架的进攻策略和基本手法,这是斗争斗出了经验,斗出了心得啊!

饶是严世蕃再嚣张,总不能冲过去再撞回来,只能将这份愤怒转向了另一个人——张居正。

“张神童。”

没有称呼“名”,没有称呼“字”,甚至连官称职务也没有,直接喊了一声“张神童”。这明显是长辈称呼晚辈的方式。

按理说,徐阶称呼严世蕃为“东楼兄”,张居正又是徐阶的学生,严世蕃应为张居正的长辈;但两人毕竟同朝为臣,而且同在内阁任职,官职级别又基本相当,如此称呼,侮辱性极强啊!

“你从小就读了很多书,应该知道三国时还有个神童,孔北海的典故吧!”

“孔北海”,也就是我们小学课本中的常客——让梨的孔融!这里,提一句题外话,不建议提倡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贪吃贪大贪多是孩子的本性,逼其谦让只是强行改变孩子的意志,甚至会挫伤孩子的竞争意识,弊大于利!

张居正不愧“神童”美誉,严世蕃这句话一出便立马猜到了他的关键所在,回应道:

“小时了了,大未必然。小阁老是不是想说张某少时会读书,大了未必能成器,是吧?”

其实,严世蕃这个时候提起孔融,并非此意,毕竟此时的张居正已然成器,日后更是一手造就了大明中兴。但既然张居正这样自抑了,严世蕃乐得接受。

“聪明。如果只是不成器倒是孔融的福,只怕聪明反被聪明误,招来杀身之祸。”

这才是严世蕃这波进攻的关键点——别太嚣张,别太逞能,小心落得孔融的悲凉下场。

来看张居正的反击:

“孔融是被曹操杀的,但不知我大明朝谁又是曹操。”

孔融,因为抨议时政,言辞激烈,惹怒了曹操而被杀,但千古以来,孔融却落得直言美名,曹操反倒成为不能纳取谏言的负面典型。严世蕃喜欢把所有事都往嘉靖皇帝身上扯,张居正的这句回答也是如此。

你说我是第二个孔融,意思就是说当今的皇上就是第二个曹操,会杀了我?

严世蕃自然不敢说嘉靖皇帝是第二个曹操,赶紧反驳:

“自古杀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也不只曹操!”

我可没说是嘉靖皇帝会杀你,更没说嘉靖皇帝就是第二个曹操!你这样自作聪明的人,不止皇帝烦,几乎人人得而诛之!

对骂,张居正明显不是对手,那就往大了扯,用圣人先贤予以压制,这才是“清流”吃饭的本事。

“太史公有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能为国捐躯,张某坦然受之。”

听到这句话,严世蕃终于找到了进攻的关键点,就是这句“为国”。

“你也敢跟我侈谈为国!”

类似的话,对着胡宗宪,严世蕃曾经给出过这样的说法——“大明两京一十三省,都在我肩上担着”;对着严嵩,严世蕃也曾夸口过——“你老替皇上遮风挡雨,儿子可一直在替你老遮风挡雨”。

严世蕃,到底败在哪里?

败就败在他从来没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总以为嘉靖皇帝离开自己就会立马垮台;总以为自己掌握着大明王朝的命脉。严世蕃认为,自己拼命替嘉靖皇帝敛财,就是为臣之忠;自己顺便捞一点,也是理所应当;可嘉靖皇帝要的不止是钱,还有自己最缺的清名。更何况,嘉靖皇帝本就是个视钱如命的主儿,严世蕃捞一点可以,捞多了就是找死。

朝廷出了事,严嵩想的是怎么往自己身上背;而严世蕃则想着怎么往嘉靖皇帝身上扯!这就是区别,这就是“倒严,不倒严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严世蕃被退出内阁,严嵩被剥夺“领内阁实事”之权,还没能让严世蕃明白这是嘉靖皇帝“倒严”的准备工作,还是以“肩抗两京一十三省”自居,严世蕃这是唯恐自己死的慢啊!

只是,严世蕃的这句话给别人说,是“大奸似忠”,但如果对“清流党”说,却绝对有资格。

“国库空虚,我们想方设法弥补亏空,你们却釜底抽薪,几时想过这个国,想过我大明朝!”

有没有发现,“严党”虽然贪,但却一直在干实事;“清流党”的口号喊得震山响,可实实在在干了什么实事没有?面前这位“张神童”,贪腐半生,可还是名誉天下,这可能就是严世蕃心中愤慨的原因。

“严党”敛财是真,但一直努力供应胡宗宪的抗倭军需也是真;“严党”兼并土地,盘剥百姓是真;但别忘了,张居正还曾经打算用浙江全省百姓的命,以求扳倒“严党”呢!

对啊,“清流”,几时想过百姓,几时想过大明朝?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战,只不过“严党”当权,“清流党”势弱,必须先斗倒“严党”再成为第二个“严党”罢了。

严世蕃的这句话,张居正无法反驳,一来,严世蕃的这个帽子扣得太大,张居正找不到反驳的缺口;二来,严世蕃说得并没错,张居正这帮“清流”确实一直在阻挠“严党”的行动。

对骂,让对方骂得无法反驳怎么办?

让他继续骂,总会有漏洞出现!

“我倒真想听听小阁老你们是如何为大明朝弥补亏空,我们又怎么釜底抽薪了。请赐教。”

严世蕃继续:

“户部兵部工部还有宫里都在等着钱用,年初议事你也是伸手要钱的一个,好不容易跟西洋商人谈成了五十万匹丝绸的生意,你们偏要找两个不要命的去阻挡!张太岳,摸着胸口想想,拿人家当枪使,只为要拱倒我们,那些理学心学你和你的老师都学到哪里去了!”

严世蕃的这句话确实没错,“清流党”拼命掣肘,就是为了扳倒“严党”。真为了浙江百姓考虑,还会有牺牲一省百姓的言论吗?

只是,严世蕃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竟然拿出了具体事例说明,而且还是已经形成公议的案例。这下,张居正终于找到了反驳的理由:

“小阁老这话说得不在理。马宁远被诛,你们举荐了个高翰文去。常伯熙张知良被诛,裕王举荐了海瑞和王用汲去,都是为了推行国策。”

张居正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严世蕃在第一次御前财政会议上的抱怨——“为什么干得越多,受到的责罚就越多”。浙江“改稻为桑”一直是“严党”在具体推行,出了事,可不就是“严党”成员被杀、被罚、被处置吗?

这就是“清流”的拿手本事——我不干事,我就永远不会犯错;你要干事,你就会犯错,我就往死里弹劾你!

举荐海瑞、王用汲前往浙江之前,裕王曾经有一句经典的话——“争一两个县,有什么用”,如果不是裕王妃的劝谏,“清流”会怎么听任浙江百姓死活,只有天知道。现在,“改稻为桑”的国策搁置了,张居正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可如果“改稻为桑”的国策成功了,国库空虚填补了,浙江百姓安抚了,张居正又会怎么说?

你看吧,我就说这个国策可行吧,要不然,我们也不会派两个知县前往支持了!

张居正的反驳还没结束:

“要说海瑞王用汲是被我们当枪使,那高翰文是小阁老举荐的,为何也反对你们那套改稻为桑?还有胡宗宪,东南一柱,国之干城,严阁老引为心腹,一开始就反对你们的那个方略,他们也是我们使出的枪吗?”

高翰文,严世蕃亲自举荐的;胡宗宪,严嵩亲自调教、一手提拔的;有了这两位对“改稻为桑”的阻拦,张居正的底气更足了,反驳起来也更带劲了!

现在,轮到严世蕃无以应对,只能耍无赖了。

“好!我举荐的人现在被抓了,你们举荐的人依然在那里兴风作浪!今天你们又愣弄了个赵贞吉到浙江去,抓了郑泌昌何茂才,还不是想去掣胡宗宪的肘!”

小阁老也真是好意思开牙,想当初,是谁硬逼着胡宗宪辞职,甚至连辞职信都帮着写好了!

“搅吧,搅吧,你们就搅吧!搅得胡宗宪前方打仗没了军需,吃了败仗,搅得东南大乱,把大明朝亡了,老子无非陪着你们一起完命就是!”

严世蕃,直到现在才明白胡宗宪对于“严党”的重要意义,有胡宗宪在,即使嘉靖皇帝有“倒严”的心思,也得好好掂量掂量;一旦胡宗宪倒台,嘉靖皇帝想杀严世蕃就只需要动动嘴了。

扔下这句话,严世蕃愤然离开,只留张居正一人呆呆站立,不知道此时的张居正是不是在想:将来,我成了严嵩,会不会也有人这样骂我呢?将来,我成了严嵩,谁又是保住我的胡宗宪呢?

(本文仅基于《大明王朝1566》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标签: 严世蕃

更多文章

  • 明朝大奸臣严世蕃,身怀三大绝技,怪不得能够娶二十七个妻妾

    历史人物编辑:小手会生活标签:严世蕃

    严世蕃一生虽然臭名昭著,但是却也有一些传奇色彩,奸臣能够当到他这个水平的不多,既可以时时让挑剔的嘉靖皇满意,又能够用手段制衡群臣,经得起下面百姓和官员的口诛笔伐,的确不简单。而最为当时的人所嫉妒或者痛恨的是,这家伙在庙堂混得风生水起的同时,居然还是一个情场高手。所以,当时百姓的不仅仅痛恨严世蕃在朝中

  • 《锦衣之下》是要将“深情”话题进行到底,严世蕃也来凑热闹?

    历史人物编辑:晨晨生活标签:严世蕃

    当然了,深受喜欢的电视剧又怎么能少得了高甜情节呢?剧中的男主角陆绎与女主角袁今夏给大家上演了一场“猫和老鼠”之间的逗趣恋爱故事。剧情的一开始两个人就来了个经典桥段“英雄救美”,袁今夏与陆绎两个人比试看谁能先找到戴着人皮面具的曹坤,这才有了后面的青楼相遇,一曲《桃夭》改变了陆绎对袁今夏的看法。陆绎身属

  • 严嵩之子严世蕃被称为“第一鬼才”,临死前又惊又怕地说了两字

    历史人物编辑:徐鹏元标签:严世蕃

    明朝嘉靖时期的内阁首辅严嵩被讽为“明朝第一奸臣”,不过有趣的是,他的儿子严世蕃却被称为“明朝第一鬼才”。老的是第一,小的当然也不能落后呀!严世蕃能被称为第一鬼才,自有他的聪明之处,但用“鬼”之一字来形容他,显然并不是好评。他也很自负,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爹可是深受嘉靖皇帝信任的内阁首辅呀,,两度出任

  • 《锦衣之下》,陆绎为今夏不怕得罪严世蕃,今夏到底有多优秀?

    历史人物编辑:豪迈侃车标签:严世蕃

    《锦衣之下》这一部古装悬疑剧,确实是太拉风了,看过一遍不过瘾,N刷的小伙伴太多了。当然它优秀的地方不胜枚举,可是留给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几个名场面中,抢亲是最打动人心的了,这也是陆绎第1次向今夏表白自己的心意。抢亲的起因是淳于敏把今夏药昏迷,然后送去严世蕃府上替自己替嫁。敏感的陆绎感觉到异样,然后追到喜

  • 《锦衣之下》严世蕃苦寻林菱13年,究竟是爱,还是执念?

    历史人物编辑:落惊风雨标签:严世蕃

    在这个冬天,由谭松韵、任嘉伦、韩栋、叶青主演的《锦衣之下》,收视和口碑一骑绝尘,远超其他同期古装作品,在《绝代双骄》《将夜2》《三生三世枕上书》等一众古装作品中稳居收视冠军宝座。也只有刚上映的《下一站是幸福》的口碑,能够和《锦衣之下》一较高下。在《锦衣之下》中,上官曦和杨岳的戏份太多,时常容易被网友

  • 严世蕃:谢谢你们判我“陷害忠良”,终于保住命了!徐阶:且慢!

    历史人物编辑:朱玉飞标签:严世蕃

    才华横溢+揣摩上意,仅凭这两手,官二代严世蕃就混的风生水起,日子过得简直不要太舒服。严世蕃能上位,首先是有一个好爹,同样有能力的人,谁要是有一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父亲,就可以人比人气死人,火箭速度提拔,人家早晨吐口痰的时候可以享受美貌姬妾的“美人盂”,而草根出身的你却只有苦逼的给黄脸婆倒夜壶。就

  • 为何有人会认为王世贞是《金瓶梅》的作者?都是由严世蕃造成的!

    历史人物编辑:史密记标签:严世蕃

    《金瓶梅》被称为是明代“四大奇书”之首,书名由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各取一字合成。应该说,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现代公认的四大名著当中的任何一部,可就是这样一部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品,不论是成书时间还是具体作者,都极为神秘,数百年来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其成书时间,只能大概确定在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这

  • 家族传承吾辈责,严世蕃终究没能继承严嵩的权势,倒在了断头台

    历史人物编辑:刘纪亮标签:严世蕃

    曾几何时,严世蕃也被称作“小阁老”,代替年迈的严嵩坐镇内阁,掌握天下官员的升迁调动。那时候的他,又是何等的意气风发。眼见他起高楼,一个晃眼,就倒塌了……严世蕃的生死升迁都和严嵩紧密相连,所谓成也严嵩,败也严嵩!严世蕃公元1513年,严世蕃出生于江西宜春。此时严嵩33岁,正因病赋闲在家,受地方官邀请,

  • 《锦衣之下》严世蕃讨要袁今夏,今夏恐慌,陆绎眼神瞬间变了

    历史人物编辑:生活似大雪标签:严世蕃

    #年度十大电视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看一部电视剧,往往每集的最后一幕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锦衣之下》就是这样,每次更新又是漫长的等待,现在的剧情虽然看着十分的过瘾,但是这最后的悬念却让人实实在在地惦记了好多天,尤其是在预告那么甜的情况下。1、看不懂得严世蕃严世蕃这个人,给人感觉有些亦正亦邪,似乎

  • 太子也得贿赂严世蕃?严嵩做官的套路,他儿子咋一点也没学到

    历史人物编辑:小倾文史轩标签:严世蕃

    “喧鸦争入帝城飞,映雾翻林飏曙晖。宫女乍闻惊梦起,省郎纷逐散朝归。声传万井含钟杳,影落千门带月稀。还向昭阳自来去,绿窗凝望重依依。”——严嵩《蚤入承天门见鸦次韵》说到明朝有名的大奸臣,很多人都会想到严嵩父子。据悉当时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曾被嘉靖皇帝成为“天下第一鬼才”,可惜他并没有将自己的“鬼才”用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