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齐泰、黄子澄二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将他们看作是一体,只要提到其中一人,必定会想起另一人。因为他们是朱元璋钦定的辅政大臣,共同协助建文帝治理天下。
可在笔者眼中,这二人是大有区别的。其实他们虽共同辅佐建文帝,但在很多事情上,二人都持有不同意见。笔者认为,齐泰每次提出的建议,都十分可行,反而黄子澄的建议,似乎都不怎么成熟。甚至可以说,他们一个有功,一个误国。
齐泰,原名齐德,明太祖朱元璋为他赐名为泰。洪武十八年,齐泰考中进士,先后在礼部、兵部任职。齐泰为官九年,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因此深受明太祖重用。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多次考验齐泰后,认为他是个人才,便让他辅佐皇太孙朱允炆。
黄子澄,名黄湜,洪武十八年考中探花,伴读东宫。黄子澄深受皇太孙重用,将他当作自己的长辈看待。黄子澄的建议,朱允炆无不认同,更是亲切称呼其为“黄先生”。
朱元璋临终之际,顾命于大臣齐泰,让他辅佐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登基后,让齐泰与黄子澄一同参与朝政。此时黄子澄兼翰林学士之职,齐泰则升任兵部尚书。两人共同向皇帝提出建议:削藩。
齐泰、黄子澄都支持建文帝削藩,为何说一个有功,一个误国呢?下面笔者就举几个例子,大家或许就能明白了。
一、削藩目标
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都封为藩王,并给了他们极大的权力,要对付起来并不容易。齐泰认为“擒贼先擒王”,燕王朱棣在众位藩王中能力最大,应该先拿下燕王,到时候要对付其他藩王,也就相对容易了。
然而黄子澄不这样认为,他觉得燕王势力太大,建文帝刚刚登基,恐怕不是其对手,因此建议从弱的藩王下手。其中周、齐、湘、代、岷几位藩王,在太祖还在世的时候,就做过不少不法之事,对付他们也算出师有名。
最后建文帝听从了黄子澄的建议,在一年之内,先后对周、齐、湘、代、岷几位藩王下手。这样一来,无疑是在打草惊蛇,结果导致其余藩王人心惶惶,燕王朱棣更是打算起兵篡位。
二、扣押人质
齐泰见皇帝采用了黄子澄的建议,内心对燕王很不放心,于是建议以防边之名,调走燕王的精锐部队,建文帝采纳。
朱棣知道建文帝用意后,就向朝廷告病,一直在北平休养。朱棣告病一个月以后,就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忌日。原来朱棣早就安排好了,他知道太祖忌日,建文帝就有借口将他召回京城,然后就会趁机拿下他。所以朱棣才称病,还假装病情越来越重。
到了朱元璋忌日之时,朱棣以自己病情严重,实在无法进京为由,派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为代表,去往京城祭拜太祖。此时齐泰又建议:“三人在此,宜先收之。”
建文帝起初也同意齐泰的建议,打算将三人扣押,当作人质来制约朱棣,可黄子澄偏偏却说:“不可。事觉则彼先发有名,且得为备;莫若遣归,使坦怀无疑也。”
也就是说这样会打草惊蛇,将朱棣三个儿子放回去,则可表现出皇帝无削藩之意,这样便能麻痹燕王。可是黄子澄不知,朱棣是何等人物,他早就知道皇帝心思,这条蛇,早已是惊动了。
齐泰和黄子澄各持己见,建文帝也拿不定主意,便请魏国公徐辉祖说出看法。徐辉祖表示赞成齐泰,将三人扣押下来。徐辉祖还特别表明,朱高煦此人和他父亲一样,是个勇猛无常的人,如果将他放回去,将来后患无穷。
即使齐泰和徐辉祖都赞同,将朱棣三子扣为人质,可最终建文帝还是顺从了黄子澄,将兄弟三人放了回去。
三、改任大将
朱元璋为了给孙儿铺路,将不少功臣都杀了,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建文帝能用的老将,就剩耿炳文和郭英了。建文帝便让耿炳文去迎战朱棣,朱棣深知耿炳文的本事,便施计让建文帝误会耿炳文。
这时黄子澄建议让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出战,这个李景隆是个无用之人,齐泰“极言不可”,可建文帝还是听黄子澄的,任命李景隆为大将。
朱棣十分瞧不上李景隆,他看到建文帝如此不会用人,就已知自己此战必胜。果然拥兵五十万的李景隆,很快就被朱棣打败了,建文帝对此十分吃惊。
朱棣随后上书弹劾齐泰、黄子澄二人,建文帝随即撤销二人职务,可私下仍然与他们谋事。朱棣认为二人是建文帝的智囊,不除不行,于是派人捉拿。最后齐泰、黄子澄皆被朱棣擒获,二人誓死不屈,被朱棣处死。
通过这三件事例,相信大家可以明确看出,为何笔者会说齐泰、黄子澄二人,一个有功,一个误国。而且大家也能分辨出,笔者说的有功之人是齐泰,误国之人是黄子澄了。
从二人屡次向建文帝提出的建议来看,齐泰远比黄子澄要想得深远。且不论齐泰的建议,是否真的能削藩成功,但至少不会给朱棣那么多机会。可惜建文帝只听黄子澄建议,忽略了齐泰很多有用之言。
为何建文帝要更加信任黄子澄呢?笔者认为,是由于黄子澄是建文帝的老师,建文帝还是皇太孙的时候,就一直听黄子澄的教诲,对他的言语无不深信。从皇太孙到皇帝,黄子澄是建文帝最信任的人,因此他的建议,对朱允炆来说十分重要。
建文帝尊重老师没有错,错就错在,他不会分辨哪一条才是更有用的建议,而是选择盲目相信老师,实在可惜、可悲、可叹!
(参考文献《明太宗实录》《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