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工部尚书种放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北宋工部尚书种放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339 更新时间:2024/1/21 20:23:11

种放(955年-1015年),字明逸,号云溪醉侯,河南洛阳人,父种诩,宋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七岁能写文章,精于易学。不应科举,父亡随母亲隐居终南山,讲学为生,撰写的《蒙书》十卷以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等,人们很是称许。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推辞了。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兵部尚书张齐贤对皇帝再次举荐种放,种放仍旧推辞了。咸平四年(1002年),张齐贤任京兆太守,再次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应诏而面圣。而后数年中,种放奔走于朝廷与终南山之间,数次归山后又数次再度出山入仕。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种放再次来朝觐见,陪祭汾阴,被授予工部侍郎。种放晚年侈靡丧清节, 《宋史》记载:“颇饰盥服”,“于长安广置良田,岁利甚博”。谏官王嗣宗参奏了种放,恰逢赦恩而停止。后种放再次辞官归隐。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一月十九日,种放晨起,穿上道士衣裳,召门生一起饮酒,几巡酒后安然离世,终年60岁。上诏赠工部尚书。

人物生平

少隐终南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父亲叫种诩,原是吏部令史,调补长安主簿。种放沉默好学,七岁时能写文章,不与小孩们玩耍。父亲曾令他考进士,种放以学业未成为辞,说不可以妄动。每每往来于嵩山、华山之间,慨然有隐居山林中的意思。不久父亲去世,几个兄长都营谋官职地位,唯独种放与母亲一起隐居在终南山豹林谷的东明峰,结草为庐,仅仅能够遮避风雨。种放以教书为职业,向他学习的人很多,他以学生送的礼物来供养母亲,母亲也有向道之心,不执着食物的滋味。

种放得到辟谷术,在峰顶另外构堂,整天端坐遥望云彩。每到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食缺乏断绝,只能吃芋头板栗。种放喜欢饮酒,曾自种粘高粱自己酿酒,每日借助清寂空山来放空心灵,因此得云溪醉侯的称号。种放常常穿着短短的粗布衣服裹着头巾,背着琴,提着酒壶,沿长溪逆流而上,坐在大石头上,采摘山药来佐助饮食,往往终日如此。 至月夜或至半夜,种放从豹林谷抵达州的外城七十里,他与樵夫一起徒步往返。 种放好道不好佛,曾撕开佛经用以制帷帐。种放所撰写的《蒙书》十卷以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等,人们很是称许。他所写的诗歌居多,自称“退士”,曾写传以记述他的志向。

初诏不出

宋淳化三年(992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向朝廷推荐种放,宋太宗下诏令让人召见种放。种放的母亲责备他说:“我常劝你不要聚徒讲学,你都隐居了,还写什么文章?如果你真的被朝廷任命而不能再隐居了,我将离开你独自前往深山中隐居去。”种放听了母亲的话后,对朝廷来人说自己有病而没有动身出发。种放的母亲把他的笔、砚都烧掉,与种放移居至更偏僻、人迹罕至的深山中去。宋太宗有感于种放隐者的节操,下诏令京兆府赐给他钱财以供养母亲,也不强迫种放入朝为官,并令官吏每年前去慰问他。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种放的母亲去世,种放三天不进水浆,在母亲墓旁搭小屋居住守墓。翰林学士宋浞、集贤院学士钱若水、知制诰王禹翶向朝廷上报种放因贫困不能够埋葬母亲的事情,真宗下诏令赐种放三万贯钱、三十匹布、三十斛米以帮助办理丧事。

再诏不出

咸平四年(1001年),兵部尚书张齐贤对皇帝说,种放隐居三十年,不入城市十五年,孝行纯正,足以激励世俗,简朴隐静的节操不逊于古人。 真宗因此再此下诏,令洛阳官府派人前往种放所隐居的山上,以礼邀请种放来朝廷,官员带了五万贯行装钱,种放谢绝了而没有动身。

三诏而出

咸平四年(1002年),张齐贤任京兆太守,又再次向朝廷推荐种放,并请朝廷加以褒奖。真宗赐诏说:“种放隐居山丘田园,博通古今,孝悌操行,为乡里所推崇,其有古人遗风,为君子之常道。朕多次览阅太守藩镇的奏章,种放的行为彰显了隐世之风,因此希望种放入朝,辅助我朝延续安宁的局面。现在派供奉官周旺带诏书,召种放入朝,赐其布一百匹、钱十万贯。”九月,种放受诏入朝,进崇政殿面见皇帝时,种放依旧裹着头巾,皇帝命他坐下来回话,并向其询问民政、边防之事。种放说:“贤明的君王治理国家,靠的是对百姓的慈爱而已,对百姓唯有慢慢教育感化。” 对于真宗其他的问题,种放都谦让而没有回答。当天任命种放为左司谏、直昭文馆,赐给头巾衣服简册腰带,寓居在都亭驿,由职位高的官员设宴款待。 第二天,种放上表辞谢皇帝的恩命。皇帝知道种放过去与陈叟交游,命令陈尧叟劝谕他;又对宰相说:“朕寻求才能杰出的人,以扩大视听,作为治理国家的借鉴。像种放既然不乐于当官,也可以满足他的请求。” 中书省传下诏令,种放说:“我病居山林之中,皇恩多次加以礼聘,岩猿溪鸟的性情,坚决不敢以俸禄入仕为意。但皇上虚怀待士,晚食忧人之心,也不敢以羁绊束缚为念。”于是下诏不听种放的谦让。几天后,真宗再次召见种放,赐给绯衣、象简、犀带、银鱼,以及皇帝亲笔写的五言诗优宠于他,并赐予位于昭庆坊第一区的私宅一座,另加帷帐等常用器物,银器五百两,银三十万缗。隔天谢恩,赐在学士院吃饭,从此种放多次得到皇帝召见对策。

屡退屡觐

咸平六年(1003年)春天,种放上表谢恩,请求暂时返归故山,真宗准许了他的请求。 种放将要动身出发,又被升任起居舍人,皇上命令馆阁官在琼林苑设宴为他饯行,皇帝赏赐七言诗三章,席上众人也都作辞赋。 十月,派使臣到终南山抚恤慰问,把种放所居住的林泉等环境画成图呈献皇帝,皇帝又下诏催促种放入朝觐见,种放以病未好作为答复。

至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十月,种放来朝觐见,说归山的时间很长,愿按月计算不受俸禄,但皇上下诏令特别给之。种放曾因看书赋诗,皇帝说:“种放的诗体例格式超过古人。听说他归山后,整天独自居住,在一室中默默打坐。山水的快乐,也是与生俱来的性格。每每朕所询问,都根据经典来应对,颇多裨益,朕所以优礼待他,原因是用来激发浮躁争逐的人奋起。”种放每次回到京城,来自秦雍等地的新徒弟多因此得机会听课。

景德二年(1005年),提升为右谏议大夫。上表请求到嵩山少林寺养病,皇帝准许他的请求,命令河南府查核。召见应对资政殿,在学士院设典宴,王若钦及当值学士、舍人、侍制都预宴。宴席散了以后,又赐宴于王若钦的家里。种放上表请求免都门设宴饯行的礼节。皇帝多次派太监慰问,赐给茶叶药物。

景德二年(1005年)冬天,种放再次来朝觐见。景德三年(1006年),因兄长去世请求辞官返回终南山营葬,皇帝又召见种放并设宴赐诗。种放在山上居住的茅草屋有五六处,吃野菜、荞麦。上表求取太宗御书以及经书史籍音义疏注,全都满足了他。十月,又到朝廷,皇帝对宰相说:“种放近来以其事为崇高,每每有所询问,很有可以采纳的地方。朝廷虽然对他加封爵位官秩,但没有能够大加任用,当前众人的非议没有堵塞,所担心的是种放收山怀藏。” 马上派内侍任文庆带着诏书示谕种放说:“朕统治天下,心忧勤政到太阳西斜时才吃饭,周遍延纳才能杰出的人,物色隐士,思访话语,来兴盛各种事功。因为你隐居岩洞,绝迹于嘈杂而肮脏的地方,追踪商山四皓之一的绮翁的远迹,有曾子颜回的美好行操,特地举行贲园之典,果然符合我意。每每有所咨询,回答完备详细顺乎道理,再看加以采纳,蔚然具有才能谋略,很是开阔朕的心怀,很想大加任用。但因群情没有详悉,所以已发出的命令暂且延迟。现在四方的诸侯用来会聚,海内思念安定,正崇尚政治之本,希望敦厚时代风俗。你一定能够考虑变化事物的本源,丹青王度,周备富国强兵的办法,陈述制礼作乐的规定,返朴归真,废置刑法平息诉讼,辅助我不周到的地方,渐渐至于太平,选拔重用于主要的行政机关,辅佐愚昧的我。你应体会这种亲厚礼遇,尽你的诚心聪明,叙述治理国家的大道术,述说致于君子的远大谋略,全都写在奏章上,以滋润我的心田。辅助薄德的我,了解外朝的视听,掌管枢务,做到最公正。”

种放上言说:“我读书写文章,实来自于师父的教诲,学古人嗜好隐退,本是求得山水的欢乐。思虑遵循天性以事奉最高的道术,有意于隐居,无心于做官。所幸运的是,国家教化成功,疆场停止打仗,百姓鼓舞,万类欢悦。君王以蒲帛聘用我,宠爱我这来自山谷之人,君王之命,我恭敬的聆听与领受。虽然入朝为官,惭愧的是自己出身于山野。事奉圣上于咫尺,聆听陛下的教论。我列迹于君王侍从之中,着官府对王进行劝谏诤讼。虽然我是愚人之虑,但为竭尽忠心还是多次上表述;然而皇帝明察秋毫,我这些粗浅无见识的话也是于事无补。现在君王又向我咨询礼乐制度、刑法为政的方法,对我这种小器微材,还打算重用。我想延续和变革还是适宜的,历经三五年而出现变化,这种有松有弛的状态,也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国家想建设好天下,跻纳富寿,只有靠儒家二圣的广有天下,总结历史上百王的缺漏才行,而不是我这种粗鄙之人敢预论述的。当今德义显明,凤凰出而暴戾之气止,像我这样的才能,俨然并列。希望陛下洞察我的信,怜惜我守节之志向,考察并确定我这不循轨辙之马没有使主人覆压的危险,使我这器皿免去制造溢荡的咎责,停止错误的听取,是我历来的心愿。况且我首次献纳之行,是不为者无位;参于清闲的应对,不为疏隔。又怎么敢随众附合而犹豫不决,默默不语呢?希望暂且列于谏院,或许少进入朝廷,可能更适合,名器无假。此保全的恩惠,切望仁圣赐予。”

当时先派陈尧叟宣谕旨意,陈尧叟亲自询问种放的意见,种放说:“我自从被征聘召见,到迁任谏院,无所补报,被宠幸很多了。现在皇帝圣明,朝廷没有错误的政治,我处在显要的位置上,则是重增其过。”等到看到奏表,皇帝说:“种放能够守本分恳诚辞让,更是可嘉。”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命令种放判集贤院,授予给事中。二年四月,种放请求归山,皇帝在龙图阁设宴饯行,命学士即席赋诗,皇帝亲自做序。上呈所写的诗,最后一章说:“我心虑停日,无复醉山中。”开始,种放做诗曾有“溪上醉眠都不知”的句子,因此谈到这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正月,又召种放赴朝廷,上奏表请求赐告,皇帝亲手写诏书优礼答之。做诗歌赐给种放,同时赠送衣服、器具钱币,命令京兆府每季派官员到山上慰问。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种放再次来朝觐见,陪祭汾阴,被授予工部侍郎。

晚涉微词

种放屡次入朝,不久又回山,有人写信嘲讽他出仕隐退之迹,并劝他放弃职位隐居岩谷,种放没有理会。种放终身不娶,厌恶喧嚣之地,所以上赐的宅自都是位于僻静的地方。皇上的俸禄恩赐十分优厚,晚年的种放也很注意车舆冠服与各种仪仗。种放后来在长安广置良田,每年获利可观,也有强买强卖的,于是导致争讼,门人族属依仗他而恣肆骄横。王嗣宗守京兆,种放曾趁酒醉谩骂他。王嗣宗多次派人责斥种放不遵守法度,乃条陈上奏其事。诏令工部郎中施护查究,恰逢赦恩而停止。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四月,种放主动请求返回终南山,皇帝又赐宴送他。种放所居的山林,百姓多随意砍柴,特地诏令禁止。种放就上奏表迁居嵩山天封观侧边,皇帝派内侍就兴唐观地基建造府第赐给他。请假超过一百天,继续给其俸禄。但种放还往来终南山,查看田地。每次出行必定给驿乘,在路上有时诟骂驿吏,估算粮具的价值,因此当时的舆论逐渐鄙薄他。

皇帝曾经举行曲宴命令大臣们赋诗,杜镐以向来不写诗为辞,朗读《北山移文》来讥讽种放。皇帝告诉近臣说:“种放为朕说了很多事,但是外廷没人知道。”因而出示种放所上《时议》十三篇,其目录为:《议道》《议德》《议刑》《议器》《议文武》《议制度》《议教化》《议赏罚》《议官司》《议军政》《议狱讼》《议征赋》《议邪正》。

安然离世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一月十九日,种放早晨起来,忽然取出前后奏章奏疏的草稿烧掉,穿道士衣服,召门生一起饮酒,几巡酒后安然离世,终年60岁。死讯传到朝廷,皇帝很是感叹哀悼,亲手写祭文,并派内侍朱允中致祭。种放归葬终南山,赠工部尚书,录用他的侄儿种世雍为同学究出身。

标签: 种放

更多文章

  • 南宋天文学家杨忠辅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杨忠辅

    杨忠辅,南宋天文学家。字德之。淳熙十二年(1185),为成忠郎,自造新历,时行《淳熙历》,请加修改。次年,其历验证月食有误差,被罢遣。后入太史局。庆元四年(1198)奉命制《统天历》,次年颁行,共包括《历经》等天文历算著作十四种二十八卷。嘉泰二年(1202),以历与天象不合,被罢。《统天历》取消了

  • 北宋癸未科状元王世则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世则

    王世则,桂林永福(今广西永福)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癸未科状元。人物概述鹿寨县雒容镇有个岩洞叫白象岩,洞中有一钟乳石酷似白象。洞壁有古今摩崖石刻40余幅,其中《高岩立春日》、《乙已岁首春一日》及《登高左岭望迤北诸石山》等三首题壁诗,署名“王世则”

  • 南宋词人陈晔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编有《临汀志》 《家藏经验方》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陈晔

    陈晔,字日华,福建长乐人。宋庆元二年间(1196)时知汀州,年发币捐款助学,革除官占良田以养学校;减官盐价以利平民。人物简历陈晔,字日华,福建长乐人。宋庆元二年间(1196)时知汀州,年发币捐款助学,革除官占良田以养学校;减官盐价以利平民。莲城及宁化头陀和奸商托五通渔利,依律法惩治;使尚鬼陋俗为之

  • 北宋户部尚书陶谷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陶谷

    陶谷(903年-970年),本姓唐,字秀实,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县)人,北宋大臣。陶谷早年历仕后晋、后汉、后周,曾先后担任单州判官、著作佐郎、监察御史、知制诰、仓部郎中、中书舍人、给事中、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等官职。北宋建立后,陶谷出任礼部尚书,后又历任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开宝

  • 南宋官员郑伯熊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遗著有《郑景望集》《郑敷文书说》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郑伯熊

    郑伯熊(11241181),字景望,学者称敷文先生,永嘉城区(今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曾任国子监丞、著作佐郎兼太子侍读,婺州知州、宁国知府等职。任上曾设书院印行二程之书,聚生徒二百余人,亲临教授。郑伯熊继承和发扬洛学与关学,叶适、陈亮亦曾向他问学。遗著有《郑景望集》《郑

  • 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胡三省

    胡三省(1230年5月15日1302年2月21日),字身之,宁海(今浙江宁海)人,宋元之际史学家。南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应贾似道召,从军至芜湖,屡有建言,然贾似道专横不用。后隐居不仕。自宝佑四年(1256)开始专心著述《资治通鉴广注》,得97卷,论10篇。临安(今浙江杭州)

  • 南宋官员词人陆睿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陆睿

    陆睿(?1266), 字景思,号西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宋代官吏、词人。绍定5年(1232)进士,官至集英殿修撰,江南东路计度转运副使兼淮西总领。存词三首。代表词作《瑞鹤仙》。人物简介陆叡(?1266) 字景思,号云西,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淳佑中沿江制置使参议。宝佑

  • 南宋乙丑科进士杨宏中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杨宏中

    杨宏中(11761228),字充甫,号僩齐,福建福州人。开禧元年(1205)乙丑科进士。宋宁宗时列“六君子”之首。生平经历杨宏中,生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是晓岐第12代杨恪之四子。庆元元年(1195),杨宏中年仅20岁,便博学多才,政论卓著,宁宗帝立其为国子监生,朝

  • 南宋端明殿学士韩肖胄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韩肖胄

    韩肖胄(一〇七五~一一五〇),字似夫,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名相韩琦曾孙,徽宗朝宰相韩忠彦之孙。以荫补承务郎,历开封府司录。赐同上舍出身,除卫尉少卿。寻假给事中使辽。徽宗宣和元年(一一一九),知相州。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知江州。入为祠部郎,迁左司。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迁吏部侍郎。三年

  • 北宋殿中侍御史张唐英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著有《仁宗政要》、《宋名臣传》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张唐英

    张唐英,自号黄松子,蜀州新津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七年,卒于神宗熙宁四年,年四十三岁。少攻苦读书。及进士第。翰林学士孙抃得其正议五十篇,以为马周、魏元忠不及。试贤良方正,不就。调城令。神宗即位,擢殿中侍御史。以父忧去,未卒。唐英有史才,著有《仁宗政要》、《宋名臣传》、《蜀梼杌》等,《宋史》本传并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