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西汉宗室齐王:刘襄生平介绍及评价

西汉宗室齐王:刘襄生平介绍及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153 更新时间:2023/12/15 18:46:41

刘邦的长孙刘襄,虽然也贵为一方诸侯王,但却对西汉帝国的皇位存在一种执念。当然,皇族子弟想当皇帝,也算是人之常情,但是刘襄的心态不一样:因为刘襄觉得,自己才是最有资格的皇位继承者,至于其他人,都没资格。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刘襄如此自视过高?这一切,还得从刘襄的身世说起。

1、刘襄尴尬身世

话说刘襄不光是刘邦的长孙,而且还是长子一系的长孙。

刘邦称帝后,册封吕后为西汉的皇后。按照周朝留下来的宗法制度:天子的继承人,是由嫡长子即天子的发妻所出的长子来继承。就这样,并非长子,但却是嫡长子的刘盈,被刘邦册封为太子。这便是后来的汉惠帝。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西汉一系的法统,是刘盈这一系子孙担任皇帝。当然,刘邦的嫡系子孙,也基本上在诸吕之乱中,遭到了连根拔除。

而刘襄的父亲刘肥,是刘邦的长子。同时也是庶长子。如果刘邦没有嫡长子的话,皇位该是刘肥继承。所以,其实早在刘肥在世的时候,对皇位就存在想法。为此,刘肥还险些遭到吕后谋害。

刘邦当皇帝以后,也觉得对不起庶长子刘肥。为了保证刘肥过上和天子差不多的生活水平,刘邦把西汉地盘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齐地,册封给了刘肥。就这样,刘肥做了齐王。

刘邦去世后,刘盈继承皇位。不过,从刘盈登基开始,到吕后去世,前后十五年时间里,西汉朝廷里掌权的始终都是吕后。在这十五年时间里,刘邦多个儿子因吕后身亡。刘肥也在这段时间里过世。

刘肥去世后,刘襄继承了齐王王位。并且,在刘襄掌管齐国期间,刘襄有了问鼎皇位的机会吕后去世后,朝廷中的一部分元老勋贵铲除了吕家人,同时还以后少帝(吕后在世期间册封的傀儡皇帝,系刘盈的儿子)不是汉惠帝亲生儿子的名义,废黜并杀害了后少帝。在这个过程中,刘襄也通过齐国的势力,在铲除吕家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吕家人没了,后少帝也被废黜,但大汉朝还是需要一个皇帝的。这让刘襄觉得:继承皇位这样的美差,非自己莫属:因为按照宗法制度,现如今刘邦的嫡系子孙都已经不在人世。而从庶出子孙来说,自己是长子长孙,按理应该继承皇位。更何况,自己论势力,有齐国的财力做保障;论功劳,自己可在铲除吕家人的过程中立下大功,所以不论怎么说,自己都该继承皇位。

恍惚中,刘襄看到自己在长安登上了皇帝宝座,完成了父亲刘肥一辈子梦寐以求的事情。当然,刘襄更觉得:自己是拨乱反正的大汉天子……

2、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那就是很多事情,满以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往往结局和自己所期盼的背道而驰。这便是所谓的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刘襄的皇帝梦便是这样,刘襄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自己会错失皇位。但现实是:刘襄确实和皇位失之交臂。

吕家人被铲除的本质,其实是军功集团和刘家诸侯王不满吕家人掌权。所以,吕家人被铲除以后,关于新皇帝的人选,成为了刘家人和军功集团的焦点问题。对于刘家人来说,只要还是汉朝统治,皇帝必须出自刘家,这一点军功集团没有意见。但是,军功集团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新皇帝该选谁?

自我感觉最符合当皇帝的刘襄,其实是最不符合当皇帝的,最起码军功集团这么想:刘襄实力太强,而且骨子里觉得皇位是自己应得的。因此刘襄当了皇帝以后,肯定不会把军功集团当回事儿,闹不好考虑到吕家人团灭的悲剧,还会对军功集团不利。所以,万万不能让刘襄当皇帝。

反倒是代王刘恒,在军功集团眼里,属于没啥实力,而且人还有点呆傻。这样的人当皇帝,肯定人畜无害。于是,军功集团表示拥立刘恒当皇帝。而刘家人里,除了齐王一系的诸侯王以外,对这个主张都没有意见:毕竟,只要刘家人当皇帝,就万事大吉。

就这样,刘恒做了皇帝,是为汉文帝。

标签: 刘襄

更多文章

  • 南唐烈祖皇后:宋福金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宋福金

    你能够将丫鬟和皇后联系在一起吗?丫鬟一般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被卖到或者甘愿来到府中成为下人,而皇后生来就是金枝玉叶,不仅家世背景优越,还要在言行举止和教养上面极其优秀,不然很难撑起母仪天下的气度。然而南唐的皇后宋福金却是个例外,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南唐皇后,是如何一路从陪嫁丫鬟逆袭到皇后的。宋福

  • 唐朝开国名将张士贵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士贵

    张士贵祖籍山西盂县上文村,出生在一个军功世家。他的曾祖父是北魏时的银青光禄大夫、横野将军张俊;祖父张和则是北齐开府车骑将军;父亲张国在隋时曾任陕县主簿、录事和参军等职,后来因军功授大都督,定居虢州卢氏县,张士贵便在此出生。张士贵出身将门,自幼习武,身手不凡。精于骑射,拉弓箭无虚发。他文武兼修,文才

  • 唐朝宰相之:李敬玄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李敬玄

    李敬玄(615年-682年),亳州谯县(今安徽谯城)人,唐朝宰相。李敬玄早年曾为唐高宗的侍读,历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尚书右丞、太子右庶子、中书侍郎、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后进拜中书令,封赵国公。仪凤三年(678年),李敬玄被任命为洮河道大总管,率军征讨吐蕃,因不通兵事,大败而回。后被贬为衡州刺史

  • 唐朝宰相之:苏颋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苏颋

    苏颋(670年-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尚书左仆射苏瑰之子。苏颋进士出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书侍郎,袭爵许国公,后与宋璟一同拜相,担任紫微侍郎、同平章事。苏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

  • 唐朝宰相之:李适之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适之

    李适之(694年 -747年),原名昌,祖籍陇西成纪,唐朝宗室、宰相,恒山王李承乾之孙。李适之早年历任左卫郎将、通州刺史、秦州都督、陕州刺史、河南尹、御史大夫、幽州节度使、刑部尚书。天宝元年(742年),李适之拜相,担任左相,封清和县公。他与李林甫争权,但却不敌落败,被罢为太子少保,后贬宜春太守。

  • 唐朝宰相之:于志宁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于志宁

    于志宁(588年-665年),字仲谧,雍州高陵(今陕西高陵)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师于谨曾孙。于志宁原为隋朝冠氏县长,后投奔唐朝,担任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天策府从事中郎,位列秦王府十八学士。后任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教导太子李承乾。他多次进谏,但李承乾不听,终至被废。唐高宗继位后,于志宁升任侍中,

  • 唐朝后期大太监王守澄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王守澄

    王守澄(?-835年),唐朝末年宦官,活跃于宪、穆、敬、文四朝,曾三度参与皇帝的废立,在朝中掌权达十五年之久 。与朝廷朋党势力结合,卖官行为让官场风气为之败坏。文宗时,以他为首的宦官集团与素来憎恶宦官的皇帝势力发生多次激烈冲突,后来皇帝成功促成了宦官集团内部的分裂,终因失势而被酖杀 。而日后策动甘

  • 唐朝后期大太监俱文珍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俱文珍

    俱文珍(?-公元813年),唐朝宦官,又名刘贞亮,曾任宣武监军。唐德宗贞元末期,他成了宦官首领,一些握有兵权的宦官都依附于他。唐顺宗即位,翰林学士王叔文等倡行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因触及宦官势力被俱文珍反对,并联合一些反对革新的大臣和其他宦官。逼皇帝“内禅&r

  • 唐朝中期大太监程元振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程元振

    程元振(?764年),唐肃宗、代宗时宦官。与李辅国拥立太子李豫,是为代宗,官至骠骑将军。宝应元年(762年)程元振掌握了部分禁军,谋夺李辅国权,代宗遂罢免李辅国所有官职,以元振代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不久遣人将李辅国刺死。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趁安史之乱攻占河陇地区,程元振知情不报,仆固怀恩勾引吐

  • 唐朝中期大太监李辅国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辅国

    李辅国(704年―762年),唐肃宗时当权宦官,唐代第一个当上宰相的宦官。本名静忠,曾赐名护国,后改辅国,相貌奇丑无比。李辅国四十岁之前无所作为。安史之乱期间,劝说太子李亨继承帝位。唐肃宗即位后,被加封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始掌握兵权,并改名为辅国。之后又阻止了张皇后废唐肃宗所立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