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末代皇后:周皇后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明朝末代皇后:周皇后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864 更新时间:2024/1/21 21:11:46

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 明朝灭亡。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公元1627年(天七年)八月十二日,明熹宗朱由校病重,这位“木匠皇帝”自感时日无多,因为无子,他决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信王朱由检。在御榻前,明熹宗拉着弟弟的手说了一句:

“吾弟,当为舜!”

两日后,明熹宗驾崩,其弟朱由检登基,是为崇祯帝。这是明朝的第16位皇帝,也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不包括南明)。

有意思的是,当初朱由检被病重的哥哥召入皇宫的时候,心中满是恐惧,他不是担心哥哥,而是担心大宦官魏忠贤会对自己不利。为了避免魏忠贤在宫中给朱由检的饭菜里下毒,朱由检的妻子、信王妃周氏亲自烙了两个麦饼,让丈夫揣到怀里,到宫中果腹。

作为一个皇储,不敢吃宫中的饭菜,而偷偷吃烙饼,纵观史册,非常罕见。而朱由检的这位妻子周氏,后来被称为孝节烈周皇后,她虽然是亡国皇后,但仍不失为古代女子的典范。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孝节烈周皇后的一生,从亡国皇后身上,解读不一样的历史。

一、周家有女,生而为贵

明朝天启六年,信王朱由检16岁,明熹宗打算为弟弟选妃。由于朱由检的生母早逝,长嫂为母,明熹宗便让懿安皇后(明熹宗之妻)帮弟弟挑选。

自明仁宗之后,明朝给皇子选妃,一般都挑选家境普通,且没有背景的小吏之女。朱由检也没有例外,当时,候选的女子有三个,懿安皇后看到一位女子身材瘦小,认为她弱不禁风,便想把她淘汰掉。不料,刘太妃(万历帝的昭妃、朱由检的祖母辈)却说,这个女子身量虽小,只是尚未长大(15岁),她面有贵气,是最佳人选。懿安皇后听信太妃之言,便定她为弟媳,把她嫁给了朱由检。这位瘦小的女子,就是后来的周皇后。

周皇后的父亲周奎,最初只是微末小吏,她的母亲是父亲的续弦。有一日,明朝大儒陈仁锡到周奎家做客,偶然见到年幼的周皇后,便对周奎说:

“君女天下贵人!”

于是,陈仁锡抽空教周皇后经史之书,并给她讲解《资治通鉴》。周皇后长大后,知书达理,落落大方。因母亲多病,周皇后自幼便操持家务,代母主持中馈。

事实证明,刘太妃的眼光还是有独到之处的。周皇后出身一般,又在藩邸(信王府)生活过,后来她贵为皇后,仍然保持平民本色。

周皇后在后宫之中,常常不穿锦缎,她吃素食,穿布衣,经常纺线织布,就连崇祯帝的贴身衣物,她都要亲手缝制。不仅如此,周皇后还抽空亲自下厨烧饭,俨然把自己当做农妇。所以,文学家张岱认为:

自古贤后居多,但能够缝衣做饭,纺纱织布,而且经常如此的皇后,的确罕见。

周皇后十分节俭,崇祯年间,外忧内患不断,国库入不敷出,周皇后刚入主中宫,把自己的陪嫁全部捐做军费,还下令裁撤后宫用度。

崇祯登基之前,宫中每逢喜庆之日,便会请戏班唱戏,周皇后当了17年皇后,紫禁城一共只唱过两次戏。第一次发生在崇祯五年,周皇后过生辰,崇祯帝瞒着周皇后请来戏班演了一场《西厢记》,想给周皇后一个惊喜。另一次发生在崇祯十四年,宫中演了一出《玉簪记》。史载,这两次,后宫之内万人空巷。其实,《西厢记》和《玉簪记》都是常见的戏文,因为后宫之人平时没机会看,所以稀罕。史载:

后性慎,每裁抑外家恩泽。宫中礼数,加严于旧。定位数年矣,赐黄乃敢服

周皇后治理后宫非常严格,赏罚分明,后宫嫔妃无人不服。她为人谨慎,崇祯每次要封赏她娘家人,都被她阻止。

崇祯十七年,明朝即将灭亡时,崇祯对大臣们说:

“朕非亡国之君,尔等皆为亡国之臣!”

崇祯帝虽然不是昏君,但他总喜欢在别人身上找原因,在笔者看来,周皇后最起码不是“亡国之臣”。

二、帝王夫妻,琴瑟和鸣

《石匮书》曾评价崇祯:

古来亡国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穷兵黩武亡者,唯崇祯帝,焦虑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

崇祯帝是一位特殊的皇帝,他继位时,接手的是明熹宗留下的烂摊子,东林党和阉党已经斗了许多年,再加上明朝赶上了罕见的“小冰河时期”,灾害瘟疫频发,明朝内忧外患。崇祯帝宵衣旰食,可也未能力挽狂澜。

和其他亡国之君不同的是,崇祯帝没有沉迷于酒色,也没有骄奢淫逸,笔者在以往的文章中发表过自己的观点:明朝灭亡,虽然崇祯帝有责任,但若换做其他人来做皇帝,也很难避免亡国的命运。

据《烈皇帝遗事》介绍;

崇祯帝深感国事日非,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几无宴乐之事……

崇祯帝是一位勤政的帝王,然而,他面临的问题太多,常常使他陷入困境。这时,周皇后的存在,是崇祯最大的慰藉。

周皇后知书达理,早在潜邸为王妃时,就深得崇祯之心,后来崇祯登基,周皇后母仪天下,她仍然把为丈夫解忧作为第一要务。史载,崇祯和皇后感情甚笃,崇祯每有难色,周皇后总想办法劝解。

崇祯在位17年,一共发过7次罪己诏,崇祯十七年正月,因凤阳皇陵被农民军挖掘,崇祯帝下诏罪己,他数月不食荤腥,表示和天下将士共苦,可身体到底支撑不住,周皇后苦劝无果,非常心疼。为了劝崇祯养好身体,周皇后谎称自己梦见了孝纯太后(崇祯帝生母),《明史》云:

曰:“夜梦孝纯太后归,语帝瘁而泣,且曰:‘为我语帝,食毋过苦。”

崇祯帝听完,对着母亲的画像泪流不止,然后决定好好吃饭。周皇后亲自服侍,“泪盈盈沾案”,眼泪都滴到了桌案上。

某一年夏天,周皇后起床后正在梳头,崇祯帝偷偷走到妻子身后,撩她的头发,皇后不知是谁,大惊失色,袖子一甩,正好打在崇祯帝的脸上。这一幕,正好被宫女看见,皇后大窘,崇祯帝却坦然一笑,可见,对这位皇后,崇祯内心还是十分疼爱的。

还有一次,周皇后教坤宁宫的一位小太监识字,过了两个时辰,太监竟然全部忘记了,周皇后很生气,罚太监跪在台阶上。正好被崇祯帝看见,他便开玩笑说:“我替他(太监)向先生求个情,先生给不给面子?”

周皇后听完后,脸红地对崇祯嗔道:“坏了我的规矩!”崇祯见状,哈哈大笑。

笔者认为,如果崇祯不是帝王,如果周皇后不是皇后,如果他们生在平常人家,这样的夫妻,或许让人羡慕。

夫妻之间,当然也有闹矛盾的时候,有一次,崇祯和周皇后起了争执,崇祯大骂周皇后,甩袖而去,周皇后掩面而泣,哭着喊“信王”,崇祯一听,心中五味杂陈,连忙回来拉起皇后,一阵安慰。

周皇后刚嫁给崇祯时,崇祯便是“信王”,崇祯听见皇后喊他潜邸时的称呼,夫妻恩情顿时战胜了怒火,二人和好如初。

其实,周皇后之所以能深得崇祯器重,就是因为他始终把崇祯当成丈夫,而不是皇帝,这是古代皇后很难做到的。

在封建思想中,总要求女子要宽容,不能做一个“妒妇”,周皇后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崇祯的田妃因故惹怒了崇祯,崇祯把田妃幽闭在启祥宫思过,三个月不得出。周皇后见崇祯不肯和田妃和解,便邀请崇祯赏花,故意接田妃出来相见。

周皇后此人,俨然像一个大家长,希望一家人和和睦睦。

明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明朝的皇帝,各具特色,有熟女控,有道士,有木匠,但有明16朝,大多皇后都非常贤明。周皇后作为明朝末代皇后,她的个人品质是一流的。如果她不是亡国皇后,她或许会被明朝臣子誉为“一代贤后”。

三、大厦将倾,赐死红颜

天启七年,崇祯帝刚继位时,大臣们曾为崇祯准备了4个年号,其中一个是“兴福”,崇祯觉得不好,因为他怕自己当不好“中兴之主”。最终,他选择了“崇祯”。

其实,崇祯帝虽然怕自己当不好“中兴之主”,但他从登基后,一心都在“中兴”二字上。崇祯帝继位3个月后,他站稳脚跟,立即铲除“阉党”。当时,灾害频发,国库空虚,崇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裁撤机构,节省开支,不料情况越来越糟。再加上女真在关外虎视眈眈,农民军星火燎原,崇祯帝殚精竭虑,一心要挽回败局,但无力回天。

崇祯十七年,帝国到了危急关头,有大臣建议迁都南京,被崇祯拒绝,“天子守国门”,崇祯拒绝迁都,更拒绝将太子送往南京,此时的他,打算“君王死社稷”。

《明史·后妃传》记载,周皇后当了17年的国母,她从来不干涉朝政,但在帝国的最后时刻,周皇后曾委婉地提过南迁。《明史·后妃传》云:

后性严慎。尝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问之,遂不语,盖意在南迁也。至他政事,则未尝预。

意思是说,周皇后平时谨言慎行,从来不干预国事。当时情况紧急,周皇后轻声说:“我家在南面还有一处房子。”崇祯一听,连忙追问她是何意,可能怕被怪罪,周皇后没有继续说。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的大军攻到北京城下,满朝文武闻风而逃,崇祯帝派去守城的太监也趁机反水,投降了李自成。那些满口忠义的东林人士,在改朝换代之际,迅速抛弃了旧主,投向了李自成的怀抱。

崇祯帝听闻城门已破,知大势已去,他来到后宫,见到周皇后,痛哭起来,崇祯说:“你是一国之母,绝对不能被贼人所辱,速速自尽吧。”

自古以来,当男人无法保护女人的时候,就要求女人守住贞洁,自我了结,这是那个时代的通病。

周皇后得到“圣旨”后,抱着三个孩子哭了一会,然后对崇祯说:

“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出自《明史·列传第二》)

周皇后的意思是说:我嫁给你,前后有18年之久,我相夫教子,力争做一个贤德的皇后,但这么多年,陛下从未听我一句劝,才有今天这样的结局!

说罢,周皇后毅然转身,反锁房门,不一会,屋内宫女哭着冲出来,大声嚷道:“皇后已经领旨悬梁自尽了!”崇祯听完后,18年的回忆涌上心头,他悲痛欲绝,泪流不止。

崇祯的事情还没做完,他先求皇嫂(明熹宗的懿安皇后)自尽,皇嫂向崇祯跪拜后,上吊自杀。崇祯又逼袁贵妃自缢,因为绳子断了,崇祯便提剑将她杀死。崇祯要做亡国之君,但他还要保全女人的名节,看着6岁的昭仁公主,崇祯挥剑刺去。15岁的长平公主,被父亲砍断手臂。

夜半三更,崇祯送走了三个儿子,然后带着太监王承恩,来到煤山的歪脖树下,用和周皇后相同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崇祯死的时候,不知道还会不会想起哥哥当年的那句“吾弟,当为尧舜”的话。

时光荏苒,歪脖树还在,但王朝坍塌,覆水难收。

四、生同衾、死同穴

崇祯死了,李自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后山找到了崇祯帝的尸体。李自成给崇祯留了几许尊严,他让人准备好柳木棺材,将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入殓。

那些个明朝旧臣,例如翰林院庶吉士周钟,曾经是崇祯的爱臣,当他路过崇祯和周皇后的灵柩前时,他扬长而去,没有祭拜,没有默哀,甚至没有看一眼,一位他要去效忠大顺王朝的新主子去了。

因为崇祯生前没有给自己修陵,李自成决定将他葬在崇祯已经故去的爱妃田妃墓中。半个月后,崇祯帝和周皇后安葬,他们夫妻二人和田妃一起,挤在了同一个墓穴中,这就形成了帝国的另一个风景明十三陵的思陵。

后人认为,崇祯帝虽然勤政、宵衣旰食,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这一点,笔者是认同的。

关于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恐怕一万字也说不完,但对于周皇后,后世对她的评价多为正面。

清军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曾评价说:

“崇祯之亡,天数已定。彼时纵有良臣,也济不得事。”

标签: 周皇后

更多文章

  • 三国东吴名将:陆抗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陆抗后代都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陆抗

    吴国(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 ),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在三国东部,故也称东吴 。下面由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陆抗(226-274年),字幼

  • 如何评价史弥远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史弥远

    说到南宋的大奸臣,大家肯定想到的第一个就是秦桧了,毕竟秦桧在历史上的名气可谓是臭名远扬。但是除了秦桧之外,还有一位奸臣,这个人所作所为和秦桧不相上下,但是他的名气却没有秦桧那么差,而且在历史上记载有关称他为忠臣,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其实说到这个史弥远,大家肯定对这个人并不怎么熟

  • 琦善是个怎样的人 琦善真的是卖国贼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琦善

    说到琦善,估计很多人都会骂他是卖国贼。但事实上,琦善是卖国贼这个说法很难站住脚。若是一定要给琦善定个性的话,其实用现在的一个网络名词来评判琦善是非常贴切的,那就是“背锅侠”。琦善到底是不是叛徒,是不是卖国贼,首先从琦善卖国行为的可能原因来判断,琦善卖国理论是否成立。一方面,琦

  • 徐铉是哪个朝代的 徐铉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徐铉

    徐铉是南唐官员,他经历五代至北宋时期。徐铉知识渊博,能言善辩,他担任过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等官职。南唐灭亡后,徐铉跟随李煜归顺北宋,此后经历虽有波折,但好在度过了一个平和的晚年。大部分朋友对徐铉的了解应该都不多,可能很多人是第一次听说这个人物,那今天就来简单介绍下徐铉,看看他一生都有哪些成就。

  • 清朝大臣:蔡珽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蔡珽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 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君主(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康熙六十一年,对川陕总

  • 三国东吴大臣昭武将军:鲁淑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鲁淑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二十万众顺江而下。东吴的左右督周瑜、程普各自督领一万五千精兵,与刘备军一起逆江而上,与曹军相遇在赤壁。黄盖提出了火攻敌船之计,于是,孙刘联军大破曹军,烧毁了大量的曹军舟船。曹军又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予以烧毁,然后撤退,因为士卒饥疫而死者大半。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

  • 三国蜀汉大臣左将军:句扶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句扶

    左将军属于四方将军之一,是个重号将军,位在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之下,高于四征四镇和四平四安将军以及杂号将军,在军中算得上是个高级别的军职了。下面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本文所要说的句扶,显然比不上以上几位。换而言之,相对于刘备、马超、吴懿、吕布、于禁、张

  •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下面就一起来

  • 明朝开国名将:沐英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沐英

    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他本身也是明朝开国功臣。沐英的出身并不好,父亲早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后来红巾军起义爆发,沐英和母亲被迫逃离战乱,结果路上母亲不幸身亡。当时沐英只有7岁,他靠着意志力走到濠州城,在那里遇到了朱元璋,因为当时朱元璋还没有孩子,便将沐英收为养子。而沐英的人生也就此改变,从此看到了希望

  • 越国国君勾践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勾践

    公元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吴王阖闾攻越兵败而亡,死前嘱其子夫差复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兵,越几亡。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小编为您讲解公元前472年,勾践灭吴之后,立即翻脸不认人,转头就开始清理功臣,逼跑范蠡逼死文种,于是一个薄情寡义、忘恩负义、阴险毒辣的形象跃然纸上。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