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朝抗金名将:宗泽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宋朝抗金名将:宗泽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365 更新时间:2023/12/5 23:53:28

宗泽(1060年1月20日1128年7月29日),字汝霖,汉族,浙东乌伤(今浙江省义乌市)人,宋朝名将。是北宋、南宋之交在抗金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1]

元祐六年(1091年)进士。元祐八年(1093年),任大名府馆陶县县尉。任满,先后在衢州龙游、莱州胶水、晋州赵城、莱州掖县担任县令。政和五年(1115年),升登州通判。宣和元年(1119年),因事被贬提举鸿庆宫,遂上表引退。靖康元年(1126年),临危受命,出任磁州知州。宗泽为人刚直豪爽,沉毅知兵。到任后,积极修复城墙,整治兵器,招募义兵,广集粮饷。不久,受封河北义兵都总管,率军击退来犯的金兵。同年11月,金兵再次包围开封,钦宗任康王赵构为兵马大元帅,宗泽为副帅。宗泽率军趋李固渡,途中遇敌,大破之。次年正月,率军至开德,与敌十三战皆胜。[2-3]

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任东京留守,知开封府,招集王善、杨进等义军协助防守,又联络两河“八字军”等部协同抗金,并任用岳飞等人为将,屡败金兵。金人畏惮宗泽,都称他为“宗爷爷”。宗泽在任东京留守期间,曾二十多次上书高宗赵构,力主还都东京,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纳。他因壮志难酬,忧愤成疾,临终三呼“过河”而卒。死后追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号忠简。著有《宗忠简公集》传世。

宗泽这个人,如果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天生当大哥的人”,在帝国体制完整的时候,宗泽只是官场上的一份子,这种特质还看不出来,可是当帝国地动山摇之后,这种特质立刻显现。

在靖康年间,宗泽只是磁州知州,这个职务当然不低,可问题是,北宋中央政府有众多部级机关,地方政府有二十多个路(类似现在的省)、三百多个府、州、军、监(类似现在的市)。

这样粗算下来,与宗泽级别类似或者比宗泽级别高的官员,那是多了去了。如果宗泽在这个职位上老死,那么我们翻开历史书,即使看到宗泽的名字,恐怕也像看到官员甲、官员乙的名字一样。

但就在汴梁失守前后,宗泽的影响力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隐然成为帝国首席执政官的最有力竞争者。

宗泽的名声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大呢?史书没有明说,只是含糊地说,宗泽有着超越人主的威名、地位,这种人绝不能重用!

康王帅府成立后,宗泽就摆出一副要凌驾于赵构之上的样子。

那一年,赵构刚满二十岁,面对这样一个年轻的亲王,宗泽对他显然缺乏足够的尊重,因为在宗泽看来,这样一个毛孩子,他懂什么?

所以,在制定未来计划时,宗泽总是当仁不让,希望大家都听他的话。

在当今社会中,如果公司发生了重大的危机,老板却让年仅二十岁的儿子出面主持大局,底下年长的部门经理肯定都会心存疑问:这样一个富二代,真能胜任这种工作吗?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一个年轻富二代流露出这种态度,大家不会认为有什么不妥,可是在皇权时代,这种思想就是绝对的错误啊。

不要说皇帝(亲王)已经是二十岁的成年人,就算他只有七八岁,谁敢流露出这种态度,也会被扣上大逆不道的帽子。

大多时候,一个集团的领导都是团队运作,所以,皇帝的年龄、能力并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一切就看,他的团队是不是第一流的团队。

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所以顺治六岁当皇帝、康熙八岁当皇帝,清王朝依然欣欣向荣。

了解这些内容之后,我们自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大宋帝国即将土崩瓦解的时候,赵构的身份虽然有一定凝聚力,却不足以令他拥有乾纲独断的权力,康王帅府的重要决定,几乎都是由团队做出的。

在这个团队中,赵构居中而坐,下面的人开始发表各种意见、做出各种分析,必要时再举手表决。而赵构只是在此基础上做出最后决定。

在这种背景下,宗泽的北伐主战意见得不到支持,就不是赵构一个人的意见,而是在整个康王帅府中,以宗泽为代表的主战派始终是少数派。

这点也很好理解,宋徽宗反对主战,北宋君臣便支持宋钦宗上位,宋钦宗上位之后主战,结果军队几乎被打光,然后遭遇了被俘的耻辱。

在赵构成为元帅之后,北宋主战派的名声多少有点臭大街的意思:你们整天主战,结果主战派领袖李纲败得最惨,战到最后,还被人把两位皇帝都抓走了。

客观地说,宗泽的实干能力显然远胜李纲,但架不住主战派名声差啊,所以大家听宗泽讲话,总觉得他是大言不惭,看到宗泽给出的行动方案,总觉得这就是忽悠人的玩意儿。

可是主战派有一个难以撼动的优势,那就是政治正确。无论何时,“打回老家去”这种话都不会犯错,质疑者只会说“我们现在实力不足,打不回老家”,却没人敢说“打回老家是错误的决定”。

基于这一点,所以宗泽虽然只是少数派,但却成了一面足以于赵构相提并论的旗帜。大家说起主战派,都会说是以宗泽为代表的少数人,说起主和派或南迁派,都会说是以赵构为代表的多数人。

赵构为什么不支持主战派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赵构对手下的这支军队没信心,认为仅凭这支军队,想北伐成功还与旧都,简直是痴人说梦。

第二个原因是,赵构当时还有竞争者:赵子崧和赵叔向,其中赵叔向已经站在了主战派一边,如果赵构主战,就意味着他要丢掉主和派的基本盘,转而和赵叔向争夺主战派的支持。

第三个原因是,如果北伐侥幸成功,把徽钦二帝接了回来,又该怎么安置他们呢?

在这三个原因之中,第三个原因是最不重要的,可后世读者往往会把第三个原因捡起来翻来覆去地说,全然不顾前两个原因,很多人甚至连赵叔向是谁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宋钦宗曾是坚定的主战派,军队打光之后才想着和谈或南迁。

在与赵构争夺皇位失败之后,赵叔向依然不愿意认输,他试图将自己的军队交给宗泽,给出的理由是:我赵家子孙必须北伐,否则就是不孝。赵构不愿意北伐,那我就让宗泽去北伐!

到底是一心一意要北伐,还是借助主战派夺权,我个人倾向于后者,大家也可以自行判断。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让赵构感到难受,谁想反对自己,头一个想到的就是宗泽,有这么个刺眼的主战派待在康王帅府,赵构还怎么集权、怎么南迁呢?

基于这个原因,赵构亲自拍板,同意宗泽自行组建北伐军,同时允许他对外宣称:康王赵构就在军中。从此之后,宗泽开始了自己在外独当一面的生涯,直到去世为止。

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双方性格上的差异。

赵构虽然年轻,但年少早熟,对局势洞若观火,在靖康之变后,主和派崛起的趋势无可阻挡,赵构没有任何犹豫地顺应了这股势力。

接下来,赵构只要稳扎稳打,就有可能获得无法想象的权力和地位,他怎么可能放手冒险呢?

从年龄上说,宗泽是赵构的爷爷辈,在靖康之变前的官职却只是“官员甲、官员乙”,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后世敬仰的宗泽,是因为他逆势而上,表现出了自己的担当和责任。

接下来,如果宗泽像赵构那样稳扎稳打,与主和派搅在一起,那么他的身份又会很快回归“官员甲、官员乙”,宗泽是否恋权恋名我不敢说,但这种选择显然是错误的。

如果不带感情倾向,大家应该可以发现:赵构和宗泽所做出的选择虽然截然相反,但显然都让他们获得了难以想象的好处。赵构最终成为了皇帝,宗泽最终成为了民族英雄。

赵构的工作难做吗?非常难,因为作为一个“备选领袖”,居然当众为主和派站台,这种行为非常容易遭到唾骂,以赵构的聪明,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

正如我之前所说,对抗金国很危险,但投降金国同样很危险,宋奸并不适合贪生怕死,他们同样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博未来。

宗泽的工作难做吗?自然也很难,大家可以假设一下:身为康王帅府的一名将领,却被其他同僚孤立,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大家都会争相落井下石。能在这种环境中坚持主张,说宗泽身具大勇气和大毅力,显然是很恰当的。

在离开康王帅府的两三个月时间里,宗泽可算是露脸了,他先是十三战十三捷,后又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在谈及这件事情的时候,后世读者的评价呈两极分化:有人认为宗泽真是了不起,也有人认为宗泽没什么了不起。

前者的观点是:宗泽手里没多少兵,居然就能接连打胜仗,如果他手里兵更多一点,战果肯定更大。后者的观点是:宗泽取得胜利的都是小型战斗,对全局根本没有影响,他只是借此刷名望。

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但也都有问题。

先说前者,宗泽手里的兵变多之后,就一定能获得更大的战果吗?答案是否定的。

玩过斗兽棋的朋友应该知道,大象连老虎都能踩死,却对付不了小小的老鼠,因为老鼠的体型太小,可以钻进大象的鼻子里,让它窒息而亡。

具体到北宋末年就是:北宋这只老虎被金国这只大象活活踩死,老鼠宗泽却能令金国感到头痛,因为他目标太小,又始终采用游走战术,根本就不好抓。

如果宗泽能够集结重兵,别人会怎么想我不了解,但金军一定会乐得哈哈大笑。大家要知道,在那个时间线上,金国的开国军队几乎是无敌的,而北宋的各路军队就是“战五渣”的代名词,宗泽集结这样一支军队,必然要放弃自己最大的游动优势,金军想收拾他肯定不会太困难。

再说后者的观点,宗泽取得胜利的,的确多为小型战斗,可这难道没有意义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北宋末年的军队情况实在是太惨了,别说面对强大的金军,就是面对苟延残喘的西辽,宋军都要被人家打得丢盔卸甲。当汴梁被包围之后,有人组织了十多万大军勤王,结果还没离开驻地,就被金军打散了。

就在这种背景下,宗泽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虽然我没法面对面击败金军,没法抢回两位皇帝,但我们宋军也能够“知耻而后勇”,也能够让金军流血!

规模和战果不大,但意义非凡。

在宗泽横空出世之前,金军几十个、十几个甚至几个人,就能在北宋境内横冲直撞,在第二次南侵的时候,金军的前哨脱离大部队,直接冲到了距离汴梁五六百里的地方,什么叫嚣张?这就叫嚣张。

在宗泽横空出世之后,金军的强大没有什么改变,但显然已经不敢这样嚣张了,什么前哨脱离大部队这种事,此后更是再也没发生过。

可是话又说回来,宗泽获胜的意义确实有,但也就是这些了,当金军开始收缩的时候,宗泽就不敢继续向汴梁方向进军了,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硬实力不够,遇到金军主力,就只有溃败一条路可走。

从宗泽的遭遇,我们就能看出,其实在南宋最初开国的五六年时间里,宋军面对金军,基本都只能向宗泽这样战斗:遇到小股部队,就想办法集结优势兵力吃掉他,然后在金军大部队救援之前撤离。

这种情况,一直等到南宋的刘、张、韩、吴、岳五大集团军构建完成之后才有所改观。

在独当一面的一年多之后,宗泽就因年老多病去世了。

这里再多说一些,有很多所谓的“科普文章”,都会大写特写宗泽与岳飞的关系,这纯粹是因为后来的岳飞太出名,所以很多人都喜欢把宗泽和岳飞绑在一起,似乎证明了一老一少的抗金传承。

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宗泽是康王帅府的副元帅,岳飞当时只有二十四岁,整天跑龙套,没过多久还没赶出去了,他能和宗泽有什么交集?说过几句话,那算不了什么吧?

即使是在宗泽去世的两年多以后,岳飞也只是陈淬手下的十七个将领之一,而陈淬在康王帅府的地位远不如宗泽。

第一个对岳飞有知遇之恩的人名叫张所,而岳飞之所以被后人崇敬,也不是因为宗泽,而是他本人够争气。

那些拉着宗泽来抬高岳飞的人,大概是演义小说看得太多,把岳飞当成主角了。

标签: 宗泽

更多文章

  • 清朝宗室和硕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永瑆

    爱新觉罗·永瑆,别号诒晋斋主人,乾隆帝第十一子。其生母是淑嘉皇贵妃金氏,永瑆幼年时工于书画,乾隆帝觉得这个儿子有才,很喜爱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永瑆身上的缺点也就暴露了出来,用四个子概括就是:贪财、吝啬。永瑆的嫡福晋为富察氏,富察氏可谓是身份贵重,她是一等忠勇公、郡王衔、大学士傅恒之

  • 战国时期燕国丞相:郭槐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郭槐

    郭隗,战国中期燕国人。燕国大臣、贤者。燕王哙七年(前314),齐宣王攻破燕国,哙被杀。赵武灵王闻燕国内乱,将燕王哙的庶子职从韩国送回燕国。燕昭王元年(前311),职被燕人拥立为王,称燕昭王。昭王为报齐灭燕之仇,并复兴燕国,拜访郭隗,求计问策。郭隗以古人千金买骨为例,使昭王广纳社会贤才,建筑&ldq

  • 朝香宫鸠彦王:南京大屠杀主要元凶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朝香宫鸠彦王

    朝香宫鸠彦王(日语:あさかのみややすひこおう),18871981),伏见宫邦家亲王之孙、久迩宫朝彦亲王第八子、昭和天皇裕仁的叔父,被明治天皇赐与朝香宫的宫号。日本皇族,陆军大将,南京大屠杀主要元凶之一。朝香宫鸠彦王1910年与明治天皇的皇女富美宫允子内亲王结婚,曾就读于日本陆军军官学校、日本陆军大

  • 周成王姬诵:周武王姬发之子 开创成康之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周成王

    周成王姬诵(公元前1055年―前1021年),姬姓,名诵,周武王姬发之子,母邑姜(齐太公吕尚之女),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在位21年。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辅政,平定三监之乱。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驾崩,享年3

  • 周成王是个什么样的君主?如何评价周成王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周成王

    周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如何评价周成王周成王姬诵(公元前1055年―前1021年),姬姓,名诵,周武王姬发之子,母邑姜(齐太公吕尚之女),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在位21年。周成王为政期间,大封诸侯,加强宗法统治权力,对内推行周公“以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

  • 如何客观评价东汉皇太后邓绥?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邓绥

    邓绥,即和熹邓皇后,汉和帝刘肇第二任皇后,东汉时期著名女政治家,曾临朝执政十六年之久。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公元92年,为了打击窦氏家族,为了让刘肇尽快成家立业,袁安提议位年仅13岁的和帝刘肇娶亲,阴丽华哥哥的曾孙女阴氏(名不可考)被选入宫。阴氏聪明颖慧,喜好书法,很得和帝的喜爱。永

  • 韦皇后:唐中宗李显第二任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韦皇后

    韦皇后(?-710年7月21日),唐中宗李显第二任皇后。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父韦玄贞,母崔氏,邵王李重润、永泰公主、永寿公主、长宁公主、安乐公主生母,谯王李重福、节愍太子李重俊、新都公主、定安公主后母,唐殇帝李重茂嫡母。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复位。韦氏勾结武三思等专擅朝政,以其从兄

  • 如何客观评价唐朝大臣刘晏?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晏

    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趁着唐朝内部政治腐败、军事空虚时发动了“安史之乱”,这长达八年的时间让唐朝元气大伤,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而且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安史之乱之后,宰相刘晏为唐朝经济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三字经》有云:“唐刘晏,方七岁。

  • 三国曹魏中书监:刘放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刘放

    刘放,字子弃,涿郡方城人,他是汉广阳顷王刘建的儿子西乡侯刘容的后代 。涿郡在汉末时期属于袁绍的管辖地盘,官渡大战之后,袁绍惨败,他的两个儿子相互争夺,而刘放不愿卷入这一场争夺,便投降了曹操。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曹操称魏公,孙资、刘放被寄以心腹之任,共同担任秘书郎的职务。公元220年(黄初元

  • 曼施坦因的宿敌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曼施坦因

    在二战期间有很多旗鼓相当的对手,就比如曼施坦因和瓦图京,这两人绝对算得上是死对头。曼施坦因从北打到南,瓦图京就从列宁格勒来到沃罗涅日。直到1944年瓦图京的意外阵亡,曼施坦因也被解除了军职后才算是平息。在他们之间的多次较量中,曼施坦因只在哈尔科夫的反击中赢得了胜利,四次较量,曼施坦因就赢了这一次。事